四、幼兒科學教育的意義和方法
(一)幼兒科學教育的意義
科學素質的培養與身體素質、品行素質等一樣需要從幼兒抓起,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是人類進步、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幼兒科學教育是融合在以智育為主的五育之中的(德、智、體、美、勞),其教育成效也是反映在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上,使幼兒順利地實現由生物人向社會人的轉化,為以后的全面發展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1.科學教育可以使幼兒智力得到發展,從多方面實施科學教育,幼兒智力潛能的開發可達到十分可觀的程度。
這方面的事例,在國內外的許多名人成長的過程中都得到了證實。智力的高低雖然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主要的是在嬰幼兒時期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廣泛而粗淺的各種科學知識的教育一對幼兒智力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智力是幼兒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離開了學習和訓練,任何智力因素都不可能得到發展。
2.科學教育可以使幼兒言語表達能力得到發展。
開展幼兒科學教育,需要聽、看、說、寫,動員幼兒的各個感覺器官積極參與。認識和理解自然科學是這樣,認識和理解社會科學也是這樣。所以,在幼兒的科學教育過程中,幼兒的言語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比如講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現象,讓幼兒復述聽到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現象,說出粗淺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概念.這是培養幼兒的口頭言語能力,也是對幼兒外部言語能力的培養。
3.科學教育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有利于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
(1)幼兒科學教育建立在科學兒童觀的基礎上。幼兒科學教育的任務強調對幼兒好奇心和探索興趣的保護和培養,承認兒童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幼兒的整體素質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發展。事實上,幼兒由于知識經驗貧乏,他們對新鮮事物非常感興趣,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幼兒的好奇心比較外露,往往表現在探索的行為和問題的提出上。他們總是試探著去認識世界,想弄清究竟。而科學教育的啟蒙,正是以幼兒渴望認識而又處于無知、想知之較多而又知之極少為契入點的。我們應該為幼兒提供探索有關周圍世界知識經驗的相應活動,并給予指導,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激發其對科學的興趣,豐富他們的科學經驗,從而促進幼兒科學素質的提高。
(2)幼兒科學教育主要在活動中進行。幼兒天生好動,看見什么都想去摸摸,去看看。他們往往通過在日常生活中自身的探索活動,直接進入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參與科學活動是幼兒學科學的實質。讓幼兒充分參與科技活動,對幼兒觀察、思維、認識、操作能力和探索興趣等科學素質的培養和提高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幼兒科學教育的過程就是幼兒通過觀察并在教師不同程度指導下的自主活動的過程。幼兒通過親身活動,作用于物體,觀察其反應,發現問題,尋求答案,在感性經驗基礎上形成初步的科學概念。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是以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基礎的,是幼兒的一種自主活動。因而,它在提高幼兒的整體素質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科學教育有利予培養幼兒的好奇心、科學興趣及對周圍世界的積極態度。
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孩子在幼兒階段最突出的性格特點之一。因此,成人的積極反應、引導、贊同和認可能使幼兒的好奇心得以持續保留。
好奇心是幼兒學習的內驅力,它對幼兒形成對周圍世界的積極態度起著重要作用。科學教育為幼兒提供了多種多樣有趣的科學活動,幼兒在這些活動中好奇心得到了滿足;而教師給予的正確引導、鼓勵,又保護了他們的好奇心。這不僅使幼兒對學科學產生積極的態度,而且對他們長大成人后正確對待周圍事物,也有著良好的影響作用。
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成人的正確引導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較大的滿足,從而激發他們對未知世界產生較濃厚的興趣,會對他們以后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起著極大的影響,而濃厚、持久的興趣又成為努力學習知識的動力。
5.科學教育有利于促進幼兒獨立性、自信心、堅持性、創造性等品質的發展。
幼兒在一系列的科學活動中,由于自身能力的強弱不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表現。但獨立地進行實踐操作,卻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由于科學活動是幼兒樂于參加的有趣活動,所以在活動過程中每位幼兒都會不停地忙碌著。實踐證明,不同的幼兒在有趣的科學探索活動中,通過努力都能有所發現、有所成功,從而鍛煉了他們的獨立性、堅持性,增強了自信心。如:在開展“調皮的紙屑”這一科技活動過程中,由于給每位幼兒都提供了許多可操作的材料,幼兒活動時,根據自己的能力選取相應的材料進行實驗,使得每位幼兒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磨煉了意志,獨立操作的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強了。
6.科學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文明的進步,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如:森林的破壞、水土的流失、大氣和水質的污染等等。通過科學教育,可以使幼兒了解人類與大自然中的生物是相互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中只要有一個環節遭受破壞,生態平衡就會失去,給人類帶來災害,甚至災難,幼兒在科學活動中通過自己的實驗、探索、掌握了不少有關動植物與人類關系的知識,從而意識到破壞環境的不良后果,保護環境的意識提高了。在“保護我們的家園”這一科技活動中,幼兒通過“植物喝水”、“植物出汗”這兩個小實驗,明白了植物對氣候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在表演童話劇“保護我們的家園”時,幼兒猶如身臨其境,與劇中的小動物們一起哭,一起笑,表現出對丑惡行為的憎恨,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升華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綜上所述,幼兒科學教育在促進了幼兒認知、情感、智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使幼兒獲得了科學經驗,學會了獲取科學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形成了初步的科學概念,而且培養了孩子科學的態度,從而提高了幼兒的整體素質。科技教育活動對于幼兒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和提高,以及促進人類的整體素質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幼兒科學教育的方法
科學教育要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不是靠簡單的一次活動或者一堂課就能實現,它必須運用多種途徑,形成教育的合力,從而達到科學教育的目標。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途徑人手開展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
1.在多種形式的集體教學活動中進行科學教育
集體教學活動是教師根據科學教育的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課題內容,提供相應的材料,面向全體幼兒開展的科學探索活動。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學習內容統一、固定,由教師選擇。學習材料由教師統一提供,并保證每個幼兒的操作機會。一般來說,教師要為幼兒提供人手一套的材料供每個幼兒進行操作,如果條件有限,也要通過交換的方式,保證每個幼兒都有操作各種材料的機會。雖然集體教學的形式類似于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但仍應強調幼兒主動的探索學習的活動,而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被動接受的你說我聽的灌輸式教育。
2.在寬松愉快的區角學習活動中進行科學教育
顧名思義,區角活動是在區角進行的學習活動。要使幼兒園的教育避免小學化的傾向,就必須充分重視區角這一形式在幼兒學習中的作用。就目前幼兒園教育的現狀而言,活動區角的重要性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在很多地方。活動區角只是作為集體教學的一種補充和點綴,甚至在有的幼兒園中活動區角還是零。
著名心理學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種環境,是人類有組織、有計劃地傳遞社會經驗、發展技能的方式”。在幼兒園里必須為幼兒創設豐富寬松的探索環境,為幼兒的科學活動配置充足的物質條件,隨時滿足幼兒求知欲的需要。
在科常區,我們可以為幼兒安排各種科學小實驗。如“會轉動的紙棒”,為幼兒提供電池、紙棒、圓珠筆,讓幼兒自己來動手操作、探索,從而來發現塑料圓珠筆在頭發上摩擦后會產生靜電,引發幼兒對靜電產生興趣。
在勞作區,我們可以為幼兒安排各種科學小制作。如“蛋殼不倒翁”,為幼兒提供蛋殼、牙膏、彩筆、剪刀等。讓幼兒試著做一做、畫一畫、玩一玩,從中了解由于牙膏擠進蛋殼底部后,蛋殼的重心下移,呈上輕下重的狀態,所以就不會倒了的科學原理。
在生活區,我們可以為幼兒安排一些簡易、安全,并與幼兒生活中有關系的科技產品,讓幼兒學會簡單的操作。如“燉蛋”。為幼兒提供微波爐、雞蛋、打蛋器等來讓幼兒學習使用打蛋器把蛋打碎、打勻,然后利用微波爐燉蛋,與同伴分享成果,體驗勞動的快樂。
幼兒在活動中可以自由進入,獨立或合作地進行觀察、操作、嘗試、實驗。教師不直接介入,不隨意評價,微笑等待,尊重和關注幼兒的個性活動方式,發現和肯定幼兒的創新思維和能力,觀察分析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在孩子求助時給予適宜的啟發與合作。讓幼兒感到學科學、做科學是一件輕松而愉快的事。
3.在豐富多彩的科學游戲中進行科學教育
科學游戲就是能夠讓幼兒獲取有關科學學習經驗的游戲活動。在幼兒科學教育實踐中,科學游戲的形式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我們既可以面向全體幼兒專門組織集體的科學游戲活動,也可以將游戲材料或玩具放在活動區中,讓幼兒自己選擇參與,還可以將游戲活動作為集體教學活動中的一個環節進行。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區角中的科學游戲和區角學習活動有時是難以區分的。一般來說,前者側重于游戲性,而后者則側重于探索性。
幼兒的科學游戲是多種多樣,常見的游戲活動有感官游戲、操作游戲、情景性游戲、運動性游戲、競賽游戲等。
4.在輕松自然的幼兒園一日生活中進行科學教育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真實生動的,而生活之中處處都蘊含著科學。新《綱要》就科學教育的內容與要求方面多次提到了如“利用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從生活和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人手”等。這些都體現了幼兒園科學教育生活化的要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