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傳統科技文化
1.四大發明
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
2《九章算術》
中國古代最早的數學專著,成書于東漢初年。
3.《黃帝內經》
春秋戰國時即成書,是我國第一部醫學著作。
(六)傳統藝術
1.書法
書法講究線條、對稱、變化、章法、風格美等。
2.“書圣”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兼善隸、草、楷、行各體。
3.“楷書四大家”
歐陽詢、嚴真卿、柳公權和趙孟頻。
4.“歲寒三友”
中國繪畫中常以“松、竹、梅”為題材。
5“四君子”
中國繪畫中常以梅、蘭、竹、菊為題材,寓意“高潔”等。
6.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
7.昆曲
發源于江蘇昆山,有六百多年歷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
8.京劇
清代道光年間,在各種戲曲聲腔影響下形成的新劇種,近代以來發展很快,成為中國傳統代表劇種。
9.武術
《辭海》的解釋為“我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幾千年來我國人民用以鍛煉身體和自衛的一種方法。”武術是我國特有的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10.少數民族傳統藝術
我國各少數民族都留存下來的寶貴的傳統藝術作品,包括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戲劇、繪畫和民間工藝,比如蒙古族民間樂器、維吾爾族歌舞,藏戲和唐卡等。
(七)科舉制度
1.孝廉
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2.科舉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3.及第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4.進士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
5.狀元
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6.八股文
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都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7.金榜
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8.書院
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
9.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10.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 | 《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點速記匯總 | 教師資格《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