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學教學
第三節 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和趨勢
命題點1:教學改革的主體——實施素質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教育的客觀要求,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需要。
圍繞這一主題,將對教學諸多方面做出新的調整,主要包括:
(一)面向結果與面向過程并重
1)面向結果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使學生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作為教育的直接意義,是傳統教育強調的教學形式。
2)面向過程則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引導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并在理解中體驗知識得以產生的基礎以及與其他知識的聯系等,它會給學習主體帶來一種更高的價值。
(二)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并重
在教學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傳授和學習知識經驗過程中是相互統一的,但兩者所發揮的作用及各自的發展并非是自發地齊頭并進的。兩者的真正統一,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做出專門的努力。
(三)教師指導與學會學習并重
現代教學中的教師指導,必須是把學生導向學會學習的境地,這不僅是終身教育的要求,而且從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來看也是重要的,只有學會學習,學習主體才會真正具有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的能力。
(四)一般能力培養與創造品質形成并重
在促進學生一般能力較全面提高的同時,教師應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給予特別關注,因為創造性已成為現代人素質結構中最重要的成分。
此外調整內容還包括科學文化基礎形式與品德培養并重、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并重、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并重、課內與課外并重等。
命題點2:教學改革的基本策略—堅持整體教學改革和實驗
整體教學改革和實驗,是當前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應抓住以下兩個主要問題:
(一)運用整體性觀點
進行教材、教法、學法、考試、教學環境等的全面改革和實驗,但要正確看待整體和全面的關系。整體改革要求全面改革,但是全面改革不等于整體改革。要視教學為一個系統,圍繞辦學方向和教學目標,綜合統籌教學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切忌把整體教學改革和實驗視為諸多單項、單科教學改革和實驗的簡單相加,要使各種教學因素有機地統一協調起來,形成最佳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整體教學改革和實驗的可操作性
教學改革和實驗的生長點應在于革除舊有教學體制中的弊端,驗證經過精心設計的實驗假說,從而創立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加以推廣的新的教學體系或提供某些有效的教學變量。因此,改革和實驗中必須顯示較高的易為他人所仿效的可操作性,即抓住教學系統中有關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具體的實質性問題進行實實在在的變革和調整,要把這些問題置于改革和實驗的突出位置上。相比之下,教學過程中一些缺乏具體外在形態的不確定因素,如師生間的人際關系、非言語行為、教學氛圍、隱性課程等則只能放在輔助性位置上。
命題點3:教學理念的重心—簡歷合理的課程結構
更新課程內容和形式,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依然是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重心,在實施整體改革和實驗的策略中,課程的改革是關鍵。現階段的課程改革將在繼續更新課程內容的同時,把主要精力投向課程形式的調整和豐富上,并形成日趨合理的課程結構。這也是與實施素質教育這一改革主題相適應的,因為要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個性得到健康發展,就必須改變單一的課程結構、建立多向立體的課程結構,而這種轉變必須是以更新課程內容和豐富課程形式的統一為基礎的。
合理的課程結構是指根據培養目標對各種內容、各種類型、各種形態的課程的科學安排以及按照一定的科學標準選擇和組織起來的課程內容所具有的各種內部關系。它包括合理設置課程、合理地確定各類課程的比重和課程之間的聯系以及課程內容的排列等。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既包括建立課程的整體結構,又包括建立課程的具體結構,前者是指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后者是指對每種課程或每類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安排的優化。而無論是課程的整體結構,還是課程的具體結構,其完善都要涉及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否則,真正合理的課程結構將無法形成。
(一)在課程內容更新上應注意的要點
①協調好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課程和職業課程之間的關系;
②協調好內容要求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各地區、各學校、各民族,課程內容應有所不同,應體現出多層性,這樣統一l生和多樣性才能很好地協調起來。
(二)當前課程形式發展的基本思路
1.有效地實現必修課、選修課和課外活動的結合
減少必修課時,課程少而精;選修課時要占一定比例,并增設選修學科;課外活動得到加強,使之更好地配合必修、選修課的教學。
2.提高綜合課程、活動課程和問題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
這三類課程能解決吸收新學科、新知識,課程內容的更新,聯系社會實際等問題。
3.強化隱性課程對顯性課程的積極作用
即把隱性課程納入到有計劃的教學內容中來,在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中要有提示,使兩者柜互補充、相互促進。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