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點4:教學改革的實施
(一)我國當前教學改革與現代教育思想的關系
我國當前的課程改革同教育思想聯系密切,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背景和基礎的,課程改革過程都體現和滲透了現代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民主教育的教學思想——教育民主化、平等化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內在要求。
②教學的理論研究與改革實踐密切結合。
教學理論與教學改革實踐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教學理論的發(fā)展為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并起指導作用,為教學改革開辟了道路;另一方面,教學改革則是教學理論研究的源泉和動力,離開了教學改革實踐的支撐,教學理論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③主體教育的教學思想。
主體教育思想強調重視教育中人的因素,將人放在教育動力的核心位置,突出體現在對作為主體的人的獨立性、個性、創(chuàng)造性的重視上。
④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結構。教學結構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核心。
⑤教學內容現代化、人本化。
⑥教學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現代國際教學管理改革的趨勢是科學化、民主化。
⑦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要改變教學評價過分強調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⑧終身發(fā)展的教學思想。
(二)新課程中的教學觀
1.全面發(fā)展的教學觀(源于教學目的角度)
1)知識本位轉向人的本位。
2)三維目標統一: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者的整合。
3)表現:重結論更重過程;關注學科更關注人。
2.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源于師生關系角度)
1)概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教學的本質)、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
2)核心:動態(tài)地表現出來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
3)特點:師生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
3.開放和生成的教學觀(源于教學過程和結果的角度)
開放對應于封閉,生成對應于預設。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傳統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zhàn)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封閉導致僵化,只有開放,才有可能使教學充滿活力。開放的最終目的是生成。
4.新課程中教學觀的實施
(1)注重互動的過程和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
課堂教學互動的質量和水平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在教改研究中要增強教學互動意識,改變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學會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的需要。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技能、學習的方法與好的學習習慣。
課堂上教師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學生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進行有效的指導與幫助并給予鼓勵。
(2)注重提出問題與主動思考能力的提高
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生疑、激勵學生提問。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方法激勵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考。課堂上教師要留有讓學生進行評價和批評的時間并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3)注重動手與動口能力的培養(yǎng)
解放學生的雙手。盡可能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把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同學生操作活動結合起來。如學校可定期、不定期開展“露一手”的活動。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一定會涌現出一批小發(fā)明家、小制作家、小修理家。解放學生的眼睛。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注重指導學生的觀察方法。低年級要學會觀察社會自然景象,而中高年級要學會觀察生活現象。解放學生的嘴巴。
老師盡可能地讓學生有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如開展演講比賽,畢業(yè)班學生辯論賽等,培養(yǎng)和促進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4)轉變教育的側重點
一是教學目標上由單純的為學生考試而教轉到全面提高素質、培養(yǎng)學生能力上來:二是教學內容上由單一的書本知識轉到全面的素質教育內容上來;三是教學對象上由只重視尖子生轉變到側重學困生,面向全體學生上來。
(三)新課程下教學理念的重建
1)教與學: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實質是交流的、互動的、融合的關系。
2)教學與課程:動態(tài)的、生成性的、互相促進和互相作用。
3)學科與學生:體現教育價值觀(學生本位論),關注學科更關注學生,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是一種“學生本位論”。
4)師生關系:相互尊重,動態(tài)、平等的對話關系。
5)教學目標: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現情意性、過程性和個性化。
6)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和開發(fā)人文環(huán)境、物理環(huán)境。
7)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綜合化、社會化。
8)教學評價:針對目標、條件、過程、效果;由甄別走向發(fā)展,關注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關注每一位學生;由單一走向多元;由重結果走向重過程。
9)教學效果:新課程下的教學改革要達到的效果是提高質量和促進個性化發(fā)展。實現個性化教學要以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為宗旨,同時教學本身要實現個性化。
(四)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
1.關注先進的教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1)教學的改革實踐需要教學理論的充分支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了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的素質教育基本理念,這實際意味著教學理念和教育生產方式的轉型:由精英主義教育轉向大眾主義教育。
(2)教學改革必須“理論先行”
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所需要的理論應當是源于實踐,而又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這種理論的形成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研究和思維方式。
2.關注教學的組織:統整與銜接
1)關注課程組織的要素。所謂“課程組織”的要素是指根據課程標準將課程要素(如概念、法則、技能、價值等)和課程內容妥善加以設計與編排以形成課程的類型和結構的過程;
2)關注學科間的統整;
3)關注學科內的統整;
4)關注學科觀的轉變。
3.關注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關注思想品德教學的建設,加強德育課程的現實針對性;
2)關注學科內在的教育性,拓展學科教育標準和相關教材的德育空間;
3)關注綜合實踐活動,增強道德實踐的實效性。
4.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的滲透
1)信息技術對學校課程與教學的影響:
2)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結合的立足點將從傳統的技術本位轉向課程本位。
5.關注教師的發(fā)展
基礎教育新教學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較原來的課程有了較大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教師的發(fā)展成為新一輪教學改革又一關鍵所在。
1)角色轉變: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2)教學行為轉變:強調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不斷改善知識結構;
3)能力提高:課程開發(fā)能力,教學的整改能力;
4)學習方式的引導:指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親身體驗,
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