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學生學習心理
第三節 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是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描述或說明人類和動物學習的類型、過程和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的學說。學習理論是探究人類學習本質及其形成機制的心理學理論。它重點研究學習的性質、過程、動機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命題點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由經驗的反復練習而引起的比較持久的行為變化。比如,學生反復地練習乘法口訣表,最后能背出乘法口訣表。行為主義只研究外在的可觀察的行為,試圖
解釋行為變化是如何受環境影響而發生的。
(一)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俄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通過用狗作為實驗對象,提出了廣為人知的條件反射。
1.經典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食物能夠誘發狗分泌唾液的本能反應,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巴甫洛夫將食物稱為無條件刺激,而將唾液分泌的本能反應稱為無條件反應。鈴聲本來是中性刺激,不能誘發唾液分泌的反應。在鈴聲與食物多次相繼呈現后,單獨呈現鈴聲,狗也能夠出現唾液分泌的反應。
這時,鈴聲就變成了條件刺激,誘發了分泌唾液的條件反應。這種經典條件作用建立的基本過程可以表現為:
2.反射
1)反射是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方式。
2)反射分類:無條件反射:條件反射。
3.信號系統
1)第一信號系統:引起條件反應的物理性的條件刺激。
2)第二信號系統:引起條件反應的以語言為中介的條件刺激。
4.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
(1)獲得與消退
巴甫洛夫發現,在動物建立條件反射后繼續讓鈴聲與無條件刺激(食物)同時呈現,狗的條件反射行為(唾液分泌)會持續地保持下去。但當多次伴隨條件刺激物(鈴聲)的出現而沒有相應的食物時,則狗的唾液分泌量會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加而自行減少,這便是反應的消退。教學中,有時教師及時的表揚會促進學生暫時形成某一良好的行為,但如果過了一些時候,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良好的行為習慣而沒有再得到教師的表揚,這一行為很有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
(2)刺激的泛化與分化
在一定的條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機體對與條件反射物相類似的其他刺激也做出一定的反應的現象叫作泛化。比如,剛開始學漢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區分“未”跟“末”或“日”跟“日”。
而分化則是有機體對條件刺激物的反應進一步精確化,那就是對目標刺激物加強保持,而對非條件刺激物進行消退。比如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辨別動作到位和不到位時的肌肉感覺,從而使動作流暢、有力。
總之,經典條件作用能較有效地解釋有機體是如何學會在兩個刺激之間進行聯系,從而使一個刺激取代另一個刺激并與條件反應建立起聯結的。但經典條件作用無法解釋有機體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主動做出某種隨意反應的學習現象,如中小學生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為了得到教師的表揚或同伴的認同而努力學習等。
(二)桑代克嘗試錯誤說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用科學實驗(迷籠實驗)的方式來研究學習的規律,提出了著名的嘗試
錯誤說。
桑代克的實驗對象是一只可以自由活動的餓貓。他把貓放入籠子,然后在籠子外面放上貓可以看見的魚、肉等食物,籠子中有一個特殊的裝置,貓只要一踏籠中的踏板,就可以打開籠子的門閂出來吃到食物。一開始貓放進去以后,在籠子里上躥下跳,無意中觸動了機關,于是它就非常自然地出來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記錄下貓逃出籠子所花的時間,然后又把它放進去,進行又一次嘗試。桑代克認真地記下貓每一次從籠子里逃出來所花的時間,他發現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多,貓從籠子里逃出來所花的時間在不斷減少。到最后,貓幾乎是一被放進籠子就去啟動機關,即貓學會了開門閂這個動作。
通過這個實驗,桑代克認為所謂的學習就是動物(包括人)通過不斷地嘗試形成刺激一反應聯結,從而不斷減少錯誤的過程,聯結公式:S(刺激)一R(反應)。學習的實質在于形成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盲目的、嘗試錯誤的過程。他把自己的觀點稱為試誤說。
桑代克根據自己的實驗研究得出了三條主要的學習定律。
1)準備律。在進入某種學習活動之前,如果學習者做好了與相應的學習活動相關的預備性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學習者就能比較自如地掌握學習的內容。
2)練習律。對于學習者已形成的某種聯結,在實踐中正確地重復這種反應會有效地增強這種聯結。因而就小學教師而言,重視練習中必要的重復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視練習中的反饋,他認為簡單機械的重復不會造成學習的進步,告訴學習者練習正確或錯誤的信息有利于學習者在學習中不斷糾正自己的學習內容。
3)效果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得到的各種正或負的反饋意見會加強或減弱學習者在頭腦中已經形成的某種聯結。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學習定律。桑代克認為學習者學習某種知識以后,即在一定的結果和反應之間建立了聯結,如果學習者遇到一種使他心情愉悅的刺激或事件,那么這種聯結會增強,反之會減弱。他指出,教師盡量使學生獲得感到滿意的學習結果顯得尤為重要。
(三)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斯金納,美國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他的理論也是建立在動物學習實驗的基礎之上的。斯金納用白鼠作為實驗對象,進一步發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應學說,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條件反射。
與桑代克相類似的是斯金納也專門為實驗設計了一個學習裝置——“斯金納箱”,箱子內部有一個操縱桿,只要當饑餓的小白鼠按動操縱桿,小白鼠就可以吃到一顆食丸。開始的時候小白鼠是在無意中按下了操縱桿,吃到了食丸,但經過幾次嘗試以后,小白鼠“發現”了按動操縱桿與吃到食丸之間的關系,于是小白鼠會不斷地按動操縱桿,直到吃飽為止。斯金納把小白鼠的這種行為稱為操作性條件反射或工具性條件反射。
斯金納與桑代克的主要區別在于:桑代克側重于研究學習的S.R聯結,而斯金納則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強化的概念,通過探討小白鼠樂此不疲地按動操縱桿的原因——因為小白鼠每次按動操縱桿都會吃到食丸,斯金納把這種會進一步激發有機體采取某種行為的程序或過程稱為強化,凡是能增強有機體反應行為的事件或刺激叫作強化物,導致行為發生的概率下降的刺激物叫作懲罰。學習實際上是一種反應概率上的變化,而強化是增強反應概率的手段。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種: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主要受強化規律的制約。斯金納通過實驗觀察發現不同的強化方式會引發白鼠不同的行為反應,其中連續強化引發白鼠按動操縱桿的行為最易形成,但這種強化形成的行為反應也容易消退。而間隔強化比連續強化具有更持久的反應率和更低的消退率。斯金納在對動物研究的基礎上,把有關成果推廣運用到人類的學習活動中,主張在操作性條件反射和積極強化原理的基礎上設計程序化教學,“把教材內容細分成很多的小單元,并按照這些單元的邏輯關系順序排列起來,構成由易到難的許多層次,讓學生循序漸進,依次進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應對學生做出的每一個反應,并對學生做出的正確反應予以正確的強化。
1.強化
斯金納按照強化實施以后學習者的行為反應,將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方式。
1)正強化是指學習者受到強化刺激以后,加大了某種學習行為發生的概率。如由于教師表揚學生做出的正確行為,從而使學生能在以后經常保持這種行為。
2)負強化是指教師對學習者消除某種討厭刺激以后,學習者的某種正確行為發生的概率增加。如教師取消全程監控的方式以后,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保持。
總之,不管是正強化還是負強化,目的都是為了增加正確行為再次發生的概率。
2.懲罰
懲罰是指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懲罰),以消除或降低抑制反應。
懲罰與負強化有所不同,負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而懲罰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
懲罰并不能使行為發生永久的改變,只能暫時抑制行為的發生。因此,要消除或改變行為,最好能將懲罰與強化結合使用,在懲罰一種不良行為的同時,強化另一種良好的行為。例如,在懲罰學生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同時,強化其出現的認真聽講的行為。
3.消退
消退是指通過消除正強化,從而消除或降低某種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消退是操作性條件作用的一種無強化的過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
(四)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反思行為主義所強調的刺激——反應的簡單學習模式的基礎上,接受了認知學習理論的有關成果,提出學習理論必須要研究學習者頭腦中發生的反應過程的觀點,形成了綜合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有關理論的認知——行為主義的模式,提出了“人在社會中學習”的基本觀點。
1.交互決定論(參與性學習)
班杜拉反對環境決定論和個人決定論的觀點,他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都是作為相互決定的因素相互作用的。強調在社會學習過程中行為、認知和環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2.觀察學習(替代學習)
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兒童社會行為的習得主要是通過觀察、模仿現實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來完成的。并且班杜拉認為,任何有機體觀察學習的過程都是在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相互作用下發生的,行為和環境是可以通過特定的組織而加以改變的,三者對于兒童行為塑造產生的影響取決于當時的環境和行為的性質。觀察學習又稱替代學習。
1)觀察學習分類:直接觀察學習,抽象性觀察學習,創造性觀察學習。
2)觀察學習的過程階段:
①注意階段。有機體通過觀察他所處環境的特征,注意到那些可以為他所知覺的線索。一般而言,兒童往往更傾向于選擇那些與自身條件相類似的或者被他認可為優秀的、權威的或被得到肯定的對象作為知覺的對象。
②保持階段。有機體通過表象和言語兩種表征系統來記住他在注意階段已經觀察到的榜樣的行為,并用言語編碼的方式存儲于自身的信息加工系統中。
③復制階段。有機體從自身的信息加工系統中提取從榜樣情景中習得并記住的有關行為,在特定的環境中模仿。這是有機體將觀察學習而習得的不完整的、片段的、粗糙的行為,通過自行練習而得到彌補的過程,最終使一項被模仿的行為通過復制過程而成為有機體自己熟練的技能。
④動機階段。有機體通過前面三個階段已經基本上掌握了榜樣的有關行為,但在現實生活中,個體卻并不一定在任何情景中都會按照榜樣的行為去采取自己的反應,班杜拉認為這主要由于“機會”或“條件”不成熟,而“機會”或“條件”的成熟與否則主要取決于外界對此行為的強化程度。
3.強化的分類
①直接強化,即對學習者做出的行為反應當場予以正或負的刺激;
②替代強化,指學習者通過觀察其他人實施這種行為后所得到的結果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指向;
③自我強化,指兒童根據社會對他所傳遞的行為判斷標準,結合個人自己的理解對自己的行為表現進行正或負的強化。自我強化參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標。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