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認知發展論:人類所有的心理反應歸根到底都是適應,適應的本質在于取得機體與環境的平衡,適應分為同化和順應。
(1)同化:指個體在感受到刺激時,把它們納入頭腦中原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圖式只發生量變,并沒有產生質變。。
(2)順應:是質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為了適應新的信息,改變或調整自己原有的圖式。
22、認知風格:也稱認知方式,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
(1)場獨立型:習慣性地或偏愛地側重從外部環境中搜索信息,由于這種搜索過程往往是不自覺的,所以就表現為“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行為方式。
(2)場依存型:習慣性地側重根據認知目標本身的結構來搜索必要的信息,因此就表現為“不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行為方式。
23、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一切學習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直接聯結的過程。強化在刺激一―反應聯結的建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應的聯結中,個體習得的是習慣,而習慣是反復練習與強化的結果。習慣一旦形成,只要原來的或類似的刺激情境出現,習得的習慣反應就會自動出現。
24、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有機體獲得經驗的過程,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刺激一反應聯結,而是通過積極主動的內部信息加工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25、先行組織者策略: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關聯起來。
26、學習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為了達到有效的學習目的而采用的規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方式的綜合。
(1)認知策略:學習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術。
①復述策略:指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而對信息進行反復重復的過程,是短時記憶的信息進入長時記憶的關鍵。
②精加工策略:指把新信息與頭腦中的舊信息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
③組織策略: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2)元認知策略: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
27、知識的學習:主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其實質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特征與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
(1)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是個人能用言語進行直接陳述的知識,主要用于區別和辨別事物;
(2)程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是一種經過學習后自動化了的關于行為步驟的知識,表現在信息轉換活動中進行具體操作。
(3)符號學習: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詞匯學習)
(4)概念學習:掌握概念的一般意義,其實質是掌握一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屬性和關鍵特征。
(5)命題學習:獲得由幾個概念構成的命題的符合意義,實際上是學習表示若干概念之間關系的判斷。命題是知識的最小單元,是陳述性知識掌握的高級形式。
28、品德:道德品質的簡稱,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1)道德認識:核心成分,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如判斷自己或他人行為的是非、善惡和好壞。
(2)道德情感: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如集體主義情感、義務感、責任感、自尊感和差恥感。
(3)道德意志:個體自覺地調節道德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道德目標。
(4)道德行為: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
29、德育: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與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30、心理效應
(1)暈輪效應/光環效應: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之后,人們還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2)首因效應: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
(3)近因效應:因某件事影響對某人的印象。
(4)自我中心效應/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相關推薦:
2021教師資格報名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教師資格考試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