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1月6日下午山東省濰坊市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3.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在10分鐘之內完成
2.試講需要設置互動環節。
3.試講中需要講解號子的相關知識
答辯題目:
1、請談一談你的課堂是如何進行欣賞課教學的
2、簡述一下與作品相關的知識一號子的含義以及它的藝術特征?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組織活動:四人分別抬一個重物。先分別抬重物,發現一個人的力量無法抬起,教師引導學生四個人一起想辦法。學生一起抬起這個重物,教師緊接著喊出“1”“2”,學生一起說出來“加油”,這四位同學搬起來重物;顒咏Y束,同學們坐好后,教師會給大家時間談談感受。
2.教師總結:剛才老師和同學們喊得是口令,普遍用于游戲、活動以及賽事當中,然而,這樣的口令不僅局限于此,我們的勞動人民也有自己的方式來加油鼓勁,我們稱之為“號子”。
3.由此引出新課,有關勞動號子的歌曲——《嗺咚嗺》。
(二)逐步欣賞,深入學習
1.初次聆聽。播放《嗺咚嗺》,同時請大家談談旋律運用了怎樣的速度?怎樣的曲調來表現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在背景音樂中總結:本首歌曲為中速,曲調是明快、活潑的。
2.再次聆聽。請同學們邊聽邊猜一猜這首歌曲屬于勞動號子里的哪一種號子?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打場號子也可以叫做打麥號子,書中的圖片我們可以看見農民正在辛苦的打麥,它屬于農事號子的一種,是出自于湖北錢江一帶的一種勞動號子,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嗺咚嗺》,也正是我國湖北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3.教師播放音樂,學生邊跟唱邊體會作品中帶給你的場景是什么樣子的?特點有哪些?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這首作品是一首流行在湖北中南部錢江地區的打麥號子,因襯詞當中有很多“嗺咚嗺”而得名。他們兩排人面對面站著打麥,一領眾和的唱著歌,歌聲與勞動融合在一起,讓他們忘記了疲憊,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唱詞的內容是一對男女的綿綿情話,并帶著幾分幽默。
我們可以總結出特點是:
(1)在集體活動當中進行;
(2)一領眾和;
(3)節奏與動作一致。
4.將全班學生分成三組,做劃船姿勢,教師當領隊喊口號,同學們劃槳賽龍舟。感受勞動號子:賽龍舟。
5.教師用《嗺咚嗺》作為背景音樂,并提問同學們總結一下勞動號子的藝術特征?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進行總結:
(1)直接、簡樸的表現方法和堅毅粗獷的音樂性格;
(2)節奏律動性強;
(3)音樂材料的重復性;
(4)領唱、合唱相結合的歌唱方式。
(三)拓展延伸,表現音樂
教師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結合所學的內容,模仿勞動人民展現勞動號子的不同場景給大家五分鐘時間,請幾位代表來前展示。
(四)小結作業
教師對勞動號子音樂特點和藝術特征進行回顧,這首歌曲表現的是湖北人民豐收時節打麥子的喜悅場景,感受到了湖北勞動人民對生活高漲的熱情。希望同學們能夠更好的了解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我們要熱愛我們的祖國。
課后在網絡上可以搜集一些關于描寫勞動號子的優秀作品,下節課與同學們一起欣賞。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請談一談你的課堂是如何進行欣賞課教學的?
【參考答案】
音樂欣賞課,是在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審美的同時能達到美育的目的,我認為應該主要以聆聽貫穿本堂課始終,在聆聽過程中按照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的方式,根據不同題材選擇不同的欣賞角度來展開教學。整體上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1. 初次聆聽。
首先教師設置關于如何欣賞音樂等有趣的談話,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生動形象描述作品內容,引導學生感受作品描繪的意境,以便讓學生用感受、想象、回憶、聯想等方式來感知和體驗音樂形象;然后再用聲音響設備或者多媒體播放作品,使學生全神貫注的聆聽音樂,從而直接的感受到作品內容并獲得初步的印象。
2.初次聆聽之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樂曲有了初步的印象,即使有些認識也是膚淺的。這時教師應該有目的的指導學生聆聽,可以重點聆聽樂曲的主題、重要樂句、樂段,這樣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音樂作品,開啟深奧的音樂之門。
3.再次聆聽。學生認識音樂作品一般規律都是從觀能欣賞、情感欣賞到理智欣賞;即由初步到大體,然后再把作品各部分的感受與體驗領會與分析綜合起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在這個基礎上再聽一次或者多次完整的欣賞作品,能使學生感受到更為清晰的音樂形象,全面而深刻理解作品。
2.簡述一下與作品相關的知識—號子的含義以及它的藝術特征?
【參考答案】
號子,又稱勞動號子,是產生并應用于勞動,具有協調與指揮勞動的實際功用的民間歌曲。不同的勞動的方式產生了不同的勞動號子,它包括了搬運號子,挑擔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作坊號子,以及船漁號子。
號子的藝術特征包含五個內容:
(1)直接、簡樸的表現方法和堅毅粗獷的音樂性格;
(2)節奏律動性強;
(3)音樂材料的重復性;
(4)領唱、合唱相結合的歌唱方式;
(5)曲式結構的簡樸性。以上是號子的含義以及藝術特征。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