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內閣的出現》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1月7日上午山東省東營市面試考題
1.題目:內閣的出現
2.內容:
廢除丞相后,全國重大政務都由明太祖決斷。他曾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批閱奏章兩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明太祖深感力不從心,于是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這些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親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職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并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后來,內閣地位日益提高,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主持閣務的首輔更是權壓眾臣。張居正任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
但是,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得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明朝內閣大堂舊址
3.基本要求:
(1) 請在10分鐘內完成試講內容。
(2) 在教學過程中區分內閣與宰相的區別。
(3) 有必要的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
1.舉例中國古代君王專制是如何演進的。
2.使用講解法進行授課的原則有哪些?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復習回顧歷朝歷代中宰相的正式官名,借由宰相制度的發展歷程導入新課:宰相制度是在秦朝的時候設立的,到了明朝的時候被朱元璋廢除。那么,宰相制度被廢除之后,又確立了什么制度呢?對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有什么影響呢?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設置內閣的原因
過渡:我們知道,宰相自秦朝設立到明朝廢除,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宰相制度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宰相的職能具體是什么呢?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宰相職能,學生不難答出:輔佐皇帝、參與決策、分掌行政……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件上出示的朱元璋批閱奏章的史料,思考并嘗試解決如下問題:宰相制度的廢除帶來了什么弊端?假如你是明太祖會如何解決?有什么作用?
學生思考完畢后,教師進行提問,學生可能會回答:宰相制度廢除后,朱元璋政務繁忙,深感力不從心。如果他是朱元璋,會選拔人才幫助其專門處理政務,以減輕自身負擔,提高工作效率。
待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接著進行提問:那么,朱元璋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呢?
(二)內閣的形成與發展歷程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學生不難答出:設置殿閣大學士。
教師接著發問:殿閣大學士設立以后,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呢?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善課件中表格的內容,從皇帝、機構名稱和職權三個方面掌握內閣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答辯題目解析】
1.舉例中國古代君主專制是如何演進的。
【參考答案】
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統治,從秦朝創立封建中央集權專制統治開始,下設三公九卿幫助管理朝政。與此同時也分割了一部分皇權。之后漢代時期,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任用賢才,打擊宰相權力。魏晉時期,三省六部初現,至唐朝,三省六部制逐漸完善成熟。三省分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宰相,分割相權,三者互相監督互相制約,很好地起到了分割相權,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的目的,隨著時代的逐步發展,不同時期君主專制也呈現著波動式的發展狀況,皇權和相權的斗爭此消彼長。到明清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清朝時期則是設立軍機處,中國古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2.使用講解法進行授課的原則有哪些?
【參考答案】
(1)善于設疑。學生要在講解的過程中跟上老師的思路進行思考,并不是單純地聽,因此老師要適當地在講解過程中提出疑問,引發學生興趣。
(2)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邏輯性。講解的內容一般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老師這時就更應該注重邏輯性,運用分析、類比、歸納等方法準確地為學生講解知識點。
(3)要結合多種教學方式。講解的內容學生一般難以理解,可以結合圖示法、情境教學法、史料教學法等方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