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小學美術《雕塑之美》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激趣導入
采用游戲的方式導入,上課之前,教師在桌子上展示多件小物品,讓學生進行分類游戲,找出其中的雕塑作品。(兵馬俑、泥人、刺繡作品、剪紙作品、唐三彩)
學生分類結果:兵馬俑、泥人、唐三彩為雕塑作品。
由這個小游戲,引出今天的課題:《雕塑之美》。
環節二:描述分析
1.了解雕塑的概念
利用課件出示多幅雕塑作品的圖片,并詢問學生“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哪位同學能說一下,什么是雕塑呢?”
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出: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具有一定的寓意、象征的紀念物。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雕塑是人類最早的造型藝術形式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總稱,是用可塑的、可雕刻的材料,制作出的各種有實在體積的藝術形象。
2.了解雕塑的分類
教師再次提出問題:同學們,誰能告訴老師,圖片中的雕塑都是一樣的嗎?它們都有哪些表現形式?
學生觀察后回答:有圓雕、浮雕。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歸納“雕塑的表現形式有圓雕和浮雕”,圓雕是可供四面欣賞的雕塑。浮雕則只能從一面去欣賞,通常有一個底板為依托。
為了增強學生的記憶,在這里教師展示實物,讓學生觀察手中的圓雕實物是否可以360°觀看,浮雕雕塑是否可以180°觀看;之后讓學生觸摸雕塑,感知雕塑的質感,了解不同的雕塑材料所帶來的質感是不同的。如石制的感覺粗獷,玉材質的感覺細膩。
環節三:總結解釋
教師出示“奉先寺盧舍那佛頭像”,并且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1.它的表現形式是什么;2.它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學生思考之后得出:盧舍那大佛是一個圓雕作品,給人一種莊嚴凝重之感。
接著教師再次提出問題,讓學生以美術小組為單位觀察一下這個佛像,看看它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從形狀、體積大小以及材質質感三方面進行思考”。
經過小組討論后,學生得出答案,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盧舍那大佛它的形狀是自然形(人形),從圖片中能看出它的體積巨大,由于它的材質是由石頭雕刻形成,所以整個佛像給人凝重樸實之感,在這里能夠看出,中國的古代雕刻藝術十分淳熟,是世界藝術的瑰寶。
環節四:欣賞評價
教師繼續展示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圖片,讓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習的鑒賞方法進行再次的鞏固提升練習。用兵馬俑與盧舍那大佛進行對比,說出二者之間的異同。
教師提問:“同學們,大家都看過秦始皇陵兵馬俑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兵馬俑的小模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來分析一下它和剛剛我們看到的盧舍那大佛,有怎樣的異同之處呢?”
在學生分析之時,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對比表格,并將盧舍那大佛的特點填充完整。
小組討論之后,找學生上講臺完善板書。
根據表格的內容,以及學生的討論結果,教師補充總結:
相同點:均為圓雕作品、生動形象。
不同點:相對于盧舍那大佛,兵馬俑的刻畫更加細膩生動、發絲清晰可見、更加注重細部刻畫,二者材質也有所區別,盧舍那大佛為石刻,兵馬俑為陶制。
環節五:小節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由教師總結課程內容、進行情感升華,并且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跟家人一同去美術館欣賞雕塑作品。
【板書設計】
雕塑之美
一、雕塑概念: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具有一定的寓意。
二、雕塑分類:圓雕、浮雕、鏤空雕
三、藝術特色:①材質 ②造型 ③體量 ④質感
【答辯題目解析】
1.請簡單介紹一下圓雕和浮雕。
【參考答案】
雕塑的種類有圓雕、浮雕和透雕三種。
其中在大型雕塑物上最常見的是圓雕和浮雕作品。所謂圓雕,是指不附在任何背景上面,可以從360°進行全方位觀賞的立體雕塑,它要求雕刻者從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著名的圓雕作品有秦始皇陵兵馬俑、樂山大佛、大衛等。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刻手法,是一種介于圓雕和繪畫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浮雕不同于圓雕,它僅僅能從180°進行平面的觀看。著名的浮雕作品如《馬賽曲》等。浮雕與圓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相對的平面性與立體性。
2.作為一名教師,你如何在美術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參考答案】
創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將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寶貴資源,積極開發出來,才能培養真正具有創造性的人才。而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并且能夠通過和學生情感上的交流感染學生進行創造思維的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性。發揮出學生的積極性,幫學生樹立美術創造的信心并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就需要:
第一、教師要增強思維意識,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中,始終把創造性思維放在首位。
第二、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該創設一些學生喜聞樂見、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活潑而又蘊涵著一些思維力度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被吸引到學習中來。
第三、教學過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斷深入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思考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第四、實踐性強是美術學科教學的一大特點,創新思維的萌發,取決于學生頭腦中接觸過的、熟悉的事物,所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創作的關鍵所在。
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活動中應給學生思維活動的空間,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創造潛能,強調主觀感受的表達,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智力得以開發,保持藝術的創造性,把學生的創意思維真正激發出來。
小學美術《雕與刻的樂趣》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激趣導入
展示中國傳統木雕作品如東陽木雕、黃楊木雕等,并提問學生:這些雕刻作品好看嗎?他們都是怎么做出來的?學生發表意見,稍后教師總結:雕刻是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之一,歷史悠久,民間藝人通過自己的雙手將這些普通的材料變得異常精美。以此揭示課題《雕與刻的樂趣》。
環節二:描述分析
1.教師講解雕刻的概念: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雕、刻通過減少可雕性物質材料,塑則通過堆增可塑物質性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
2.多媒體展示《民間故事》、《鴨》、《舞蹈》三件雕刻作品,提問學生:猜一猜三件作品分別是雕刻的是什么?什么材料做的?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民間故事》是木雕,《鴨》是玉雕,《舞蹈》是磚雕。雕刻的材料多種多樣,可以是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
3.教師追問學生并小組討論:除了材質不一樣,還有哪些不同之處?
學生交流探討,教師總結:《民間故事》《舞蹈》只能看到正面和側面,背面看不到,而《鴨》四面都能看到,雕塑的表現形式一般分為兩種:圓雕和浮雕。所謂圓雕就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
4.教師展示多種材料的雕刻作品,追問學生,生活中還要哪些材料可以用來雕刻?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總結:肥皂、蔬菜水果等等。
環節三:示范講解
以南瓜材料進行示范雕刻一只螃蟹,提醒學生注意運刀的轉折、頓挫、凹凸、起伏:
(1)首先雕刻螃蟹的大體外形;
(2)進一步刻畫細節;
(3)調整完成。
環節四:實踐展評
1.同桌兩人為一組進行雕刻創作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并提醒學生:制作過程中要注意用刀安全和衛生。
2.以“雕刻展”的形式展示學生作品,再以投票的形式評選出“最佳雕刻小藝人”,并進項自評、互評,最后教師給予及時反饋和總結。
環節五:小結作業
1.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堂課重點知識,教師補充并升華情感,“雕刻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種類繁多,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泥雕、面雕、竹刻、骨刻、刻硯等,是中國工藝美術中一項珍貴的藝術遺產,希望同學們以后可以在將這種技藝傳承下來,保護我們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
2.課下嘗試利用其它材料雕刻一件作品作為禮物送給自己的朋友和家人。
【板書設計】
雕與刻的樂趣
材料:木、玉、石等
形式:圓雕、浮雕
【答辯題目解析】
1.刀法在雕刻中是非常重要的,你是怎么理解刀法的?
【參考答案】
雕刻的技法主要體現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作品在“脫殼而出”的驚喜,而且還能感受到各種刀法產生的特殊韻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產生新的意韻。因此,雕刻創作中,最有意義的探索是運用各種刀法,恰到好處的體現我們的創作意圖。
刀法好比書法、繪畫中的筆觸,它能起到加強、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作用。優美的筆觸之所以形成是技術達到了純熟的表現。時常有人在臨摹一張好畫時,感到最難的莫過于筆觸,因為筆觸是作者的心靈與技巧相結合的產物,是任何模仿都難以體現的東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理想的真正屬于自己的刀法。
總之,刀法就是雕刻家用來體現自己創作構思的技術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藝術內容的手段。運刀的轉折、頓挫、凹凸、起伏,都是為了使作品更加生動自然以充分體現雕刻的材質美,體現豐富的雕琢美。
2.談談你本堂課的教學設計?
【參考答案】
在本課的學習中,導入環節我出示了多樣的傳統雕刻作品如東陽雕刻和黃楊雕刻。多讓學生了解民間傳統工藝的魅力,以此引入課題。
新課講授環節我首先講解了雕刻的概念,讓學生對雕刻有一個初步感知。隨后出示了三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別是《民間故事》《鴨》《舞蹈》并通過提問法引出了雕刻的材料多種多樣,可以是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以及雕刻的形式分別為圓雕和浮雕。
為了讓學生創作出一件雕刻作品,我進行了示范講解。并在講解中穿插了刀法的講解。提醒學生注意安全。隨后布置了課堂練習,讓給學生選擇恰當的材料雕刻一件作品,體驗雕刻制作的過程,提高對雕刻藝術的認識與欣賞能力。在作業展示環節采用展覽的情境并評選出“最佳雕刻小藝人”,讓學生互相欣賞、交流、評價,從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生間團結合作的學習精神,體現人際間的交流與關懷。為了進一步拓展提升,我在小結環節進行了情感升華,并布置了一個延伸性的作業,課下嘗試利用其它材料雕刻一件作品作為禮物送給自己的朋友和家人。
小學美術《民間泥玩具》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激趣導入
以“說說你的玩具”的游戲,引導學生介紹一件自己最喜愛的玩具。
提出問題:“大家有沒有見過泥巴做的玩具呢?稍后教師展示泥玩具并提問學生想不想自己做一件喜歡的玩具呢?”以此揭示課題《民間泥玩具》
環節二:描述分析
1.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的民間玩具照片,引導學生觀察并說一說喜歡哪一件泥玩具?為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引出民間泥玩具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
2.教師追問:這些玩具都表現了什么形象?
教師總結泥玩具的題材:動物、人物等。
3.教師PPT展示彩色羊、大叫雞等不同地區的泥玩具,小組討論:對比生活中的形象想一想泥玩具有哪些不同?引導學生從色彩、造型等方面思考。
學生交流探討,教師總結:造型更加的簡練概括、運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形象;色彩上多選用紅色、黃色、綠色等純度較高的色彩,形成艷麗的效果。
4.引導學生分析彩色羊,并讓學生分析彩色羊身上有什么圖案?
通過分析引導學生認識泥玩具民間傳統花紋的裝飾效果。
5.展示天津泥人張“夢娃”的相關視頻,學生認真觀看并思考:這些玩具的形象和紋樣都有什么寓意?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總結:傳達了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具有美好的寓意。
環節三:示范講解
播放視頻:演示民間泥玩具的制作技法和步驟,并在每一步驟結束時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來說一說每個步驟都做了什么,又該注意些什么?
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鼓勵和總結,并板書泥玩具的制作步驟:
1.塑泥成型:造型要突出表現對象的特征,盡量概括。
2.晾干上色:先涂白底,在晾干后進行色彩和花紋的裝飾,上色要由淺到深。
環節四:實踐展評
1.同桌兩人為一組進行泥玩具創作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并提醒學生:制作過程中要注意安全、保持秩序和教室的整潔。
2.以“XX班泥玩具展”的形式展示學生作品,再以“我是小小收藏家”的形式來說一說“你最想收藏的一件泥玩具是哪一件,又是為什么?”最后教師給予及時反饋和總結。
環節五:小結作業
1.鼓勵學生進行本節課對泥制玩具的認識及審美進行總結,教師補充并升華情感,“民間美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泥玩具不過是冰山一角,只要大家感興趣,還有很多有趣、好看、好玩的民間藝術形式等著大家去探索和學習,希望大家以后可以在生活中不斷去發現自己身邊的民間美術形式,多去積累、多去分享。”
2.課下同爸爸媽媽一起做一個泥玩具作品,下節課與同學分享。
【板書設計】
民間泥玩具
特點:造型夸張、色彩鮮艷、寓意美好
制作步驟:泥塑成型、晾干上色
【答辯題目解析】
1.談談泥玩具的發展?
【參考答案】
泥玩具起源于史前陶玩具,新石器時期出現了陶球和石球。夏商周三代在塑型上的成就顯著,玩具品種繁多,題材有所拓展,人物和動物造型愈見精準,并出現了模印玩具。漢代泥玩具與陶玩具的品種相當豐富。隋唐時期彩塑玩具得到空前發展,凡有觀賞性能和娛樂性能的彩塑都與玩具保持著緊密聯系,題材更加生活化。宋元時期的“磨喝樂”是廣為流行的玩具,在七夕用兒童“乞巧”活動。明清時期泥玩具更加成熟,在各地出現各種流派。
2.在美術學科課堂中,如何把直觀教學法運用到課堂當中去?
【參考答案】
美術課程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要凸顯視覺性,所以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一些直觀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達成教學目標。
接下來我就從教學實施的幾個環節來說一說如何把直觀教學法運用到課堂當中來。首先說導入,導入的好壞關乎一堂課的成敗,所以在導入環節運用一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尤為關鍵。比如說我要上的是《民間泥玩具》一堂課,在導入的時候我會用展示實物,讓學生們欣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與見解。這種直觀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對泥玩具有一個初步的整體的感知。繼而,在新授環節,我繼續展示泥玩具局部,通過講解、啟發、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泥玩具的材料、裝飾等相關知識。然后,我通過示范法教學,讓學生對設計造型過程有更加直觀的體驗。在展示評價階段,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作品,自評、互評。
美術學科是一門視覺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加強直觀性教學的運用。
相關鏈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