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高中物理《分子熱運動》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采用實驗法進行導入。
第一個實驗通過觀察易蒸發的溴瓶中氣體顏色的變化情況,第二個藍色硫酸銅溶液與水的分界情況,分別說明了氣體,液體的擴散現象,從而引出本節的內容——分子的熱運動。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擴散現象
教師提問:“生活中有哪些擴散現象?”
學生回答:“茶葉蛋醬油中的色素擴散到了雞蛋里面,雞蛋里面才會呈現出醬油的顏色,以及金片與鉛片壓在一起,金會擴散到鉛中,鉛也會擴散到金中。”
由此可以證明擴散現象是物質分子永不停息地作物規則運動。
2.布朗運動
通過19世紀初觀察到的懸浮在液體中的小顆?傇诓煌5剡\動這樣的現象,植物學家布朗所研究的運動,從而引出類似的實驗,讓學生進行分組進行實驗,在實驗前由教師明確實驗步驟,學生進行實驗,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匯報。
通過動手實驗學生可以發現微粒的運動是無規則的。結合布朗所做的實驗,與學生共同總結出足夠小的微粒會發生這樣的運動,并且微粒越小運動就越明顯。從而引出布朗運動的概念講解。
教師進行提問:“布朗運動是如何產生的,可以從微觀的角度進行解釋嗎?”
學生回答:“從微觀的角度,液體分子受到各個方向的撞擊,體現出不平衡性,引起了微粒的無規則運動。”
最后可以對學生追問:“布朗運動的特點是什么?與擴散現象有哪些區別?”
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懸浮微粒的無規則運動并不是分子的運動。
3.熱運動
教師進行提問:“之前的實驗現象中,可以發現運動與溫度又怎樣的關系?”
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可以發現,溫度越高,擴散越快,運動越明顯。從而引出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與溫度有關,讓學生說一說他們之間的關系,即溫度越高,運動越劇烈,引出熱運動的概念。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一個日常生活中的擴散現象來說明,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激烈。通過這樣的問題,結合生活實際,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本節知識的理解應用,還可以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提高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興趣。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提問多名學生進行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談談收獲。
作業:讓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擴散現象,布朗運動的生活實例,下節課進行分享。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舉例說明生活中的擴散現象?
【參考答案】
(1)紅墨水滴在一杯水中,整杯水都會變紅。
(2)噴一下香水,在不遠處可以聞到香水的氣味。
(3)小河岸邊的角落里,一個排污口偷偷地排放污水,一段時間后,整條小河里的水都變了顏色。
2.本節課所使用的教學方法?
【參考答案】講授法,問答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教師設置問題:通過上節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太陽對行星的引力提供行星繞太陽近似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從而使得行星不能飛離太陽。那么大家想一想,又是什么力使得地面的物體不能離開地球,總要落回地面呢?例如,蘋果從樹上掉落下來。
教師用蘋果模型演示蘋果下落的情景,學生進行觀察。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并進行思考討論。
教師進一步提問:重力是怎么產生的?地球對蘋果的引力和太陽對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種力嗎?
環節二:新課教學
1.建立規律
教師提問引導:既然太陽與行星之間、地球與月球之間、地球對地面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那么我們可以更大膽設想:是否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這樣的力?很可能有,只是因為我們身邊的物體質量比天體的質量小得多,我們不易覺察。于是我們可以把這一規律推廣到自然界中任意兩個物體間,即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萬有引力定律。閱讀教材,回答問題:什么是萬有引力定律?
學生閱讀教材,獨立思考問題,然后小組內交流討論并發表意見。
教師歸納總結: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m1、m2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r的二次方成反比。這就是萬有引力定律。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下大家思考:既然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有萬有引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為什么都對這種作用沒有任何感覺呢?以質量分別為50kg的兩人為例加以說明。
板書設計
高中物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復習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疑問,作用力與反作用有什么關系?引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1.作用點
老師利用三個演示實驗,提出問題,讓學生得出結論。
實驗1:手指壓手掌,手掌對手指的力的作用在手指上,手指對手掌呢?
實驗2:A、B互相排斥,A對B的力作用在?B對A的力作用在?
實驗3:空氣對螺旋槳的推力作用在?螺旋槳對空氣的推力呢?
學生回答后,師生共同總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點的關系就是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2.方向
老師繼續利用之前三個演示實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1.如何準確描述手掌和手指間的相互作用力的方向?2.空氣對螺旋槳,螺旋槳對空氣的力的方向一上一下。我們可以初步得到方向關系是?3.如果作用力的方向改變了,反作用力的方向應該如何變化?
學生思考,師生共同總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關系總是相反,其中的一個力方向改變,另一個力同時也跟著變。
3.大小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
猜想:兩個力的大小相等。
實驗方案
方案一:兩個彈簧測力計,沿著同一條直線沿相反方向拉動。
方案二:利用兩個彈簧測力計,一方固定,讓后拉動另一方。
實驗原理
老師提出疑問:A、B受到的力的大小,應該反映在誰的示數上?
A受到的力的大小,應該反映在自身的示數上,同時B受到的力反映在B的示數上。拉力越大,形變量越大,示數越大。
實驗結果:大小相同。
實驗驗證
老師提出疑問:我們測得的是靜止時的情況,如果在運動的過程中,兩個力的大小又有什么關系呢?
老師利用傳感器實時驗證兩個力在任意時刻的小關系。記錄實驗數據,繪出曲線。
得出結論:兩個力的大小在任意時刻都相等。
(二)牛頓第三定律
由學生總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方向、作用點的關系,得出牛頓第三定律: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就是牛頓第三定律。
學生思考總結牛頓第三定律的表達式:
教師對“-”進行強調,其表示方向相反。
1.對比之前所學的平衡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異同點。
相同點: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和平衡力大小都相等、方向都相反。
不同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同性質的力,平衡力不一定是同種性質的力。
2.老師提出疑問,讓學生深刻理解。
問題1:什么情況下,平衡力不一定是同一種類的力?
學生舉例:鐵塊受到向下的拉力和重力。一個力是拉力、一個力是重力,這兩種力不是同一種類的力。
問題2:平衡力不一定同時產生,能不能舉例說明?
學生舉例:當一個物體受到拉力和重力,當拉力消失的時候,重力仍然存在。
環節三:鞏固提高
思考:雞蛋撞石頭,雞蛋碎了是因為石頭給雞蛋的作用力大嗎?。
學生分析原因:雞蛋碎了,并不是由于石頭對雞蛋的作用力大,而是因為雞蛋的結構、硬度與石頭不同。
環節四:小結作業
總結本節知識點,要求學生課下思考:細繩將鐵塊靜止的掉在空中,鐵塊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畫出它的受力圖,并分別指出這些力的反作用力。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牛頓第三定律與牛頓第一、第二定律之間有什么聯系,對學生之后的學習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牛頓第三定律是牛頓運動定律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把物體受到的力與其他物體受到的力聯系起來的橋梁,因此它是對牛頓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補充,有了它就會把受力分析的對象從一個物體擴展到多個物體,拓寬了分析思路和解題范圍。事實上,在利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運動與力的實際問題時,牛頓第三定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加深學生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和有意識地利用該定律解決有關問題,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
2.高中物理課程聯系生活實際的作用是什么?
【參考答案】
、龠M一步深化與活化物理知識。知識只有與實踐、思考結合方能成為力量,運用知識是一種知識以外的智能,使通過觀察體會才能得到的。
、诩ぐl學習興趣。當我們將物理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是,如果問題是他們熟悉的實際問題,學生就會感到親切、感到物理學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主動性,進而產生思考與解答問題的興趣和欲望。
、塾兄谖锢硭枷牒头椒ǖ呐囵B。將物理學與生活、生產、現代科技聯系起來反應了物理學習的時代特征,使學生會用現代觀念看待物理知識,使他們意識到物理學在現代科技乃至將來科技發展中所起的或將會起到的作用,那么,他們必然會認識到今天學習物理學的意義所在,從而達到興趣升華,發展學習動機的目的,其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提高。
相關鏈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