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與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而非唯一工作。
2.C解析:教學從其本質上講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
3.D解析:教學認識的主要方式是間接知識和間接經驗。
4.B解析:“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說明教學中應重視發展學生自身的能力。
5.D解析:取得教學成功的內因是學生發揮主體作用。
6.A解析:孔子最早的教學過程思想即學、思、行統一的觀點。
7.D解析:夸美紐斯以個體認識論為基礎提出了自己的教學理論。
8.B解析:學生通過認識書本知識認識客觀世界,這反映了教學過程中間接性的特點。
9.A解析:教學過程階段的中心環節是領會知識。
10.D解析: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之間沒有必然關系。
二、多項選擇題
1.ACDE解析:赫爾巴特第一個試圖按照心理活動的規律來分析教學過程,提出了“明了、聯想、系統、方法”的教學過程四階段說。
2.ABCDE解析:美國教育家杜威“在做中學”的過程中提出了教學過程的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等幾個階段。
3.ABCDE解析:教學活動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沒有固定形式。
三、填空題
1.教育任務教育目的
2.以教學為主
3.引導性簡捷性
4.思維能力
5.赫爾巴特斯賓塞
6.發展智力
7.學生教師
8.領會知識鞏固知識
四、簡答題
1.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根本,教學水平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發展水平。教學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①教學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②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③教學具有多種形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2.教學與智育是兩個相互關聯又有區別的概念。智育主要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主要是通過教學來完成的,但教學并不是智育的唯一途徑;智育是教學的任務之一,但也并非教學全部任務,教學同時承擔著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我們決不能把兩者等同。一方面,教學是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途徑;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才能全面實現。把教學等同于智育將阻礙全面發揮教學的作用。
3.(1)教學過程本質上是一種認識過程。教學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教師教的活動是屬于變革和改造客體的實踐活動的范疇,學生的學習活動屬于認識活動的范疇。學生的認識活動是教學中最主要的活動。(2)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教學過程本質上是一種認識過程,但它又不同于人類一般的認識過程。而有著自己的特殊性。教學過程的特殊性表現為以下幾方面:①間接性;②引導性;③簡捷性;④交往性。
4.(1)教學擔負著傳遞人類認識成果,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使命教學是一種專門組織起來的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通過教學能較簡捷地將人類積累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轉化為學生個人的精神財富,使他們在短時間內達到人類發展的一般水平。通過教學,可以使人類文化代代繼承發展。(2)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教學的作用直接地、具體地表現存對個體發展的影響。首先,它使個體的認識突破時空局限及個體直接經驗的局限;其次,使個體的身心發展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在一個統一的過程中實現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3)教學學校工作的中心環節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必須堅持“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以教學為主,要求大部分時間用于教學,在內容上以學書本知識為主,在組織形式上以課堂教學為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論述題
1.答案要點:第一,以教學為中心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特點決定的。學校的產生使教學與生活分化開來,教學成為學校的獨立活動。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主,是學校教育區別于其他機構的根本所在。第二,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在各種教育途徑中,教學所占時間最多,工作比重最大,計劃性、系統性更強,更能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第三,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要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進行自我教育,學校必須以教學為主。蘇聯20一30年代,新中國成立后的經驗教訓都說明,否定以教學為中心,教育質量就沒有保證。而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則可以確保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2.答案要點:(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①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②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①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②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③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知識不等于智力,而發展學生的智力也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因此,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有效發展他們的智力。知識與智力的相互轉化應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該是科學的規律性的知識;第二,必須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第三,重視學生操作能力和參與意識的培養,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時間和空間;第四,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④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3)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品德相統一的規律。①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識為基礎;②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③在教學中要防止兩種偏向。(4)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性相統一的規律。①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②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③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