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簡述學校文化的特性。
答:(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4)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
12、簡述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論。
答: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論有:內發論,外鑠論,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外鑠論的基本觀點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與外部環境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13、簡述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答: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個別差異性。
14、簡述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
答:個體身心發展的水平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受到遺傳素質、成熟、環境和個體實踐活動的影響,學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它對個體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15、簡述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答:(1)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3)人在接受環境影響和作用時,也不是消極的、被動的。夸大環境對人的發展的作用,特別是環境決定論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16、簡述少年期的總體性階段特征。
答:少年期表現出的總體性的階段特征是:身體狀態的劇變,內心世界的發現,自我意識的驚喜,獨立精神的加強。
17、簡述教育目的對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
答:教育目的對整個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有:導向作用,激勵作用,評價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問題,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它明確了教育對象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預定的發展結果,指導著整個教育活動的開展,支配著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無論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還是教育內容的確定,教育方法的選擇及效果的評價等,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約。
18、簡述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答:(1)國家的教育目的;(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3)教師的教學目標。
19、簡述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
答: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所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
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的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
20、簡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答: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確定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