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簡述學校課程及其形式。
答:學校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出現。
12、簡述我國學校教育的目的。
答:我國現行憲法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13、簡述如何研究學生。
答:對學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個方面:(1)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現狀,并把它與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較,確認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學生個體的需要;(3)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
14、簡述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的基本特征。
答:(1)強制性;(2)普遍性;(3)基礎性。
15、簡述教學計劃的構成。
答:教學計劃主要由教學計劃設計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其說明、課時安排、課程開設順序和時間分配、考試考查制度和實施要求幾部分所構成。
16、簡述教科書的作用。
答:(1)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幫助學生掌握教師講授的內容,同時也便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2)教科書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3)根據教學計劃對本學科的要求,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4)根據本學科在整個學校課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17、簡述課程實施的結構。
答:(1)安排課程表;(2)分析教學任務;(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4)選擇并確定教學模式;(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6)組織教學活動;(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18、簡述教學任務的內容。
答:教學任務通常包括三個方面:(1)學生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學生所要形成和發展的智力、能力和體力。(3)學生所要養成的情感、態度、品德和個性心理品質。
19、簡述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所受影響的因素。
答:學生的學習特點:獨特性,穩定性,發展性,靈活性。
學生的學習特點受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基礎因素,內部因素,外部因素。
20、簡述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
答:目標評價模式,目的游離評價模式,背景、輸入、過程、成果(CIPP)評價模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