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5 頁:答案及解析 |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26.教育影響
27.課程
28.教學設計
29.隱性課程
30.道德情感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7分,共14分)
31.簡述教育要素之間的關系。
32.簡述人格教育的方法。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1分)
33.試述教師的知識結構。
六、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34.閱讀下列案例材料,詳細分析案例中運用了哪條教學原則,結合案例談談該教師如何貫徹這一原則?
我教《沙漠里的船》一課時,一個名叫顏江武的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書上說,駱駝的嗅覺靈敏,不論什么地方有水,它都能找到,我看有些不科學。水是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水既然沒有氣味,那駱駝怎能嗅得到呢?”我肯定了這個問題提得好,并鼓勵大家談出自己的看法。不一會兒,一個同學蠻有把握地說:“有水的地方空氣濕潤一點,無水的地方干燥一些。如果駱駝的鼻子感到舒服,就知道哪兒有水。”有的說:“空氣濕潤和干燥,駱駝的鼻子很靈敏,可以憑感覺判別出來。”后來,顏江武同學的《駱駝“嗅”不到水源》發表在《小學生科普報》上,引起了一些小讀者的興趣。
35.閱讀下列案例,結合你學的教育學的相關知識談談你的感想。
《曾參殺豬》
曾參(公元前505年一前436年)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上街。
他的小兒子拉著她的衣襟,又哭又鬧,要求跟著去。曾參的妻子被鬧得沒有辦法,就對孩子說:“你留在家里,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孩子被哄回家去了。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家,只見曾參拿著繩子在捆豬,旁邊還放著雪亮的尖刀,正在準備殺豬呢。他的妻子趕忙制止他說:“我剛才是和小孩子說著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殺豬呀!”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只會學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訓。今天你說話不算數,騙了孩子,就是在教孩子講假話。再說,母親騙了孩子,孩子覺得母親的話不可靠,以后再對他進行教育,他就不容易相信了。這樣做,對家教是很不利的。”結果,他說服了妻子,還是把豬殺來煮了。曾家的這口豬,也許還沒有養到該殺的時候,他殺了這口豬是一個損失。可是,換來的卻是在孩子面前樹立了一個誠實的形象。同時,他的做法對他的妻子也是一個教育,讓她記住:作為一個母親,無論什么時候,也不應該在孩子面前說假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