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閱讀《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實錄(片段),按照要求答題。
師:《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一作品本身的價值在哪兒?社會價值又在哪兒?能不能從這兩個角度思考.幾個人合作試著寫一段頒獎詞?
(同學們試寫頒獎詞——多媒體顯示其他新聞、作品的頒獎詞)
學生分小組交流頒獎詞:
小組1:因為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著非凡的創造性,他作為記者多具有的正義感、使命感讓他的新聞報道突破零度報道的界限.正是他的正義感與使命感重新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人性與良知。
師:提一個小小的意見,頒獎詞重復出現了“正義感”與“使命感”,語言不夠簡潔。
小組2:因為他的報道突破了零度寫作的束縛,不同于傳統的新聞報道,詳細地描寫了奧斯維辛帶給我們的反思,喚醒了人們對歷史的銘記,對人性尊嚴的關注,對生命的希望。
小組3:通過環境及參觀者的細節描寫,再現了當年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氛圍,更重要的是,它從一個民族責任感的高度給人的心聲帶來極大震撼,其中體現出的希望,是人類歷史上不可缺乏的主旋律。
師:寫得好,相當完整,既概括了作品的創作手法,又突出了對人性的關注。
小組4:一篇不同以往形式的新聞報道,一篇發人深省的轟鳴.一篇有關二戰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沒有什么新聞的背后是一則驚天動地的新聞。
師: 非常有創意。現在老師展現一下我的頒獎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的原則,著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 集中營紀念館,在恐怖與快樂、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喚起人們對于災難的記憶、關于生命的思考、關于人性的自省。它的發表充分表現了一個新聞記 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上不朽的名篇。
師:我們今天學習了這篇課文,希望大家記住,《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一不朽的名篇,記住奧斯維辛!
對該教學實錄的分析,正確的是( )。
A.學生用頒獎詞表達對課文的理解.強化了語言運用實踐
B.學生撰寫的頒獎詞并不十分確切,教師應系統講授頒獎詞撰寫知識
C.教師評價具體準確,有助于學生修正、完善學習成果
D.教師要求學生撰寫頒獎詞。不利于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偏移
10、某版教科書《林黛玉進賈府》的“研討與練習”后面有這樣一部分內容——“《紅樓夢》賈府主要人物關系表”,這些內容屬于教科書的什么系統?( )
A.練習系統
B.知識系統
C.選文系統
D.助讀系統
11、閱讀《雨巷》教學反思(節選),按照要求答題。
近 幾年在優質課評選中聽過不少老師講過這篇詩歌.但大多數老師把時間用在分析“雨巷”“我”“丁香”“油紙傘”等意象的象征意義及詩歌的主題思想上。雖說這 樣的設計并無不妥.但總感覺這樣的課過于理性,對文本的解析過于清晰,詩的韻味大打折扣。而趙老師深諳詩歌創作鑒賞的規律,所以他的課堂很注重情境氛圍的 營造。在舒緩憂傷的輕音樂中,老師如詩的導語一下子將學生引入了詩的境界:“暮春時節,煙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漫步江南的小 巷,你的耳邊安靜了下來,只有細絲般的絲雨摩挲青石板的聲響,這個時候你的心里會涌起一種什么樣的思緒?撐一柄油紙傘,化身多情的江南才子,這節課我們走 進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韻味。”接著在展示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后(課前學生已充分預習課文),通過大屏幕展示兩幅丁香的圖片,兩首描寫丁香的古詩,寥 寥數語就厘清了丁香這個意象的象征意義,進而歸總出越是美的東西越容易凋謝的哲理,通過流星、曇花、海市蜃樓、夢等例子加以印證。問題的處理不蔓不枝,較 好地解決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對該教學反思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A.詩歌教學應在情境渲染下發揮學生的聯想和想象,領會詩歌的意境、體會感情
B.情境教學法是詩歌教學最主要的教學方法
C.詩歌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不應該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
D.語文課是開放的。同一內容可從多角度解讀
12、某教師在講完《游褒禪山記》之后,設計了“漫步山水,欣賞華夏風光”的課外閱讀專題,這一專題屬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選修系列中的( )。
A.語言文字應用
B.詩歌與散文
C.文化論著研讀
D.小說與戲劇
13、以下選項中不屬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實施建議中“教學建議”的內容的一項是( )。
A.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B.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C.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D.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14、某教師在《我有一個夢想》一課結束后,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到圖書館查閱資料,了解美國黑人的歷史和現狀,在班里開展一個讀書報告會。對這一設計理解不正確的是( )。
A.積極利用課外學習資源,體現對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B.體現綜合性學習,說讀結合,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C.培養學生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D.體現研究性學習特點,提高學生獲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15、教師講解高中語文必修(3)《琵琶行》時強調全詩以秋江月夜為背景展開故事情節。為此教師又列舉寫月夜景色的詩句,下列詩句不能作為例子使用的是( )。
A.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B.春風何處好.別殿饒芳草
C.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D.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年中小學教師資格精選資料匯總 | 《各科目》考情分析及備考策略
2016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匯總(各科目)| 歷年真題及答案匯總
2016教師資格考試科目、題型題量及分值比例 | 《各題型》分析及解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