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答案及解析 |
三、論述題
13.【參考答案】
(1)轉移法。3歲孩子剛進幼兒園時往往會哭鬧,教師常常用轉移注意的方法,要么逗他玩玩具,要么給他講故事.一會兒孩子的情緒會有好轉。
(2)冷卻法。當幼兒情緒十分激動時,可以采取暫時置之不理的辦法,孩子自己會慢慢地停止哭喊。所謂“沒有觀眾看戲,演員也沒勁了”。當孩子處于激動狀態時,成人切記情緒激動。
(3)消退法。對孩子的消極情緒可以采取消退法。比如,孩子上床睡覺需要母親陪伴,否則哭鬧,母親只好每晚陪伴。后來母親采取消退法,對他的哭鬧不予理睬,孩子第一天晚上哭了30分鐘,哭累了也就睡著了。第二天只哭了15分鐘。以后哭鬧時間逐漸減少,最后不哭也能安然入睡了。
四、材料分析題
14.【參考答案】
(1)蘭蘭畫畫能夠先想后畫,雖然有時偏離主題,但能夠很快自動回到主題上來。這說明中班幼兒想象雖然仍以無意性為主,但想象出現了有意成分。
(2)培養幼兒有意想象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成人組織幼兒進行各種有主題的想象活動并啟發幼兒明確活動主題;準備有關活動材料,如玩具、繪畫材料等;成人及時給予言語提示,使幼兒想象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
15.【參考答案】
老師對洋洋游戲的干預是不合適的。
(1)在這個案例中,洋洋用小椅子替代自行車,來實現他“摸特等獎”的情節構思。這表明他:
①能獨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務,有很強的角色更換意識;
②游戲的目的性、計劃性較強,能自覺表現故事內容;
③具有一定表演意識;
④具備一定表演技巧,能靈活運用多種表現手段,但表現水平尚待提高。
這一階段,幼兒能夠成功地以物代物,表明幼兒象征思維的發展。替代物與被替代物越不像,越具有符號抽象的意義。而教師以角色身份對洋洋所選擇的替代物提出了質疑,認為小椅子不像自行車,試圖引導幼兒按真實的樣子加以改裝.結果阻礙了幼兒的游戲想象,中斷了幼兒原來的游戲情節,因此這種干預是不恰當的。
(2)老師正確的做法應該:
①為幼兒提供較多種類的游戲材料,鼓勵和支持他們進行多樣化探索;
②在游戲初期應盡可能少地干預;
③隨著游戲的展開,及時給幼兒提供反饋,提高其表現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
④通過反思性談話和小組討論來幫助幼兒豐富游戲情節。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