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2 頁:答案及解析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5分)
1.【答案】C。解析:C中的意境與《沁園春•長沙》中的意境都比較壯美,都表現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A項的“枯藤”、B項“猿”、D項的“霜”則都比較傷感、肅殺。
2.【答案】D。解析:題干中詩句運用了互文,互文是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的兩個部分互相呼應,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D項無互文。
3.【答案】C。解析:A.《永別了,武器》是海明威早期作品,以個人參戰經歷及戰爭與愛情為主題,被稱為現代文學的經典名著。B.《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D.《太陽照常升起》為海明威的長篇小說,開創了其獨特的文風。C.《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代表作,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不是海明威的作品。因此答案選C。
4.【答案】B。解析:A.“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B.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加冠”指滿二十歲。C.“桃李年華”指女子二十歲。D.“束發”指代成童的年齡,即15-20歲;答案選擇B項。
5.【答案】B。解析:《西廂記》以有情人雖經歷磨難,但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與題目要求悲劇藝術不符。元代四大悲劇為《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趙氏孤兒》。
6.【答案】D。解析:“狐”,名詞,狐貍,在這里作狀語,像狐貍一樣。
7.【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修辭手法——借代。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這種表達方式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借代主要分為五類:特征帶本體、具體代抽象、專名代泛稱、人名代著作和地名代本體。A項以“金戈鐵馬”來代精銳的部隊,是用具體代抽象。B項以“摧眉”代低頭,是用部分代整體。C項是比喻句。D項以“口舌”代表辯說,是用具體代抽象。
8.【答案】D。解析:學生列舉的作品表達的是悲,而《沁園春•長沙》整體基調是充滿力量、豁達向上的,教師引導了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因此,注重了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
9.【答案】C。解析:題干中主要涉及朗讀技巧和感受情感,并未涉及對作品語言風格的鑒賞。
10.【答案】B。解析:《裝在套子里的人》,《變色龍》和《小公務員之死》都是契訶夫的作品,契訶夫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是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通過拓展性閱讀,有利于對契訶夫的創作風格形成整體認知,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語文的研究能力。
11.【答案】C。解析:學生的個人體驗和自評,可以讓教師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特點和學習情況,因此教師的指導會更有針對性,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2.【答案】B。解析:“應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理念。高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的表述是這樣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的語文素養。比初中的更高一層。
13.【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教學實施。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新課標、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的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本實錄中教師不是僅僅把分析好人物性格、形象作為教學目標,而是以此為前提,著力鍛造學生的語文素養,利用教材并作適當拓展,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以教材為例,讓學生學習小說的鑒賞方法,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在這堂課里成功地營造了濃烈的傳統文化氛圍。在評點本課的人物形象前,先介紹、學習傳統的評點讀書法,以毛宗崗評點三國,金圣嘆評點水滸,李卓吾評點西游記,脂硯齋評點石頭記等張本鋪墊,以著名作家王蒙對課文內容的評點為范例,讓學生了解人物評點的方法和要求。接著讓學生試著對課文中的王熙鳳形象進行評點,并在全班進行交流,這樣就使學生既分析了人物,又掌握了評點的方法。故本題選擇C選項。
14.【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課后作業設計部分。設計課后作業要秉持著以下幾個原則:(1)與生活實際相結合;(2)有層次性,由易到難,分三個基本層次:基本題—能力題—提高題;(3)有啟發性;(4)形式多樣化。教學中該教師將作業分為讀、寫兩種,形式不單一;分為基礎閱讀題和寫作提高題,安排上由易到難;聯系生活實際,具有啟發思考的作用。而D選項中“評價學生的能力”夸大了作業的作用,過于絕對,故本題選擇D選項。
15.【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教學閱讀部分。閱讀是有規律可循的,有效閱讀是指以盡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閱讀效果。有效的閱讀必須是方法正確、思維對路的閱讀。因此就必須突破教學策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理念下,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其他課型的教學,都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都應該統籌好教學與學生的關系。而D選項“只要……就“說法太過絕對,故本題選擇D選項。
二、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6題20分,第17題8分,第18題12分,共40分)
16.(1)【參考答案】《語文課程標準》的評價建議明確指出:“評價要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我想“健康發展”應該是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兩個方面。那么,在課堂上學生回答出現錯誤了或者回答與教師的期望值不同,教師的評價充當著什么作用呢?至少能明確的是,教師不評價或者不進行鼓勵式評價,就可能致使學生不敢發言、課堂氣氛沉悶、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局面。教師A幾乎忽視了對學生表現的評價,教師B則做得很好,能給予學生不斷的肯定。自然而然,教師B的做法更能讓學生從內心感受到安全與自由、輕松與愉快,他們自然會“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也才更敢于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不僅教學效果能事半功倍,連學生的人文性也會逐步得到提升。
(2)【參考答案】教師對于學生的各類表現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而該教師對于學生的閱讀卻全然不管不顧,只我行我素地進行總結。這樣明顯會削減學生閱讀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對于自己心理期待的肯定充滿失望。更無法體現新課標中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無法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因此教師完全可以融入個別讀、小組讀、范讀、創造情境讀等形式,增強學生閱讀和體會,并從閱讀速度、閱讀準備、閱讀情感等閱讀質量上對學生進行評價指導。
17.【參考答案】錯別字:催眉-摧眉;可見一般-可見一斑;
病句:凡此種種,我們要堅決反對、打擊,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修改:凡此種種,我們要堅決反對、打擊,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掃清道路。
18.【參考答案】
一是語言優美,文筆練達。文章開篇便使用三個排比句引出主題,增強文章氣勢,特別是使用兩個比喻句,將“意氣”比喻成傲視天空的紅杉的“根基”和鮮花必需的“陽光”,化抽象為具體。此外,文中多處引用古代詩句,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顯示了作者的知識儲備,更為文章增添了文采。
二是文章觀點鮮明——人,要有意氣,要意氣風發。文章由偉人的詩詞引出“意氣”的美麗,接著從意氣讓人擁有“豁達的胸襟”“挺身而出的壯舉”“堅韌不摧的意志”三個角度鋪開,事例橫貫古今,緊緊圍繞論點加以論述。
三、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9題20分,第20題20分,第21題25分,共65分)
19.【參考答案】
示例(1)《氓》賞析
這是一首棄婦自訴婚姻悲哀的抒情詩,詩中女主人公以沉痛的語調回憶了戀愛生活的甜蜜、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遺棄的痛苦,讀之感人心弦,催人淚下。全詩六章,依照人物命運發展的順序,自然地加以抒寫。前兩章用賦的方法具體描寫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乃至結婚的過程。三、四兩章以抒情為主,皆以桑樹起興,從女主人公的年輕貌美寫到年長色衰,同時也寫出了氓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第五章用賦的手法敘述被遺棄前后的處境。
本詩通過女主人公的婚姻不幸遭遇,抨擊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同時又贊頌了古代勞動婦女勤勞善良的美德及敢于反抗、勇于斗爭的精神,揭示出她們不甘受辱的覺醒意識,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極具典型意義,對后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示例(2)《采薇》賞析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首戍邊之歌。全詩分為六章,每章八句,從結構上看,全詩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現思歸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寫將帥車馬服飾之盛和戍卒的辛勞;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寫歸途的情景。全詩以“采薇”開篇,以“行道遲遲,載渴載饑”結束,首尾照應,突出地表現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筆端始終縈繞著濃重的悲怨情調。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詩經里一個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畫,把一個忠君報國、出門在外的征人的哀怨凄苦、近鄉情怯的復雜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出門時是楊柳依依的明媚春天,而回來時已經是雨雪紛紛的刺骨冬日。回想一年當中,他經歷了什么已經盡在不言中了。本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對比描寫中使主人公形象更加凸出,后人譽為此句是三百篇中最動人的詩句。
20.【答案示例】
知識與能力:① 積累字詞,掌握《詩經》的基礎知識。②了解《詩經·采薇》的思想內容及重章疊唱等藝術特色。③增強閱讀、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①小組合作探究,積累相關字詞,理清課文大意。②通過反復誦讀,感知課文,調動審美經驗的積累,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① 了解詩歌中征人由久戍思歸到歸時痛定思痛的感情經歷。②通過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確立依據:根據新課標對詩詞教學的要求、本文內容與特點和高中學生語文學習需求,確立了以上三維目標。具體如下:
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規定,文學閱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鑒賞詞主要通過抓意象,掌握意境,體味作者情感。教授這兩首詞時,可抓住其同為抒寫愁思的特點,注重朗讀和鑒賞兩者的結合,以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品讀當中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水平。
②本文內容: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的一篇詩歌,《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是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作的詩,詩中敘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③學生分析:高一學生對詩歌已經有了初步的閱讀能力,但是對詩歌的鑒賞,特別是對古詩鑒賞能力較弱,在必修1中已經學習了現代詩歌,掌握了一些學習詩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階段已學過《詩經》中的《關雎》和《蒹葭》兩篇,對《詩經》的基礎知識和表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詩經》的語言和現代漢語,甚至和常見的文言文都相去甚遠,所以學生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語言障礙。同時,由于初中階段的詩歌學習時重背誦輕理解,學生對理解作者的情感,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汲取詩歌等古代文學作品的精華,從而對自己的人生形成積極有益的影響和啟示還有一定得難度,尤其是對于比較復雜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較淺且片面,因此教師要盡力幫助學生解決語言障礙,讓他們透過語言理解深刻而細膩的情感。
21.【教學步驟】
一、詩詞導入新課
二、介紹《詩經》知識
(教學形式:多媒體出示,教師介紹)
三、檢查預習(形式:學生自學檢測,小組討論,朗讀指導)
1.翻譯課文
2.齊讀課文,注意重音和節奏。
四、整體感知
1.概括本詩內容:(教學形式:師生問答法)
2.理清思路(多媒體展示)
采薇思歸──疆場思歸──歸家之哀
五、賞析課文
1.研讀第一部分:(教學形式:師生問答,朗讀法、以讀促悟)
(1)作者怎樣寫征夫渴望回家的?
明確:通過時間推移來表現他內心的渴望。
(2)怎樣看出時間推移?從文本中找。
明確:開頭兩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這是寫春天,薇菜剛綻放出嫩綠的芽尖;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寫夏天薇菜的葉片肥嫩;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剛止”寫秋天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
(3)你能描繪出士兵采薇的畫面嗎?
明確:是啊!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這里用比興的手法,說明時光的流逝,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回家呢?思家之情隨時間的流逝一步步加深。
(4)體會重章疊句的手法及作用:
提問:詩歌前三節詩句有什么的特點?這種手法有什么作用?
(5)三讀,體會音樂美和戰士的情感。
分組比讀,用低緩的語調,體會焦急憂傷的情感,看哪一組情感把握得好。
2.研讀第二部分:(教學形式:師生問答,以讀促悟、小組討論)
(1)提問:作者除了上文寫征夫思歸外,第四、五章還寫了什么?
明確:寫將帥車馬服飾之盛和戍卒的辛勞。
(2)提問:描寫邊境生活的內容有哪些?寫了哪些細節?體現什么感情?
明確:寫了戰車、戰馬、象弭、魚服等細節,又用了“四牧業業”、“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疊音詞,用賦的手法,極寫戰馬之強壯,步伐之整齊,裝備之精良。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勝的信念和飽滿的愛國熱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盛開的棠棣花,給血與火交織的戰場平添了一份優美,一縷柔情,折射出士兵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向上的情懷。就像毛澤東《采桑子·重陽》中豪邁的吟唱:“戰地黃花分外香”。
(3)你還讀出了什么?
明確:將帥們駕著車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了艱難的征途。他們南征北戰,一個月要轉移多次,不敢安居,他們時刻警戒不敢松懈,因為他們面臨十分兇惡的敵人。
(4)提問:戍卒把怨憤歸結于周王室了嗎?
明確:沒有。他們雖有怨憤之情,當面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時,他們能夠以民族利益為重。思念故鄉,牽掛親人、熱愛祖國、厭惡戰爭等各種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
提問:這樣看來,字面上并沒有寫思歸是不是離題了呢?(小組討論)
明確:當戰士們拖著疲憊的身子,掙扎在車馬后面奔跑的時候,當他們靠著車廂躲避敵人亂箭的時候,當他們日夜不得安歇的時候,怎能不加倍向往安寧和平的生活呢?邊疆生活的艱辛,恰恰襯托了征夫們的思家和渴望和平生活的情感。
(5)四讀,齊聲讀出高昂的愛國情感。
3.研讀第三部分:(教學形式:師生問答,啟發教學)
(1)提問:是啊,在疆場奔波的日子的確讓人度日如年呀!那么,他回到家鄉了嗎?心情如何?
明確:回到了。
提問:戰士的心情是不是杜甫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狂喜?
明確:不是,而是很哀傷。
(2)提問:作者如何表現這種哀傷的?有直接描述的句子嗎?從文本中找。
提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提問:除此之外,作者還用了什么方法表現此時的心情?有一句被東晉謝玄稱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你能找出來嗎?
明確:作者還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六、品味重點語句(教學形式:師生問答、講授法、啟發教學)
最后一節是抒情意味最濃的章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句歷來為人稱頌的詩句,幾千年來激蕩著讀者的心,清人王夫之這樣評價“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你是如何理解的?(鑒賞、評價)
鑒賞:這四句包含了兩個情景交融的畫面,以景顯情,韻味無窮,非常經典。當年我離開家鄉,戍守邊關,正是風光旖旎的春天,春風中絲絲垂柳,仿佛親人難分難舍的牽掛,生死未卜,離家的心是多么傷痛!現在,經過多少歲月,經過多少磨難,九死一生,終于迎來了勝利的這一天,終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風,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愴難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長,誰理解自己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艱辛和內心的悲傷啊!
教師總結評價:
①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眼前之樂襯內心的悲苦。
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③“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
④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景實悲。
⑤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七、理清全文情感變化的思路(教學形式:師生共同總結)
憂傷焦急──慷慨雄壯──痛苦悲傷(投影)
八、課堂小結(教師總結)
有人說:詩歌是心靈世界的一朵奇葩,無數詩人用心靈澆灌它,“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讀《采薇》,我們被那濃濃的鄉愁深深地打動了。其實,鄉思情結有豐富的內涵,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每個人都有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入自己血脈的故土親情,故土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的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臺灣作家余光中說:“燒我成灰,我的漢唐魂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可見,鄉愁是離家在外的游子們美好而深情的戀歌。
九、布置作業
(1)比較閱讀余光中《鄉愁》。
(2)課后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愁的作品與同學們共同欣賞。
十、板書設計
相關推薦:
2020上半年教師資格《幼兒綜合素質》模擬題匯總※ 報名公告匯總
2020教師資格準考證打印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考試科目
2020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 ※ 教師資格復習指導※教師資格考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