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設豐富有趣的數學情境。興趣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動力,興趣高,學生才能學得積極主動,思維才會敏捷靈活。恰當、適時的導入新課,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一上課就有了明確的探索目標和正確的思考方向。
二、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作用。課堂教學應當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達到教學目標,獲得一種基本技能、數學思想以及數學活動的經驗。教師也可以通過課堂的教學,可以根據自己在教學中的行為總結教學優點以及不足,為以后的能夠更好實施課堂教學的作經驗積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知識,解決問題。
讓學生享受參與的快樂,面對一個未知領域,學生充滿了強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嘗試一番,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對自己親自實踐得到的知識,會理解的更加深刻。教師要順應學生的這種需求,讓學生品嘗參與的樂趣,強化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自己是這節課的主人,要用智慧和知識解決問題,體驗了主動參與的快樂,使學習成為學生生活中重要的感情經歷。
在學生不斷的探索、學習中,教師要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引導:有關概念的概括,注意引導學生從有關諸多因素中,抽取出體現其本質特征的因素進行概括;對有關計算法則引導學生根據計算的過程及步驟去歸納概括。對于有些計算公式,引導學生參與公式的推導過程,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歷由操作思維到形象思維最后到抽象思維的過程,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識理解深、記得牢、用得活。同時,還使學生初步掌握了一些歸納、概括數學知識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通過歸納小結讓學生從總體上理解和掌握知識及其應用,教學中要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并及時提示他們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使他們逐步由“學會”到“會學”,不斷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歸納概括的能力。
三、加強知識的應用。練習輔導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現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在練習輔導中,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要求,為培養優秀尖子人才創造條件。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應給予耐心細致、不厭其煩地個別輔導,給他們機會、口答問題,板演練習等,并經常給予鼓勵、表揚,在練習輔導中靈活的運用個別輔導和集體輔導藝術,及時反饋及時糾錯。既能彌補學生掌握知識的不足,又可以發現教師課堂教學的欠缺,有利于及時總結經驗,不斷的改進教學工作。
15.【答案】解析:必要性:我國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相對薄弱,為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規劃新的課程體系時,規定“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強調通過學生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又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與各學科領域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二者既有其相對獨立性,又存在緊密的聯系,在某些情況下,綜合實踐活動也可和某些學科教學打通進行,同時,各學科課程中亦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綜合應用能力。為此,課程標準調整了數學學科的結構,在“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這些知識性的領域之外,設置了“實踐與綜合應用”這一數學學習領域。教學特點:(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