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供,如有出入,僅作參考。
考試時間:120 分鐘考試總分:150 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8 小題,每小題5 分,共40 分)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A。
二、計算題(本大題共1 小題,共20 分)
9.【參考解析】
三、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2 小題,共50 分)
10.【參考解析】(20 分)
(1)小華同學列出的公式-20=12t-0.5*6*t*t 中,位移-20 取值錯誤,可能把斜面的高度當做沿斜面上的位移。同時時間t 應該分部求解,即為沿斜面向上時間t1 和沿斜面向下時間t2。(10 分)
(2)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對該題的求解方法理解,明白解題思路。
老師:我們要求物體最后到達斜面底端的時間,是不是需要分部求解啊,即物體沿斜面向上運動至停止的時間t1,和物體沿斜面向下運動到底端的時間t2,我們要求的t= t1+ t2,
對不對?
學生:對
老師:很好,我們先求t1,t1 怎么求解?
學生:物體做勻減速運動,用公式:0=V0-at1,求出t1=2s
老師:很好,我們求出t1 等于2 s 但是大家有沒有檢驗物體沿斜面向上運動2 s 時,物體會不會超過斜面頂端呢? 所以我們需要檢驗一下, 根據公式0-V0*V0=2as , 得出s=12m<24m,判斷t1=2 s 沒問題。接下來t2 怎么求解呢?是問題的關鍵了。
學生:需要受力分析,將加速度進行分解,求出摩擦力的加速度。
老師:非常好!我們知道物體沿斜面向上運動時,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為6 m/s2,它等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分量a1 加上摩擦力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分量a2 之和,我們知道a1=g*sin30°=5m/s2,即a2=a-a1=1 m/s2。對吧?
學生:對
老師:那物體沿斜面向下運動時,所受的合加速度怎么求呢?
學生:等于a1-a2=4 m/s2
老師:非常好,接下來t2 怎么求啊?
學生:S=0+0.5at22,得出t2=s
老師:很好,我們的答案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t=t1+t2=2+s(10 分)
11.【參考解析】(30 分)
(1)該教師的教學行為顯然不符合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評價理念。我們知道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課程評價上強調更新觀念,促進學生的發展”,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對學生問題的評價過于偏激,沒有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要積極引導學生動腦思考,電路的連接可以多種方式,告訴同學他們連接的電路正確與否的原因。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教學中更要注重激勵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眼神對學生的成長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學中要關注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10 分)
(2) (5 分)
(3)對比法讓學生理解電流表內接、外接對求值的影響。
老師:上面電路圖的接法即電流表外接,我們可以測出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U1 和電路電流I1,由此我們可以求出待測電阻R1 阻止為:U1/R1
學生:對,然后呢,怎么對比?
老師:現在我們將電流表內接,測出電壓表示數U2,和電流表示數I2,此時待測電阻
R2 怎么求解呢?
學生:R2=U2/I2-R 電流表
老師:我們現在對比R1 和R2 哪個值更接近25 千歐?
學生:R2
老師:我們知道,R2 更準確,為什么R2 更準確呢?為什么兩個實驗得到的值不一樣呢?學生:因為試驗一是電流表外接,實驗二是電流表內接。對于該實驗,電壓表與待測電阻的內阻相差并不大,如電流表外接,電壓表會產生分流作用,所以測得值誤差會大。老師:回答的非常好!我們規定伏安法測電阻:如R 電壓表>>R 待測電阻,采用電流表外接法,負責,應采用電流表內接法較準確。(15 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