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4 頁:寫作題 |
二、材料分析題
30.材料: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引導學生欣賞幾幅字畫,其中一幅是鄭板橋的“絲竹圖”,可是,課堂上許多學生說不懂國畫,彈不出體會,課堂出現了冷場。
教師看到這一情況,立即調整了教學思路,不再要求學生談體會,而是從學生實際出發,從他們最熟悉的竹子入手來引導他們打開思路。教師給出了一個學習任務“由竹子所想到的.......”,并要求學生由竹子展開多角度,多方面的想象。很快學生就進入了情境,發言變得十分活躍。
學生說:“竹子的外形沒有牡丹花那么貴,它樸實無華。”“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謙虛、正直。”“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風亮節。”“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蔥蔥,說明它不畏嚴寒,不畏酷暑。”“竹子對人無所求—不需灌溉,不需施肥;給予人的卻很多—竹筍、竹竿、竹葉各有其用處。”還有的學生引用“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尖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說有人華而不實。
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抒己見。說完了竹子再來看畫,學生對這幅畫就有了理解與看法,發言更加熱烈,在發言中,學生們談竹子,談畫,既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又使學生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課后,教師對這次教學行為進行了反思。
問題:
【題干】請結合材料,從學生的角度,評析該教師的教學行為。(14分)。
【答案】該老師的行為是正確的,符合了以人為本學生觀的要求,值得學習。
首先,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教師應把學生看做是獨立意義的人,有自己的需求和意愿,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材料中該教師在學生回答不上來問題時,能夠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聯想,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不是刻板的授課,體現了以人為本學生觀點的要求。
其次,學生是獨特的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做到因材施教。材料中的教師尊重每位學生表達的想法,并積極加以引導,除此之外還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陶冶學生的審美和做人的道理,體現了以人為本學生觀的要求。
最后,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必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教師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并運用學生發展的規律實施教學,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材料中的老師運用直觀畫面和生動的語言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學習到美術知識,還引發了學生對人生的思考,體現了以人為本學生觀的要求。
綜上所述,材料中的教師做到了素質教育下以人為本學生觀的要求,值得學習。
31. 材料:
師范大學畢業后,孫斌憑借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工作前幾年,為了適應教學工作,他向其他同事學習,教學水平逐漸提高,教學效果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這時,他認為教學工作并不神秘,自己的經驗,知識與能力已經足以應付,沒有必要繼續深入鉆研教學。
一天,幾位學生的家長找到孫老師,希望他能在課后幫助孩子補習,孫老師認為這事有利于提高學生成績就答應了,,補習結束時,家長們為了感謝孫老師,給了他一筆可觀的補課費,孫老師推辭不過只好接受。
自此以后,越來越多的學生找孫老師補課,其他班級甚至其他學校的學生也來找他。為了保證補習效果,孫老師常常將課堂教學與課后輔導聯系起來,還專門編印了系列學習資料,僅收取成本費和辛苦費,隨著參與輔導學生規模的擴大,孫老師家里的空間那你已經不足以容納。于是,他在小區專門租了地方方便學生參與輔導,為了節省學生購買學習資料和學習用具的費用,孫老師還要求學生統一從自己這里購買,家長們對孫老師的輔導非常滿意,還給他送了錦旗。
問題:
【題干】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職業的道德角度,評析孫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答案】材料中孫老師的教學行為違背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要引以為戒。
首先,孫老師的行為違背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終身學習。終身學習強調教師需要恒于研究,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材料中的孫老師認為自己的經驗、知識與能力已經足夠不需要繼續鉆研教學,這種觀念違背了終身學習的要求。
其次,孫老師的行為違背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為人師表。為人師表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教師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材料中的孫老師利用給學生補課的機會收取家長禮物以致后來愈演愈烈開班起補習班,將班級的學生引到課后輔導班里面去,從中牟利,違背了為人師表和廉潔從教的要求。綜上所述,材料中的孫老師違背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要引以為戒。
其次,孫老師的行為違背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愛國守法。材料中的孫老師在小區里專門租了地方方便學生參加輔導。在職教師是不能開設補習班的,孫老師不僅專門租地方輔導學生,還要求學生統一購買學習資料和學習用具。這種行為違背了愛國守法的要求。
綜上所述,材料中的孫老師的教學行為違背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要引以為戒。
32.材料:
應用科學(工程技術)的目的是利用已知的知識,創造社會價值,造福人類。而基礎科學的目的是創造新知識,開拓擴展知識的疆界,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所以基礎科學就是創新。
創新是一個人人熟知的名字。但創新到底意味著什么?創新要面對什么樣的挑戰?對這個貌似簡單的問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們需要討論一下到底什么是創新。我們要想創新,必須首先搞清楚什么是創新。
我們有知道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知識。我們有知道不知道的東西,比如未解決的難題,還沒有證明的猜想,還沒有達到的技術水平等等。這屬于一種類型的未知。但這還不是全部。我們除了知道的東西,和知道不知道的東西,我們還有不知道的東西。科學研究不僅要把“知道的不知道”變為“知道”,還要把“不知道的不知道”變為“知道的不知道”,從而進一步把它們變成“知道”。把“不知道的不知道”,變為“知道”,是最高層次的創新,最重要的創新。連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這真是什么都不知道。做這種科研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這也正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描寫的無中生有的意境。
把不知道的不知道,變成知道的不知道,就是提出問題。所以,科學更重要的創新就在于提出問題。要開拓新知識就要能夠提出新問題。但提出新問題不是那么簡單的。通常如果你能把問題講出來的話,這說明你還是在以前知識的范疇內。這種問題也許不是真正的新問題。真正的新問題常常你連講都講不出來。因為新問題所針對的東西,從來沒人想到過,從來沒人見到過。所以這東西連名字都沒有,我們連提問題的語言都沒有,有問題也講不出來。我小時候在一本科普書上看到一個原始部落的故事。這個部落只有四個詞是用于計數的:一、二、三、很多很多。在這個部落的人想要描寫一大群鹿的時候,就會遇到講不出來的情況。
所以,要提出真正的新問題,我們要讓我們的想象自由奔馳,突破語言的束縛,突破數學的牢籠。當你感覺到遇到了這類講不出來的問題時,也許是一個信號:你碰到大金礦了,碰到知識的一個新疆界了。這是令人激動的時刻,也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境。在這種沒有語言沒有數學的狀態下,我們怎么繼續往前發展,我們如何做研究,如何進行思考?這就是科學創新所要面對的挑戰。
我們看到,真正的科學創新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因為這些目標和方向連名字都沒有。給這些目標方向起名字是科學創新的一部分。發明描寫新知識的語言和數學也是科學創新的一部分。只有當創新結束以后,我們才能把問題講出來,把新知識講出來。所以真正的科學創新無法計劃、無法造勢,無法成為一個轟轟烈烈的國家重點但作為一個進行創新的科學家,如果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這工作如何開展?對個人來說,創新的內涵是制定美的標準。創新之前,大家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努力。這時每個研究人員都可能有自己對美的認知,都有看問題不同的方式,都有不同的努力方向。但慢慢的,會有一個人對美的認知和思想被越來越多的人欣賞接受,從而成為美的標準,成為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這就是創新過程。可以看出,科學創新和藝術創新是非常相通的。當然科學創新還需要通過實驗的檢驗。實驗不認可的創新是不會被接受的項目。
牛頓所發現的物體運動規律就是一個創新的例子。牛頓意識到天上行星的運動和地上蘋果的墜落實際上是同一個物理現象。可當他想定量描寫這些物體的運動時,發現自己什么也講不出來。因為當時還沒有描寫非勻速運動的數學語言。所以牛頓又成為了數學家,發明了微積分,使他可以寫出他的物體運動定律。這是物理的發現第一次出現在數學的發現之前。
(摘編自文小剛《創新就是孩子的游戲》)
【題干】(1)文章所說的“創新”有幾個層次?請簡要概括。(4分)
【答案】1.把“知道的不知道”變為“知道”。
2.把“不知道的不知道”變為“知道的不知道”。
3.“知道的不知道”變為“知道”。
4.“不知道的不知道”變為“知道”。
【題干】(2)文章認為如何應對科學創新所要面對的挑戰?請簡要分析。(10分)
【答案】1.提出真正的新問題,我們要讓我們的想象自由奔馳,突破語言的束縛,突破數學的牢籠。
2.給這些目標方向起名字是科學創新的一部分。
3.發明描寫新知識的語言和數學也是科學創新的一部分。
4.科學創新還需要通過實驗的檢驗。實驗不認可的創新是不會被接受的項目。
相關推薦:
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真題及答案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