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4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5 頁:作文題 |
二、材料分析題
材料:
下面是某幼兒園小班張老師的教學片段:
(張老師的鈴鼓響起來了,孩子們回到座位上)
師:我們都是機器人。
幼:一不許動,二不許笑,三不許露出大門牙。
師:小朋友們,我們先來看看電視上播放的是什么?
(老師按下播放鍵,電視里出現了新華書店的宣傳片)
師:小朋友們去過這個地方嗎?
幼:去過。
師:這是什么地方呀?
幼:新華書店。
師:你們真棒,你們看新華書店有許多許多的書,是不是?這些書都是分門別類放在一起的,咱們一起來看看哪些種類呢?
(老師指著“教育類”這塊牌子問幼兒是哪個區,大多數孩子都不識字,都沒有反應。)
師:你們可能不然是這些字,那我們讓咋們班的“識字大王”江江來幫幫我們,你們說好不好?
幼:好!
(江江站起來念出字后,老師放棄了與孩子一起探索書的種類,自己看著電視屏幕一類接著一類給孩子認真講解,教孩子認字,孩子們在下面念著,聽著。)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兒童觀的角度,評析張老師的教育行為。
答案:張老師的教育行為,違背了科學的兒童觀,具體表述如下:
(1)孩子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因此,教師需要相信孩子,給與孩子期望,多表揚孩子、鼓勵孩子。而題干中的張老師一開始上課的“三不許”以及在面對孩子不識字、沒有反應的情況下,直接放棄與孩子一起探索書的種類的做法都是不對的,會導致孩子不自信,不愿意參與活動。
(2)孩子個體之間是存在巨大差異的。因此,教師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孩子、悅納錯誤、多包容。但是張老師面對很多孩子不認識生字時,直接請“識字大王” 江江來認讀,隨后結束了探索活動,都體現教師沒有注意不同孩子發展的差異性,沒有做到因材施教,也沒有包容幼兒的不足。
(3)孩子的成 長需要人文的關懷,因此,教師的教育過程中要把孩子當成孩子,愛護尊重孩子,善于傾聽孩子的意見。但題干中張老師一開始就讓小班的孩子“三不許”,這嚴重 違背孩子的天性,沒有把孩子當成孩子看。另外,對于孩子的識字問題,沒有積極主動鼓勵孩子學習,而是采用放棄活動以及孩子跟讀的方式都沒有尊重、愛護孩 子。
2.5歲的小熙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現在主要和外婆住在一起。
一天午餐過后,小朋友們都在認真的看書。突然,林老師聽見了輕輕的抽泣聲,發現小熙正雙手捂著臉,傷心地哭著,旁邊的浩浩四處張望,眼里掠過一絲不安, 林老師走過去把小熙摟到懷里,輕輕地拍著她,問:“小熙,怎么了?”小熙指著浩浩說:“他打我!”說完哇的一聲哭起來。林老師幫她整理好衣服,并夸夸她的 裙子,摸摸她的小辮,安撫了好一會,她才平靜下來。林老師問浩浩:“怎么回事啊?”浩浩委屈地說:“我想拉她跟我一起去搭積木,她就哭了!毙∥跽f:“他 弄疼我了!绷掷蠋煂π∥跽f:“浩浩不是故意的,你就原諒他吧!绷掷蠋煱押坪坪托∥醯男∈掷揭黄,鼓勵他們一起去搭積木。
下午外婆牽著小熙的手準備離園時。林老師對外婆說:“小熙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內向,太敏感,回去您好好跟她說說吧。”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評析林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答案:教師職業道德要要求教師做到: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以及終身學習,結合這些知識,我們要對林老師的教育行為做綜合分析:
(1)體現了“愛崗敬業”。林老師發現小熙哭泣,浩浩在旁邊四處張望時,沒有責怪孩子,而是輕輕的安撫小熙,并耐心詢問發生了什么事情,這充分體現了林老師愛崗敬業。
(2)體現了“關愛學生”。林老師面對小熙哭泣,沒有不耐煩,而是“幫她整理好衣服、夸夸她的裙子、摸摸她的小辮”,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接納孩子的情緒。之后又幫助小熙和浩浩和好。這充分體現了林老師關愛學生。
(3)體現了“教書育人”。林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僅僅關注孩子的成績、分數,而是關注到孩子的性格、健全的人格等等,這體現了林老師堅持教書育人,促進孩子全面和諧發展。
(4)違背了“為人師表”。面對小熙存在的問題,林老師在于小熙的外婆溝通的時候,沒有面對小熙的家庭情況,積極主動的爭取家長配合,而是把教育責任全部推給家長,這一行為違背了教師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的“為人師表”道德要求。
3. 材料:
一部《西游記》,是一部孫悟空的英雄史,記錄了他的出生、成長、奮斗,直到成為“斗戰勝佛”的全過程,探求他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成功的人生意義。
《西游記》小說寫孫悟空的出生,有一點和普通人大不一樣的地方,他是天生地長的,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神猴。
孫悟空從石頭里蹦出來,他就擺脫了人與生具有的社會關系。美猴王沒有家庭的束縛,也就意味著他一開始就不受任何的社會束縛,用小說的話,就是“不服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拘束”,成為一個拜托一切社會關系的原生態的人。
那么,作為一個原生態的人,是不是就獲得了真正的“自在”呢?這還不行,石猴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生活的環境太狹隘了,來來回回的就是在花果山上,交往 的就是那些個猴哥猴弟,他想要擁有更大的空間和世界,所以他就去尋仙問道,有了種種法力,這既提升了個人能力,同事也拓展了無窮的生存空間,一個筋斗云就 可以翻出十萬八千里,生活空間如此之大,可以為所欲為,來去自如。
有了這么廣闊的生存空間,人就能獲得真正的“自在”了嗎?還是不行,孫悟空有一天忽然悲嘆起來,他看到老猴子一個個死去,想到自己遲早也要死去,孫悟空努力超越,到閻羅殿去,把自己的名字從生死簿中勾掉。
孫悟空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是被喚醒的,原來他只有對空間自由和時間自由的追求,但一旦上了天庭,孫悟空就變化了,他有對“名”的追求,原來他是沒有追求 “名”的意識的,你叫他美猴王也罷,叫他悟空也罷,什么都行。所以當孫悟空第一次被收容到天庭時,讓他當“弼馬溫”,他還挺高興,可以天天管馬。
可是,當他知道“弼馬溫”是個未入流品的官職的時候,他明白了人和人之間還有官職的區別,于是他又造反了,他給自己創造了響亮的名號——“齊天大圣”
社會教給孫悟空知識的過程就是他個人的欲望不斷膨脹的過程,最后他提出一個最極端的口號,就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孫悟空說這是“常言道”,咱 們要追問:這“常言”是哪來的?孫悟空不識字,他從哪兒學到這“常言”呢?花果山猴子們哪能知道“皇帝”是什么?這顯然是玉皇大帝和臣子們教的,在天庭生 活的耳濡目染中,孫悟空收到了熏陶,被知識化了。她逐漸失去了原本有的“赤子之心“,導致了個人欲望的極端膨脹。
有了個人欲望的極端膨 脹之后,社會就不能容忍他了,有人贊揚說“皇帝輪流做”體現出“造反精神”。但這種造反精神如果應該得到肯定的話,那么這個社會就毫無秩序可言了,“皇帝 輪流做”,是靠能力還是靠年齡?怎么“輪流”法?如果人人想要當皇帝,這只能導致個人欲望的極端膨脹,造成社會秩序的殘酷破壞。
孫悟空打破了這種社會規律,擾亂了正常的文化秩序,這必定要收到懲罰。小說采取了寓意性的寫法,個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掌心”。“個體人”一旦步入社會,就不可能再有絕對的自由自在,不可能再為所欲為了。
(摘編自郭英德《中國四大名著的文化價值》)
問題:
(1)在本文看來,“如來佛的掌心”的寓意是什么?請根據文本,簡要概括。(4分)
(2)文章怎樣表明孫悟空從一個“原生態”的人演變為“個人欲望極端膨脹”的人的?但他為什么最終又能成為“斗戰勝佛”?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10分)
答案:
(1)“如來佛的掌心”指的是社會、社會規律,正常的文化秩序。一旦違反就將受到懲罰。
(2)首先,他是一個不受任何的社會束縛,擺脫一切社會關系的原生態的人。其次,尋仙問道,提升了個人能力,也拓展了無2窮的生存空間。再次,他在生死 簿中勾掉自己的名字,獲得時間上的自由。再再次,他的精神自由被喚醒,開始追求名利。最后,當他知道弼馬溫只是一個小小的官職時,開始希望做玉皇大帝,個 人的欲望不斷膨脹。個人欲望極端膨脹的孫悟空,之所以能夠成為“斗戰勝佛”,是因為他受到了社會的懲罰,這就告訴我們個人欲望不能極端膨脹,因為觸犯了規 范,軟亂了正常秩序,就會得到社會的懲罰,因此他被壓在五行山下500年,并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成功取到真經,在最終明白成佛的關鍵不在于能力的大小,生命 的長短,地位的高低,而是在于選擇人生的意義。
相關推薦:
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真題及答案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