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成本費用管理
一、成本歸口分級管理
成本歸口分級管理,又稱成本管理責任制,它是在企業總部(如廠部)的集中領導下,按照費用發生的情況,將成本計劃指標進行分解,并分別下達到有關部門、車間(或分部)和班組,以便明確責任,把成本管理納入崗位責任制。其目的是要進行全過程、全員性的成本費用管理,使成本費用管理人員監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成本消耗,同時,使生產技術人員參與企業的成本費用管理。
(一)廠部的成本費用管理
廠部主要是負責全廠的成本費用指標,并將其分解歸I:1到有關部門,隨時進行調節和控制。廠部對成本費用的管理是在廠長(經理)領導下,通過財務部門進行的。同時,要按照各職能部門的分工和生產費用的發生地點,分解、落實各職能部門歸口管理的成本指標,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各分管部門的責任、權限和管理內容。
(二)車間的成本費用管理
車間的成本管理處于企業成本與費用管理的中心環節,是成本控制的重點。其主要工作有:根據廠部下達的成本計劃或費用指標,編制車間成本或節約措施計劃;根據廠部批準的車間成本計劃,向各班組下達有關消耗指標和費用指標;組織車間成本核算,按計劃控制車間生產費用;檢查和分析車間成本計劃和班組有關指標的完成情況,不斷提高車間成本管理水平。
(三)班組的成本費用管理
班組是車間具體活動的執行者,在成本費用管理上主要遵循“干什么,用什么,就管什么”的原則,調動直接生產人員來參與成本費用的控制,從加工的工序或工藝過程中節約費用消耗,達到有效控制成本費用的目的。
二、成本性態分析
成本性態又稱成本習性,是指成本的變動與業務量(產量或銷售量)之間的依存關系。成本性態分析就是對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行分析,從而在數量上具體掌握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規律性關系,以便為企業正確地進行最優管理決策和改善經營管理提供有價值的資料。
(一)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其總額在一定時期及一定產量范圍內,不直接受業務量變動的影響而保持固定不變的成本。固定成本總額不因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但單位固定成本(單位業務量負擔的固定成本)會與業務量的增減呈反向變動。固定成本按其支出額是否可以在一定期間內改變而分為約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二)變動成本
變動成本是指在特定的業務量范圍內,其總額會隨業務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變動成本總額因業務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但單位變動成本(單位業務量負擔的變動成本)不變。變動成本也可以區分為兩大類:技術變動成本和酌量性變動成本。
(三)混合成本
混合成本就是“混合”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種不同性質的成本。一方面,它們要隨業務量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它們的變化又不能與業務量的變化保持著純粹的正比例關系。混合成本兼有固定與變動兩種性質,可進一步將其細分為半變動成本、半固定成本、延期變動成本和曲線變動成本。
(四)根據成本性態建立總成本公式
在將混合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區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后,根據成本性態,企業的總成本公式就可以表示為:
總成本=固定成本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單位變動成本×業務量)
這個公式在變動成本計算、本量利分析、正確制定經營決策和評價各部門工作業績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中,變動成本著重于單位成本水平的管理和控制,固定成本著重于總額水平的管理和控制。
三、標準成本管理
(一)標準成本管理的內容
標準成本是指通過調查分析、運用技術測定等方法制定的,在有效經營條件下所能達到的目標成本。標準成本主要用來控制成本開支,衡量實際工作效率。
標準成本管理又稱標準成本控制,是以標準成本為基礎,將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對比,揭示成本差異形成的原因和責任,進而采取措施,對成本進行有效控制的管理方法。標準成本管理以標準成本的確定作為起點,通過差異的計算、分析等得出結論性報告,然后據以采取有效措施,鞏固成績或克服不足。
(二)標準成本的確定
企業在確定標準成本時,可以根據自身的技術條件和經營水平,在以下類型中進行選擇:一是理想標準成本,這是一種理論標準,它是指在現有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優成本水平。二是正常標準成本,是指在正常情況下,企業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成本標準。
產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三個項目組成。
(三)成本差異的計算及分析
在標準成本管理模式下,成本差異是指一定時期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實際成本與相關的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
差異分析應該從用量差異和價格差異這兩個方面進行。
四、作業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計算法,最開始只是作為一種產品成本的計算方法,其對傳統成本計算方法的改進,主要表現在采用多重分配標準分配制造費用的技術變革上。隨著成本計算方法的完善,它也開始兼顧對制造費用和銷售費用的分析,以及對價值鏈成本的分析,并將成本分析的結果應用到戰略管理中,從而形成了作業成本管理。
(一)作業成本計算法
所謂作業,是指在一個組織內為了某一目的而進行的耗費資源的工作,它是作業成本計算系統中最小的成本歸集單元。作業貫穿產品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從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加工,直至產品的發運銷售。在這一過程中,每個環節、每道工序都可以視為一項作業。
(二)作業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戶價值、增加企業利潤為目的,基于作業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產品成本,同時將成本計算深入到作業層次,對企業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并動態反映。此外還要進行成本鏈分析,包括動因分析、作業分析等,從而為企業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指導企業有效地執行必要的作業,消除和精簡不能創造價值的作業,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作業成本管理是一種符合戰略管理思想要求的現代成本計算和管理模式,它既是精確的成本計算系統,也是改進業績的工具。
(三)流程價值分析
流程價值分析關心的是作業的責任,包括成本動因分析、作業分析和業績考核三個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以作業來識別資源,將作業分為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并把作業和流程聯系起來,確認流程的成本動因,計量流程的業績,從而促進流程的持續改進。
五、責任成本管理
(一)責任成本管理的內容
責任成本管理是指將企業內部劃分成不同的責任中心,明確責任成本,并根據各責任中心的權、責、利關系,來考核其工作業績的一種成本管理模式。
(二)責任中心及其考核
按照企業內部責任中心的權責范圍以及業務活動的不同特點,責任中心一般可以劃分為成本中心、利潤中心和投資中心三類。每一類責任中心均對應著不同的決策權力及不同的業績評價指標。
(三)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
內部轉移價格是指企業內部有關責任單位之間提供產品或勞務的結算價格。內部轉移價格直接關系到不同責任中心的獲利水平,其制定可以有效地防止成本轉移引起的責任中心之間的責任轉嫁,使每個責任中心都能夠作為單獨的組織單位進行業績評價,并且可以作為一種價格信號引導下級采取正確決策,保證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一致。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可以參照以下幾種類型:市場價格;協商價格;雙重價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