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 【答案】 B
【解析】投資者投入的固定資產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但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不公允的除外。
2. 【答案】D
【解析】工程需要領用本單位生產的產品,應視為銷售計算增值稅銷項稅,但進項稅額不需要轉出。
3. 【答案】 B
【解析】企業根據固定資產準則第六條的規定,將發生的固定資產后續支出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應當終止確認被替換部分的賬面價值。更新改造后的固定資產價值=固定資產的賬面原價-已計提折舊-已計提減值準備+更新改造支出-被替換部分的賬面價值=(5000-3000)+500×(1+17%)+190+1300-175=3900(萬元),則2006年折舊=5000/20×3/12(1-3月)+3900/15×3/12(10-12月)=127.5(萬元)。
4.【答案】B
【解析】無論何種渠道取得的固定資產一律視為“新”的處理,即按實際支付的買價和相關稅費入賬。
5.【答案】A
【解析】第5年年折舊率==(3-4)÷[6 ×( 1+6)÷ 2]=2/21;年折舊額 =2450000×(1-4%)×(2/21)=224000元。
6.【答案】D
【解析】755800+4800+6200×17%+304000+1000000×6%=1125654元。
7.【答案】B
【解析】第1年折舊額=400000×2÷5=160000(元);第2年折舊額=(400000-160000)×2÷5=96000(元);第3年折舊額=(400000-160000-96000)×2÷5=57600(元);第4年前6個月的折舊額=[(400000-160000-96000-57600)-400000×5%]÷2×6÷12=16600(元);報廢時固定資產凈值=400000-160000-96000-57600-16600=69800(元);當期稅前利潤的影響額=10000-(69800+4000)= -63800(元)
8.【答案】D
【解析】第1年折舊額=(80000-5000)×5÷(1+2+3+4+5)=25000(元);第2年折舊額=(80000-5000)×4÷(1+2+3+4+5)=20000(元);第3年折舊額=(80000-5000)×3÷(1+2+3+4+5)=15000(元);第3年末的賬面余額=(80000-25000-20000-15000)=20000(元);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20000-18000=2000元。
9. 【答案】A
【解析】企業根據固定資產準則第六條的規定,將發生的固定資產后續支出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應當終止確認被替換部分的賬面價值。改造完成后的入賬價值=1600-700-200+234+840—40=1734萬元。
10.【答案】D
【解析】因能夠合理確定租賃期屆滿時將會取得租賃資產所有權的,應當在租賃資產尚可使用年限20年計提折舊。
11. 【答案】D
【解析】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如能夠合理確定租賃期屆滿時將會取得租賃資產所有權的,應當在租賃資產尚可使用年限內計提折舊;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提折舊,下月開始提,第一年應計提的折舊額為(3000000—3000)÷(6×12)×11=457875元。
12. 【答案】 B
【解析】計提減值準備的固定資產應以賬面價值為基數計提折舊,2006年設備應提折舊=(560-20)÷5=108萬元。
13、【答案】A
【解析】該項固定資產更換部件后的原價=1000-1000/10×4+500-400/10×6=860(萬元)。
14、【答案】A
【解析】企業接受非現金資產投資時,應以雙方確認價值作為該非現金資產的入賬價值,所以,G公司應以350萬元認定固定資產的價值,并以同樣金額認定“實收資本”。
15. 【答案】A
【解析】
①第一年的折舊額=50000×2/4=25000(元);
②第二年的折舊額=(50000-25000)×2/4=12500(元);
③作為倒數第二年,應改用直線法計提折舊,因此,第三年的折舊額=[(50000-25000-12500)-50000×4%]÷2=5250(元)。
16. 【答案】A
【解析】在工程建設期內的試車收入應沖減工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