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斷題
1.【答案】 ×
【解析】應收帳款作為企業的債權,有相應的發票等原始憑證作為收款的依據,雖然在收回貨款過程中有可能發生壞帳損失,但是,企業可以根據以往與購貨方交往的經驗,估計出發生壞帳的可能性以及壞帳金額,所以應收賬款在將來為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是固定的,或可確定的,屬于貨幣性資產。
2.【答案】×
【解析】 《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第六條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的,企業在按照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成本,不確認損益。
3.【答案】×
【解析】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一般只涉及少量貨幣性資產即補價。認定涉及少量貨幣性資產的交換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通常以補價占整個資產交換金額的比例低于25%作為參考。支付的貨幣性資產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或占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支付的貨幣性資產之和)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貨幣性資產占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或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和收到的非貨幣性資產之和)的比例低于25%的,視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適用本準則;高于25% (含25%)的,視為以貨幣性資產取得非貨幣性資產,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等相關準則。。
4.【答案】×
【解析】具有商業實質且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公允價值均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確定換入資產成本的基礎,但有確鑿證據表明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5.【答案】 ×
【解析】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換入多項資產的,在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時,應當分別下列情況處理(1)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且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按照換入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入資產的成本總額進行分配,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2)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或者雖具有商業實質但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應當按照換入各項資產的原賬面價值占換入資產原賬面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入資產的成本總額進行分配,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
6.【答案】 ×
【解析】《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第六條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的,企業在按照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成本,不確認損益。收到補價的,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減去收到的補價并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不確認損益。
7.【答案】 ×
【解析】在確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否具有商業實質時,企業應當關注交易各方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方關系。關聯方關系的存在可能導致發生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
8.【答案】 ×
【解析】貨幣性資產,是指持有的現金及將以固定或可確定金額的貨幣收取的資產,包括現金、應收款項和應收票據以及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等。
9.【答案】 ×
【解析】具有商業實質且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10.【答案】 ×
【解析】 5.25/(5.25+18)=22.58%<25%,應確定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