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據實際工作量計算每期應提折舊額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 固定資產原價×(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總工作量
某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 = 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3. 雙倍余額遞減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指在不考慮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的情況下,根據每期期初固定資產原價減去累計折舊后的金額和雙倍的直線法折舊率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一種方法。應用這種方法計算折舊額時,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資產凈值沒有扣除預計凈殘值,所以在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時,應在其折舊年限到期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后的余額平均攤銷。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 = 2÷預計使用壽命(年)×100%
月折舊率 = 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 = (固定資產原價-累計折舊)×月折舊率
4. 年數總和法
年數總和法,又稱年限合計法,是指將固定資產的原價減去預計凈殘值后的余額,乘以一個以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壽命為分子、以預計使用壽命逐年數字之和為分母的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 = 尚可使用壽命÷預計使用壽命的年數總和×100%
月折舊率 = 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 = (固定資產原價-預計凈殘值)×月折舊率
企業應當按月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不計提折舊。
企業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應當根據用途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或者當期損益。例如,基本生產車間使用的固定資產,其計提的折舊應計入制造費用;管理部門使用的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應計入管理費用;銷售部門使用的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應計入銷售費用;未使用固定資產,其計提的折舊應計入管理費用等。
(三) 固定資產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的復核
《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規定,企業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進行復核。
在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其所處的經濟環境、技術環境以及其他環境有可能對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產生較大影響。例如,固定資產使用強度比正常情況大大加強,致使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大大縮短;替代該項固定資產的新產品的出現致使其實際使用壽命縮短,預計凈殘值減少等。此時,如果不對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進行調整,必然不能準確反映其實際情況,也不能真實反映其為企業提供經濟利益的期間及每期實際的資產消耗。因此,企業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進行復核。如有確鑿證據表明:固定資產使用壽命預計數與原先估計數有差異的,應當調整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預計數與原先估計數有差異的,應當調整預計凈殘值。
在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與其有關的經濟利益預期實現方式也可能發生重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也應相應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例如,某采掘企業各期產量相對穩定,原來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年度復核中發現,由于該企業使用了先進技術,產量大幅增加,可采儲量逐年減少,該項固定資產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已發生重大改變,需要將年限平均法改為產量法。
固定資產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的改變按照會計估計變更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二、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
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是指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發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費用等。企業的固定資產在投入使用后,為了適應新技術發展的需要,或者為維護或提高固定資產的使用效能,往往需要對現有固定資產進行維護、改建、擴建或者改良。
后續支出的處理原則為:符合固定資產確認條件的,應當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同時將被替換部分的賬面價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資產確認條件的,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一) 資本化的后續支出
固定資產發生可資本化的后續支出時,企業一般應將該固定資產的原價、已計提的累計折舊和減值準備轉銷,將其賬面價值轉入在建工程,并停止計提折舊。發生的可資本化的后續支出,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在固定資產發生的后續支出完工并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再從在建工程轉為固定資產,并按重新確定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計提折舊。
【例3-5】 甲公司是一家飲料生產企業,有關業務資料如下:
(1) 20x9年12月,該公司自行建成了一條飲料生產線并投入使用,建造成本為600 000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預計凈殘值率為固定資產原價的3%,預計使用年限為6年。
(2) 2x11年12月31日,由于生產的產品適銷對路,現有這條飲料生產線的生產能力已難以滿足公司生產發展的需要,但若新建生產線成本過高,周期過長,于是公司決定對現有生產線進行改擴建,以提高其生產能力。假定該生產線未發生過減值。
(3) 至2x12年4月30日,完成了對這條生產線的改擴建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改擴建過程中發生以下支出:用銀行存款購買工程物資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210 000元,增值稅稅額為35 700元,已全部用于改擴建工程;發生有關人員薪酬84 000元。
(4) 該生產線改擴建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后,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預計尚可使用年限為7年。假定改擴建后的生產線的預計凈殘值率為改擴建后其賬面價值的4%;折舊方法仍未年限平均法。
假定甲公司按年度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為簡化計算過程,整個過程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甲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1) 本例中,飲料生產線改擴建后生產能力大大提高,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改擴建的支出金額也能可靠計量,因此該后續支出符合固定資產的確認條件,應計入固定資產的成本。
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發生前,該條飲料生產線的應計折舊額 = 600 000×(1-3%) = 582 000(元)
年折舊額 = 582 000÷6 = 97 000(元)
2x10年1月1日至2x11月12月31日兩年間,各年計提固定資產折舊:
借:制造費用 97 000
貸:累計折舊 97 000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