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預測試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 |
2. 答案:
解析:(1)根據資料(1)和(2),判斷正保公司購買C公司60%股權導致的企業合并的類型、判斷合并日(購買日)、合并方(購買方),并說明理由
正保公司購買C公司60%股權導致的企業合并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因為正保公司與B公司不存在關聯方關系。購買日為20×7年6月30日,因為相關的資產產權劃轉手續于20×7年6月30日完成。購買方方正保公司,因為購買C公司60%股權,達到控制。
(2)正保公司確定的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不正確。理由: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購買方在購買日應當按照確定的企業合并成本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
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付出資產公允價值4 000+3 200=7 200(萬元)。
(3)指出合并日(購買日)正保公司應編制哪些合并財務報表
正保公司在購買日應編制合并資產負債表。理由: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購買方自購買日開始取得對被購買方的控制權,在企業合并形成母子公司關系的情況下,母公司在編制購買日的合并財務報表時,僅包括合并資產負債表,反映其于購買日開始能夠控制的資產、負債。
(4)正保公司確定的20×8年12月31日對C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不正確。理由:對子公司投資應采用成本法核算,因為沒有涉及增資、減資以及減值等情況,因此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不變。
20×8年12月31日對C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為7 200萬元。
(5)正保公司計算的出售股權產生的損益不正確。正確的結果是:出售20%股權產生的損益=2 950-7 200÷60%×20%=2 950-2 400=550(萬元)。
(6)正保公司出售C公司部分股權后確定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不正確。理由:正保公司在出售該部分股權后,持有C公司的股權比例降至40%,仍能夠對C公司實施重大影響,但不再擁有對C公司的控制權,應該由成本法轉為權益法。
因處置投資導致對被投資單位的影響能力由控制轉為重大影響的,應終止確認所處置的長期股權投資成本。在此基礎上,對于剩余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小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原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在調整長期股權投資成本的同時,應調整留存收益。
對于原取得投資后至轉變為權益法核算之間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中享有的份額,在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的同時,應視情況分別調整留存收益及當期損益;其他原因導致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變動中應享有的份額,應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并計入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正保公司在由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時,未進行追溯調整是不正確的。
(7)分析、判斷正保公司在20×9年對C公司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是否正確;確認的投資收益、資本公積的金額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如不正確,請指出正確的金額
正保公司在20×9年對C公司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正確。確認的資本公積金額正確;但確認的投資收益不正確。理由:投資企業在計算確認投資損益時,應在被投資單位賬面凈利潤的基礎上,考慮相關因素的影響進行適當調整,有關的調整因素包括:
、俦煌顿Y單位采用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與投資企業不一致的,應按投資企業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對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進行調整。
、谝匀〉猛顿Y時被投資單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提的折舊額或攤銷額,以及以投資企業取得投資時有關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確定的資產減值準備金額等對被投資單位凈利潤的影響。
、墼诖_認投資收益時,對于投資企業與其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之間發生的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應予抵銷,但投資企業與被投資單位發生的內部交易損失屬于資產減值損失的,應當全額確認。
20×9年按照固定資產公允價值應多計提折舊額=(4 800-2 400)÷20=120(萬元);按照無形資產公允價值應多攤銷金額=(2 400-1 600)÷10=80(萬元)
調整后20×9年凈利潤=600-120-80=400(萬元);應確認投資收益=400×40%=160(萬元)。
(8)分別指出20×7年、20×8年和20×9年是否應將C公司納入合并范圍?如果納入合并范圍,指出20×7年如何編制合并資產負債表、合并利潤表和合并現金流量表。
20×7年末正保公司應將C公司納入合并范圍。在20×7年末編制合并資產負債表時,不應當調整合并資產負債表的期初數;在編制合并利潤表時,應當將C公司購買日至報告期末的收入、費用、利潤納入合并利潤表;在編制合并現金流量表時,應當將C公司購買日至報告期末的現金流量納入合并現金流量表。
20×8年末正保公司應將C公司納入合并范圍。20×9年初正保公司出售了C公司的部分股權,已失去控制權。20×9年末,合并資產負債表不調整期初數,期末不應將C公司納入合并范圍。合并利潤表和合并現金流量表應將期初至處置日納入合并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