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暴漲暴跌背后的控制權之爭
2013年的中秋注定是不平凡的日子,周四晚美聯儲公布貨幣政策決議,決定維持目前的量化寬松規模不變----不縮減QE,同時美聯儲顯著調降今明兩年經濟增長和失業率預期。在美聯儲“不削減QE”決議宣布后,市場顯然驚呆了:黃金創2009年1月以來最佳單日表現;5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創2009年3月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美元創今年第三大單日跌幅;美國房產建筑商板塊的股價創2012年6月以來最大的漲幅;美股創歷史新高。當天黃金、美元指數、SP500、五年期國債收益率等指標走勢如下:
一時間,就像眾多評論員所言:華爾街的交易員憤怒了!伯南克過去幾個月一直暗示聯儲將在9月開始縮減QE,所有人都做好了準備,今天2點之前所有的交易策略都是依照這樣的思路設計?陕搩β暶髦螅墒惺艿酱碳ひ宦凤j升,許多交易員損失慘重。就連六天前預計金價可能跌破每盎司1000美元的高盛也改口了,黃金竟然飆漲4% 中國大媽們歡呼跳躍,喜迎中秋佳節,商場購買黃金的大媽、大嫂又云集等等。
但幸福的日子總是短暫的,又一個黑色星期五澆滅大媽們的幸福情緒。美聯儲布拉德周五透漏可能在10月縮減購債規模,稱:“近期數據較為疲弱,不縮減的決定是勉強做出的,委員會略微傾向于‘讓我們等等’,由于通脹率較低,我們能夠再等一等!庇纱艘l市場恐慌出現大量拋盤,金銀價格大幅下挫,紐約黃金期貨價格周五收盤下跌2.7%,報每盎司1332.50美元,白銀重挫6.4%至21.80美元。如下圖所示:
股市也大幅下跌,道指甚至下跌至FOMC表態之前的低位:
嚴肅的金融市場、令人尊敬的美聯儲瞬間石化了,美聯儲從主席到官員們全成為“模糊弱智”囈語癥患者。全世界的投資者瞬間也失去邏輯的思考能力了。黃金暴漲、暴跌這背后蘊含著什么奧妙呢?其實美聯儲并不是弱智傻子,背后透露出以美聯儲為代表的政府要不斷強化對金融市場的干預權、不愿意金融市場的定價權掌握在華爾街金融寡頭手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所以我們看到高盛對黃金的預測就像小丑一樣被伯南克戲弄,高盛權威的形象瞬間顯得如此滑稽可笑;一些掌握所謂量化技術交易的職業投機者也是損失慘重。這也許是美聯儲最想看到的效果。
這一現象背后的邏輯不難分析:2008年以前,美國金融監管部門采取的是不干涉主義,最終從CDO、CDS產品的危害性意識到政府管制金融、引導金融市場、保證其穩定運行的責任;所以在2009年采取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同時,觀察與引導經濟的發展成為美聯儲一項重要的責任和任務。問題是從官員到市場的參與者,角色的轉變過于直接和陌生,因此從博弈論角度出發,在個人職業生涯與經濟調控責任之間的巨大而尖銳矛盾導致官員們講話審慎、表態模棱兩可。這些都在情理中。
問題是,這些不確定性與金融市場的主導權之爭使得投資市場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波動性進一步加劇,金融資產的定價更會不斷地偏離其價值核心,讓投資者無所適從。
目前市場對定價模式影響比較大的有三個種類:寡頭操縱定價、專業技術交易者(目前金融市場流動性70%的提供者)、政府的政策干預。
在2000年以前,行業的寡頭享受了信息的知情權而獲得壟斷收益,如LME原有的12家核心會員的組織架構造成多起內幕交易,近期LME鋁庫存延長出庫的操縱事件受到CFTC及港交所的質控,據稱導致眾多實物交割者利益的受損。
2000年以后技術性程序交易的介入逐步獲得交易定價的優勢,但出現非經濟學范疇的干擾定價惡性事件。如8月20日高盛的程序交易錯誤意外導致了大量錯誤的期權交易,這干擾了美國多家交易所的交易、嚴重影響股票的公正定價,而高盛可能為此付出1億美元以上的代價。據稱,在美國市場開盤后的幾分鐘內,高盛一個原本用來追蹤客戶購買期權投資需求的交易系統發生了故障,向紐交所、納斯達克和CBOE發出了交易指令。這些報價指令指向包括摩根大通和Kellogg在內的股票和ETF相關的期權。其中部分交易指令的價格以默認價格發出,這與當時的市場價格相差甚遠。再如9月14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 Group)黃金美市早盤天量止損狀況,并造成COMEX10月期黃金期貨交易中斷20秒。據了解,這是又一起程序化交易故障事件,堪比中國8月出現的 “光大烏龍”事件。
以上的原因最終迫使政府正在以一個交易者的身份介入金融市場,有意無意之間打擊壟斷交易者、嚴防技術交易者程序出錯或者有意擾亂金融定價市場,因為政府有責任保證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價格預測與風險管理作用的功能發揮,從而避免使金融市場淪落為“操縱交易”或“技術賭博”市場而失去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至于政府到底以何種身份介入到金融市場,目前還是存在較大的爭議,但顯然政府已經不滿足“事后消防員”的角色了----利益讓機構拿走、風險留給政府!政府的介入使得原本復雜的金融市場更趨于“無邏輯預測”方向。從黃金、白銀的暴漲暴跌過程中我們認識到:各方利益博弈更為激烈,新的金融定價結構市場正在形成,也許純技術的程序交易模式正在失去原有的領先優勢。
市場需要更為綜合的知識結構和經驗!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