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貨交易在美國迅速崛起后,吸引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竟相效仿,股指期貨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推出熱潮,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入這一行列。隨著股指期貨的不斷推出,投資者逐漸由過去買入某個或某組股票等待價格上漲后再伺機拋出的單項投資方式,轉向期、現兩個市場的組合投資模式。比如買入現貨同時運用指數進行套利等。投資者開始參與股指期貨交易,并學習運用這一工具對沖風險和謀取價差,當無風險套利由于市場的成熟而變得機會極少時,股指期貨又逐漸演變成實施動態交易策略的工具,主要包括通過動態套期保值技術,實現投資組合保險;進行策略性資產分配等。
1987年10月19日,道?瓊斯指數暴跌22.6%,揭開了全球金融風暴的序幕。關于這次股災,很多人曾將其歸罪于股指期貨。著名的《布萊迪報告》就指出,股指期貨并不像人們設想的那樣能發揮規避股市風險的功能,反而會由于其比股票現貨價格更劇烈的波動,從而將賣壓傳導到股票市場,促使股市進一步大跌,這就是后來得名的“瀑布理論”。但接下來的研究結果并不支持上述觀點。美國國會專門成立了一個調查組進行了長期調研,研究結果由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于1988年5月19日在美國國會聽政會上公布。他指出:“許多股票衍生品的批評者沒有意識到,事實上這些工具的成長如此之快并不是因為其成功的營銷策略,而是因為他們給使用者提供了經濟價值,股票衍生工具使養老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可以保值和迅速低成本的調節頭寸,因而在資產組合管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87年的金融風暴也使市場管理者充分認識到股指期貨“雙刃劍”的作用,進一步加強了對股指期貨交易的風險監管和制度規范,出臺了許多防范股指期貨大跌的應對措施,如紐約證券交易所規定道?瓊斯30種工業指數漲跌50點以上時即啟動限制程序交易,并制定了漲跌停板制度等。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一方面由于發展中國家的證券市場和國際證券市場處于相對分割的狀態,其股價波動地受到本國因素的影響,導致投資者運用股指期貨規避風險的要求更為強烈;另一方面因為金融產品比之有形商品具有更大的市場,關心和參與的人多,上市后相對容易成功。股指期貨也因此成為新興市場開設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突破口,股指期貨交易在新興市場迅速發展起來,如90年代初,恒生指數期貨交易量每年曾以數倍的速度增長,至2005年已占到香港交易所期貨總交易量的75%,成為全球著名的股指期貨品種。2006初,美國期貨業協會(FIA)《Annual Volume Survey》統計顯示:2005年全球期貨、期權交易量達到近99億手。其中金融期貨、期權貢獻了91.39億手,占到91.31%;而股指期貨、期權的交易量則達到了40.80億手,占到了金融期貨、期權交易量的44.64%,總交易量的41.21%。股指期貨、期權幾乎占據了全球期貨期權的半壁江山,股指期貨及期權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