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伴隨著本世紀初加工制造業的崛起,我國各地、各行業已于近幾年先后推出了各種非官方的大宗交易商品現貨、遠期甚至期貨價格指數。這些指數較國家統計局之類官方機構月度性發布的CPI(消費價格指數)、PPI(生產價格指數)更能靈敏反應市場價格波動,其中一些頗具特色的現貨指數還成為商務部市場運行司重點監控的指標。
由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浙江工商大學統計科學研究所等聯合研發,于2006年10月在“2006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上宣布正式對外發布的“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包括價格指數、景氣指數和監測指標指數三部分23個分項指數。其價格指數,即成為準確、及時了解和掌握中國乃至世界小商品貿易動態的風向標。
而在2002年開始的全球性大宗原料商品價格狂飆熱潮中,一些綜合反映基礎性原料商品價格波動的指數也應運而生。如由上海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自2007年5月正式發布的涵蓋銅、鋁、鉛、鋅、錫、鎳等六大基本金屬的上海有色金屬現貨市場成交價格指數(SMMI),已為有色金屬行業企業簽訂購銷合同和金融機構投資有色金屬產業提供重要參考。上海鋼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即“Mysteel”)2000年已開始編制的綜合性及分區域、分品種的“MyspiC”鋼材現貨價格指數,也是鋼材現貨市場的風向標。
一些中遠期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如地處華東塑料集散中心的浙江塑料城網上交易市場,于2006年11月啟動的包括中塑倉單價格指數(根據網上市場中遠期交割倉單的成交價編制并實時發布)、中塑現貨價格指數在內的“中國塑料價格指數”,成為中國塑料產業價格的“晴雨表”。
作為市場經濟中最高級組織結構的期貨市場,公開集中競價形成的連續性期貨價格,本應成為大宗基礎性原料商品的基準價格。而隨著2004年后國內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農產品、工業品兩大系列上市品種的充實,一個綜合反映國內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的指數,其公正性和代表意義也將遠遠超出上述各現貨及中遠期專業市場發布的價格指數。高盛中國商品指數(GSCCI)
GSCCI使用的是國內大宗商品現價,其與國際價格常常截然不同。這種差別在短期內尤為明顯。目前GSCCI的權重構成如下:煤炭:45.7%,鋼鐵:41.5%,鋁:6.3%,銅:6.5%。GSCCI是一個衡量中國上游通貨膨脹的周度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