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以前,貿易方式以傳統貿易為主,傳統貿易的形式是買賣雙方直接見面,就商品的買賣達成一致,然后成交,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傳統貿易的大宗商品交易多采用合同的方式進行,買賣雙方按簽訂合同的內容在未來的時間進行商品交易。它存在如下缺點:
(1)價格形成不規范,風險不能轉移。由于合同價格簽署是根據當時的供求情況等因素定出的,而執行合同中市場價格發生變化是必然的,有利于一方必然不利于另一方。同時價格的形成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的限制,很難形成公平的價格。
(2)信用風險。價格風險產生的必然性影響合同執行的有效性,信用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
。3)買賣雙方很少,難以形成集中的市場,買賣雙方單獨協商討價還價達成協議,談判技巧和技巧掌握的多少對形成價格影響極大。
。4)合同規范程度低。每簽合同都要重復尋找客戶,詢價,初步談判,簽約等一系列環節,都要就品種質量、時間、運輸等因素爭論不休,對大宗商來說,這種簽約和執行都很復雜,交易成本相應增加。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世界已慢慢變成地球村,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的現貨電子交易走上新經濟的舞臺。現貨電子交易(也稱為大宗商品電子交易,或現貨倉單交易)是以現貨倉單為交易的標的物,采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的集中競價買賣,統一撮合成交,統一結算付款,價格行情實時顯示的交易方式。其本質就是現貨商品的電子商務。《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對大宗商品做了明確的規定:可進入流通領域,但非零售環節,具有商品屬性用于工農業生產與消費使用的大批量買賣的物質商品。
現貨倉單是貨物所有人將貨物運抵定點倉庫后,由市場向貨物所有人開據的代表商品所有權的一種憑證,F貨倉單經交易市場注冊后,即可通過互聯網進入現貨交易市場交易系統進行交易。現貨倉單可在市場內自由轉讓、買賣,也可進行現貨實物交收。現貨交易實際上是標準化的倉單交易。
現貨交易就是采用以網絡為工具,以電子商務的模式進行交易,買賣雙方不見面,以電子交易市場為交易平臺,國家政府為裁判;是一種網上和網下相結合,現實與虛擬相結合,傳統經濟與網絡經濟相結合的雙贏模式,充分解決了現貨商品交易的住處源、客戶源、在線結算、物流配送等眾多難題的交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