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驗表明,股指期貨早于ETF推出,是當時資本市場風險管理客觀需求下產生的,ETF則是適應基金業發展而出現的創新金融品種。兩者產生的歷史階段不同。
國際市場上,股指期貨于1982年就已經在美國正式推出,當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推出的SP500指數期貨,現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期貨品種之一;而ETF則是近年來金融創新的產物,其產生時間晚于股指期貨。世界上第一只ETF是1993年在美國上市的SPDR,是由美國證券交易所的子公司PDR Services LLC和標準普爾存托憑證信托以單位投資信托的形式發行的一個基于S&P500指數的ETF。SPDR上市之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使ETF在歐美取得了蓬勃的發展。
我國ETF的推出早于股指期貨,有其內在原因。因為ETF是可以由滬深交易所各自主導開發的基金產品。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思路,ETF在我國也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資本市場金融產品創新中成功的實例。而股指期貨作為金融期貨一個重要成員,在原來《期貨交易暫行管理條例》還未對金融期貨及期權交易有明確規范的前提下,推出的條件并不成熟,所以ETF在我國誕生要早于股指期貨。如今,隨著新修訂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于2007年4月15日起正式施行,中國股指期貨市場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階段,股指期貨將在“高標準,穩起步”的前提下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推出。
從另一角度來看,我國股指期貨推出也將促進現有滬深交易所ETF和LOF產品的活躍,提供眾多的套利機會。
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上證50ETF和上證180ETF以及深圳證券交易所深圳100ETF都很活躍,也適宜于機構投資者構筑與滬深300股指期貨相關的套利模型。股指期貨推出后,資本市場將出現一大批套期保值交易者及套利交易者,或者利用股指期貨市場來回避股票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或者利用股票現貨與股指期貨間的差價變化來把握交易機會。
由于滬深300股票指數樣本股數量較大,期現套利交易者完全復制指數樣本股的難度較大,成本較高。現階段可以利用滬深交易所目前成交活躍的ETF產品來完成相應的套利機會,相對而言可能迅速完成擬合復制,套利成本將明顯降低,有助于提高定價效率。而且將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穩步發展,可能會有更多ETF產品出現,如果國內證券市場上將來出現滬深300ETF,則也會給套利者提供更多的套利工具選擇。
相關推薦:2010年期貨從業《基礎知識》強化訓練題(4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