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1) 國際收支:逆差時外匯需求大于供給,從而外匯升值、本幣貶值;順差時相反。
(2) 相對通貨膨脹率:按購買力平價理論,國內外通貨膨脹率差異是決定匯率長期趨勢中的主導因素。若通貨膨脹率高于他國,則該國貨幣趨于貶值。
(3) 相對利率:利率對匯率的影響尤其在短期級為顯著。高利率使貨幣升值,反之貶值。
(4) 總需求與總供給:當一國總需求增長快于總供給時,本幣一般呈貶值趨勢。
(5) 市場預期:預期因素是短期內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市場預期本幣貶值,人們紛紛拋售本幣,最終會導致本幣實際貶值。
――匯率變動的經濟影響:以貶值為例
(6) 貶值的進出口效應:增加出口、減少進口,改善貿易收支
(7) 貶值的國際資本流動效應:取決于貶值如何影響市場預期,若市場認為貶值的幅度不夠,則貶值引起匯率進一步貶值的預期,資本流出;若貶值已使匯率處于均衡水平,則原先因本幣高估而外逃的資金又流回國內。
(8) 貶值的產出效應:若存在閑置生產要素,則貿易收支改善會通過乘數效應擴大總需求,帶動國內經濟實現充分就業;若國內經濟已處于充分就業狀態,則貶值只會帶來物價上漲。
(9) 貶值的物價效應:一方面通過貿易收支改善的乘數效應引起需求拉上的物價上漲;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漲。
貶值的資源配置效應:貶值后,出口品本幣價格因出口量擴大而上漲,進口替代品價格由于進口品本幣價格上升帶動而上漲,從而整個貿易品部門價格上漲,使得資源從其他部門流入貿易品部門。
――國際收支及其調節
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帳戶分類標準:經常帳戶、資本與金融帳戶。
注意:直接投資的資本計入“資本與金融賬戶”中的“金融賬戶”,但直接投資產生的利潤計入“經常賬戶”中的“收益”項目。
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將儲備資產單獨列項,從而包括四大項:經常帳戶、資本與金融帳戶、儲備資產、凈誤差與遺漏。
――國際收支差額分析
通常用于衡量國際收支狀況的局部差額有:貿易差額;經常差額,反映了實際資源的跨國轉移狀況;綜合差額,可衡量國際收支對一國儲備的壓力,綜合差額必然導致官方儲備的反向變動。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
(1) 外匯緩沖政策:通過外匯儲備的變動或臨時向外借款抵消超額外匯供求以調節國際收支。逆差時,貨幣當局減少外匯儲備或臨時向外借款,在外匯市場上拋售外匯,彌補外匯供給缺口;反之則購進外匯。
(2) 貨幣財政政策:逆差時可采取緊縮的貨幣財政政策;順差時可采取擴張的貨幣財政政策。
(3) 匯率政策:逆差時采取本幣貶值措施;順差時采取本幣升值措施。
(4) 直接管制措施:包括貿易管制和外匯管制。
――外匯管制與貨幣可兌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可兌換主要是指經常項目可兌換。
3,我國外匯管制與人民幣可兌換
1994年,我國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有條件可兌換。1996年底,我國正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八條款,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
現狀:在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后,繼續對資本項目實行較為嚴格的管制,同時采取審慎穩健的管理政策,積極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更多資料請訪問:考試吧經濟師欄目 經濟師考試論壇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