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本章學習重點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反映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會計的基本職能包括進行會計核算和實施會計監督兩個方面。會計的對象是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通常又稱為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
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企業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
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進行的基本分類,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企業在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予會計報表及其附注(又稱財務報表)時,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確定其金額。會計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
會計等式是反映會計要素之間平衡關系的計算公式,它是各種會計核算方法的理論基礎。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企業的資產來源于所有者的投入資本和債權人的借入資金及其在生產經營中所產生的效益,分別歸屬于所有者和債權人。歸屬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新有者權益;歸屬于債權人的部分形成債權人權益(即企業的負債)。資產來源于權益(包括所有者權益和債權人權益),資產與權益必然相等。資產與權益韻恒等關系是復式記賬法的理論基礎,也是企業編制資產負債表的依據。
收入-費用=利潤。
收入、費用和利潤之間的上述關系是企業編制利潤表的基礎。
第一節 會計概述
一、會計的概念及其產生與發展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反映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
(一)古代會計階段
在宋代,官府中的官吏報銷錢糧或辦理移交,要編造“四柱清冊”,實行“四柱結算法”。所謂四柱是指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項數字,比喻支撐物體的四根柱子,缺一不可。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是: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大致相當于今天的“期初余額+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額”。
(二)近代會計階段
一般認為,從單式記賬法過渡到復式記賬法是近代會計的形成標志,即l5世紀末期,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巴其阿勒有關復式記賬論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的問世,標志著近代會計的開端。《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中專門用一個章節闡述了復式記賬的基本原理,這被會計界公認為會計發展史上一個光輝的里程碑。
我國會計從單式記賬向復式記賬的過渡一般認為在明代。明末清初,山西幫商人傅山在“四柱清冊”記賬方法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種適合于民間商業的會計核算方法——“龍門賬”,將全部賬目劃分為進、繳、存、該四大類!斑M”指全部收入;“繳”指全部支出;“存”指資產并包括債權;“該”指負債并包括業主投資。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是:進-繳=存-該。“龍門賬”的誕生標志著我國復式記賬的開始。
(三)現代會計階段
成本會計的出現和不斷完善,在此基礎上管理會計的形成并與財務會計相分離,是現代會計的開端。管理會計主要是為內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務;財務會計主要是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務。一般認為,現代會計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更確切地講是從1939年第一份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的“會計研究公報”的出現為起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