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會計法律制度的構成 |
第 2 頁:第二節 會計工作管理體制 |
第 3 頁:第三節 會計核算 |
第 4 頁:第四節 會計監督 |
第四節 會計監督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包括單位內部監督、以注冊會計師為主體的社會監督和以政府財政部門為主體的政府監督。
一、單位內部會計監督
(一)概念
(二)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主體和對象
內部會計監督的主體是各單位的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
內部會計監督的對象是單位的經濟活動。
單位負責人負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組織實施,對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建立及有效實施承擔最終責任。
(三)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基本要求
1.記賬人員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務保管人員的職責權限應當明確,并相互分離、相互制約;【機構控制與職務控制】
2.重大對外投資、資產處置、資金調度和其他重要經濟業務事項的決策和執行的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程序應當明確;【業務處理程序控制】
3.財產清查的范圍、期限和組織程序應當明確;【財產安全控制和會計信息控制】
4.對會計資料定期進行內部審計的辦法和程序應當明確!就繉徲嬁刂啤
(四)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在單位內部會計監督中的職權
1.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違反本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事項,有權拒絕辦理或者按照職權予以糾正。
單位內部會計監督是單位內部的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在處理業務過程中進行的。
2.會計機構、會計人員發現會計賬簿記錄與實物、款項及有關資料不相符的,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有權自行處理的,應當及時處理;無權處理的,應當立即向單位負責人報告,請求查明原因,作出處理。
(五)單位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控制的目標:最根本的是保護單位財產、檢查有關數據的正確性和可靠性、提高經營效率、貫徹既定的管理方針等四個方面。
1.內部控制的基本結構(多)
(1)控制環境(2)會計系統(3)控制程序
2.基本方式
(1)組織規劃控制
第一:不相容職務的分離。
不相容職務主要包括:
授權批準與業務執行;業務執行與審核;業務執行與會計記錄;會計記錄與財產保管
第二:組織機構的相互控制
(2)授權批準控制。
授權批準形式通常有一般授權和特別授權之分。
(3)預算控制。
(4)財產保全控制。財產保全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定期盤點控制等。
(5)風險控制。
(6)內部報告控制。
內部報告可以是日報、周報、月報、季報、年報等。
(7)電子信息技術控制。
二、會計工作的政府監督
(一)會計工作的政府監督的概念
(二)會計工作的政府監督主體
財政部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執法主體,是會計工作的政府監督實施主體。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為各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檢查部門,對各單位會計工作行使監督權,對違法會計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和權限,可以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
(三)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的對象和范圍
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的對象是會計行為,并對發現的有違法會計行為的單位和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監督范圍有:
1.是否依法設置會計賬簿;
2.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是否真實、完整;
3.會計核算是否符合《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4.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是否具備會計從業資格;
國務院財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有權對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協會進行監督、指導。
三、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
(一)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的概念
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主要是指由注冊會計師及其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依法對受托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的審計、鑒證的一種監督制度。
此外,單位和個人檢舉違反《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行為,也屬于會計工作社會監督的范疇。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實質是審計。
(二)注冊會計師及其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業務范圍
(1)審查企業會計報告,出具審計報告;
(2)驗證企業資本,出具驗資報告;
(3)辦理企業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審計業務,出具有關報告;
(4)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審計業務。
(三)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監督檢查
國務院財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依法對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協會進行監督、指導。
財政部門有權對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的程序和內容進行監督。也就是說,財政部門對注冊會計師及其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進行再監督。
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不能相互替代、減輕和免除。
1.省級財政部門重點監督檢查
2.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審計報告時的不得行為;
3.拒絕出具有關報告情況;
4.注冊會計師的不得行為;
5.會計師事務所的不得行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