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藝術活動的基本特征與性質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認識藝術的基本特征和性質,是藝術概論課程的主要任務之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全面地看問題,而不是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馬克思主義對于藝術所做的定位和定性,是基于它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立場、觀點和方法,即:分析藝術的特征和本質,要從多角度、多層面做綜合的、整體的考察與把握,首先宏觀地確定藝術在社會歷史中的位置,把它看作是一種社會現象、歷史現象,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看作是社會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能動的審美反映的產物;進而指出藝術以它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即它不同于其他意識形態的審美特性和不同于其他認識方式的形象思維特性;最終科學地揭示藝術的本質和它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
一、藝術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現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識形態的特性,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質,因而它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即審美的意識形態。作為特殊的意識形態,藝術與意識形態各部門以及政治、科學均有著密切的聯系。
遠離經濟基礎的特殊意識形態的藝術,同經濟基礎的關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間環節”。更高的即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采取了哲學和宗教的形式。人類文化大系統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要素。從文化結構來看,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從某種意義上講,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決定和制約著精神文化。僅僅從精神文化內部來看,藝術同哲學、宗教、道德、科學之間,也是相互關聯、彼此作用的。藝術與它們之間的這種相互關系表現在:一方面,藝術要受到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等其他精神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藝術也反過來影響著它們。研究和分析藝術與其他精神文化之間的這種相互關系,可以加深我們對藝術的理解和認識。下面,我們就分別來介紹一下藝術同哲學、宗教、道德、政治、科學的相互關系。
(一)藝術與哲學
哲學主要從事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領域中帶有普遍性的根本規律,哲學主要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于藝術產生影響。藝術也可以通過審美創造對哲學家的思維及其思想產生啟迪。哲學作為人類理性的最高形式,與代表著人類感性的最高形式的藝術一同構成了人類精神王國的兩座高峰。
哲學主要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藝術則通過自身的特殊的審美過程對哲學思維及其思維產生影響。
哲學與藝術的相互關系:
哲學作為人類理性的最高形式,要對作為人類感性最高形式的藝術產生影響,必然經過美學這一中介。美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自1750年德國美學家鮑姆嘉通首次使用這個概念時,就是用理性的方法來研究感性認識。黑格爾更是干脆將美學稱之為“藝術哲學”,明確指出美學在藝術與哲學之間的橋梁作用。
當然,美學的范圍和對象絕不僅僅只限于藝術,美學的研究對象既包括藝術美,又包括自然美和其他一切現實美,以及審美主客體關系和審美意識等更具普遍性的一般規律。盡管美學的范圍和對象非常廣泛,它包括客觀世界的美和人對客觀世界的美的反映的全部領域,但作為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藝術畢竟是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哲學對藝術的影響,往往要經過美學這一中介來進行。古今中外許多著名哲學家,常常也是對藝術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的美學家。例如,孔子提出了以“禮”、“樂”為中心的美學思想,并用“興、觀、群、怨”等范疇對詩的特點和功能作了概括,要求做到美與善的統一、文與質的統一等等,對后來整個封建時代的藝術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莊子的美學與哲學更是渾然一體、難以區分,莊子哲學追求個體的自由和無限的境界,形成了莊子美學以自然無為作為至上之美的理論基礎。綜觀整個中國美學史,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和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美學,還有后來的禪宗佛學,對古代中國藝術的發展都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對藝術家的影響。在藝術創作活動中,藝術家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表現或流露出某種特定哲學思想。李白的審美理想,深受莊子美學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影響,他不但大力倡導“自然”、“清真”的風格,贊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之美,并且自覺地把這種美學境界作為畢生的追求,李白那些傳誦千古的佳作,往往也是最富于天然之美的詩篇。杜甫的美學理想,則受到孔子儒家美學的極大影響,他將“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融入詩中,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傾訴了對當時統治集團腐朽統治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深受苦難的同情,創作了《三吏》、《三別》等代表作品。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還表現在出現一批哲理性的藝術作品。例如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作品,深受存在主義先驅克爾凱戈爾等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潮的影響,成為影響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表現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的代表作品。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情節并不復雜,故事講一個推銷員早晨醒來后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甲殼蟲,最后悲慘地死去。這篇小說集中體現出卡夫卡的存在主義哲學觀念,主要是孤獨感、危機感、“人即非人”等,具有強烈的非理性主義哲理性色彩。當然,這篇小說也在客觀上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已喪失自我存在的價值,隨時都有被這個社會吞噬的危險。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審判》、《城堡》、《地洞》等,也都是在近乎荒誕的情節中,蘊含著強烈的哲理性。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更表現在它能起到促進藝術潮流形成的作用。例如,作為現代主義文藝的重要流派之一的超現實主義,就是以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森的直覺主義作為理論基礎。柏格森把所謂“生命沖動”當作世界萬物的主宰,宇宙間的一切似乎都是由這種神秘力量派生出來的,他從唯心論和神秘論的立場出發,認為只有人的夢幻世界或直覺領域才能達到絕對真實,即所謂的“超現實”。于是,本世紀20年代在歐洲文藝界,形成了一個遍及文學、美術、電影等領域的“超現實主義”流派,文學上出現了布勒東的散文《動物與人》、阿拉貢的散文集《巴黎的農民》等;美術界出現了西班牙畫家達利的油畫《記憶的永恒》等典型的作品;電影界也出現了西班牙導演布努艾爾拍攝的《一條安達魯狗》等超現實主義影片。可以說,各種藝術思潮總是與一定的哲學觀相聯系,具有各自不同的哲學基礎。
當然,哲學對藝術的影響是相對的,并不是每個藝術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露哲學觀點,更不是每個藝術作品都非得具有哲理性。與此同時,藝術也對哲學產生一定的影響,藝術可以啟迪哲學家的思維,藝術作品也可以傳播特定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哲學家對藝術的思考,往往成為其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黑格爾、叔本華、尼采等均是如此。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古典哲學——美學思想對中國藝術的巨大影響,更是一致公認的。這種影響幾乎遍及中國藝術的所有門類、體裁、思潮、流派,形成中國藝術獨樹一幟的鮮明特色,形成中華民族藝術鮮明的藝術氣派和藝術風格,也形成了中國藝術特有的意境、虛實、含蓄、形神等許多美學范疇,對我們民族長久以來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藝術與宗教
藝術與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發展進程中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二者在認識與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著相似之處。宗教長期利用藝術來宣傳宗教,客觀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同時藝術也在不斷影響著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學的性質,決定了它與藝術的本質區別。
對于早期的原始人類來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有無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加上早期人類的思維極端不發達,于是,自然宗教便應運而生了。各種各樣的圖騰崇拜,各種各樣的原始宗教活動或巫術禮儀活動,幾乎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一切原始人類、原始民族之中。從這種意義上講,原始文化與原始宗教彼此密不可分,混沌為一。原始宗教對于原始社會中人類的一切活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打上了深深的原始宗教的烙印,構成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一個必經階段。正如黑格爾所說,最接近藝術的領域就是宗教。
藝術與宗教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以想象的方式掌握世界的。宗教思想的哲學基礎是客觀唯心主義,它對世界的想象最終歸結為對人類命運主宰者的敬畏和膜拜,用形象來傳達抽象的教義思想,所以兼有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特點。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藝術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維,它運用形象思維和審美想象,以直觀或直感的形式,創造出富有美感的藝術形象或情景。與宗教的思維方式相比,二者在想象化思維上是相同的,但又表現出明顯的差別。藝術也離不開抽象思維,但藝術中的抽象思維隱藏在形象背后,并沒有出現抽象的思想理念。宗教使人寄希望于未來,藝術使人在當時便體驗到精神的自由和人的本質力量。
宗教影響藝術,首先表現在利用各門藝術來宣傳宗教,為藝術提供了宗教題材和內容。從世界各民族的文學史來看,最初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由宗教文化背景所產生的神話故事。古希伯來文學對歐洲文學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從公元前5世紀末到公元1世紀之間形成的猶太教《圣經》中,包含著亞當與夏娃、洪水與方舟等許多著名神話傳說,具有濃郁的宗教心理和宗教情感。作為歐洲文學開端的古希臘文學,希臘神話也是它得以產生的土壤,對后世歐洲文化發展起過巨大作用的“荷馬史詩”,正是在神的故事和關于特洛伊戰爭的英雄傳說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從建筑藝術來看,從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古希臘的神廟,到中世紀遍布歐洲的哥特式教堂,從佛教的廟宇到伊斯蘭教的清真寺,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巨大影響。敦煌、云岡等石窟中大量宗教題材的繪畫、雕塑,更是直接以造型藝術的方式,講述了“舍身飼虎”、“割肉貿鴿”、“五百強盜剜目”等等佛經故事,塑造出佛、菩薩、天王、力士等宗教人物形象。
藝術影響宗教,首先表現在參與宗教活動。如在音樂藝術中,基督教有唱詩班,有多聲部的宗教歌曲,有管風琴彈奏的音樂,還有專門的彌撒曲等宗教音樂,用于基督教各種不同的宗教儀式或宗教活動中。藝術影響宗教,其次表現為對宗教思想的宣揚。例如佛教傳人我國后,在唐代產生了“變文”這種宗教宣傳的新方式。所謂“變文”,就是以說唱的形式講述佛教故事,宣傳佛教教義。這種方式有散文有韻文,可說可唱,具有藝術的生動性、通俗性等特點,成為唐代向一般民眾普及佛教教義的重要藝術形式。這些“變文”將大量的佛經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眾進行灌輸,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作用不可低估。后世的戲劇、曲藝、文學、歌舞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影響和痕跡,僅僅在元代雜劇中,就保存了《唐三藏西天取經》、《二郎神鎖齊天大圣》、《二郎收豬八戒》等眾多劇目。藝術影響宗教,還表現在強化宗教氛圍。如哥特式教堂,從外觀上看,它那高聳的尖塔直刺青天使人敬畏,陰冷的墻面和框架式結構使人震驚。教堂內部狹長窄高的空間,以及一排排瘦長的柱子形成一種騰空而上的動感,使人產生超脫塵世向天國接近的幻覺,再加上教堂內墻壁或玻璃窗上的基督教故事繪畫,洪亮的管風琴聲、唱詩班的歌聲,有力地增強了神秘的宗教情感和宗教色彩,以多種藝術的方式來強化了宗教的氛圍。
藝術與宗教二者之間也還有著本質的區別。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從根本上講,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識的喪失,藝術卻是對人的自由創造本質的確證;宗教勸人到天國去尋求精神安慰,藝術卻鼓勵人們熱愛并珍惜現實生活;藝術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個性的必要手段。
(三)藝術與道德
所謂道德,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于善與惡、是與非、正義與非正義等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它包括道德意識、道德活動等內容。道德是社會的道德,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總是建立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之上。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又與其它精神文化有著緊密的關系,其中尤其同藝術有著特別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一定的社會倫理道德總要通過藝術的內容和精神得以體現,同時藝術通過審美的表現,對道德觀念的評價產生很大的影響。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在制訂“理想國”藍圖時,就下令把詩人與藝術家從“理想國”中驅逐出去,因為在他看來,除少數音樂作品之外,當時流行的荷馬史詩、悲劇、喜劇和許多音樂作品的影響都是壞的。可見,在柏拉圖那里,道德與藝術的關系是多么緊密。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雖然反對這種看法,竭力為藝術辯護,但亞里士多德仍然強調藝術的教育功能或“凈化”功能,強調藝術的社會道德的作用。相比之下,東方美學比起西方美學來,更加重視道德與藝術的聯系。從總體上看,如果說西方美學史上大多是“哲人”對藝術的思考,那么,中國美學史上多數則是“賢人”對藝術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與“善”兩字在不少情況下是同義詞,也就是:美即善,善即美。從孔子開始,才將“美”和“善”區分開來。但在孔子看來,“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東西,因此他非常重視藝術的社會倫理道德功能。可以說這一思想貫穿了中國美學史的始終,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甚至成為我國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事實上,過分強調藝術中的功利目的與否定藝術中的審美教育作用都是片面的。只有辯證地把握藝術與道德的關系,既看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又注意到它們相區別的基本特征,才能夠使真、善、美在藝術作品中和諧地融為一體。從價值方面來說,善與美是統一的,善的大都是美的,而不少美的也是善的。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用鮮明的藝術形象顯現出美和善的真諦。鐘樓怪人卡西莫多面貌奇丑,但內心卻天真善良,衛隊長正好相反,儀表堂堂但卑鄙骯臟,吉普賽少女埃絲美爾達外形和靈魂都純真美麗,是雨果的理想化身。讀者通過這三個形象可以引發對美和善的思考。
道德影響藝術,首先表現在一定時代和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總是要通過藝術作品的內容和精神得以體現。任何藝術,不管是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還是建筑、繪畫、音樂、舞蹈,總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們的道德風貌。因此,藝術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內容,通過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來反映人們的道德觀念。其次,道德對藝術的影響表現在作家、藝術家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對藝術創作有重大的影響。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因而在描寫和表現人們的道德面貌與道德生活時,必然要融入作家、藝術家自己的道德評價和道德判斷。換言之,通過藝術作品,我們可以感覺到作家、藝術家本人的道德觀。例如,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曾經激勵和鼓舞著千百萬人,以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頑強精神投入到生活、工作、斗爭中去。
另一方面是藝術影響道德。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藝術具有生動、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對道德觀念的評價和道德行為的選擇都具有很大的影響。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屈原的《離騷》充滿著一種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洋溢著與祖國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情感,兩千多年來這部作品一直受到無數志士仁人的珍愛,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和與黑暗勢力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忠貞之士和民族英雄,甚至可以說融進了我們民族的血液之中。魯迅十分喜愛這部作品,他不但自選《離騷》旬,請人書寫后掛在房中自勉,而且在《彷徨》中引用了屈原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達了自己為真理而獻身的決心。此外,藝術對道德的影響,還表現在對于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改變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一個以思想啟蒙為中心的新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宣傳科學與民主,反對舊道德和舊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它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針對當時尊孔讀經的逆流,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發表了大量文章,批駁了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封建禮教,嚴斥儒家的所謂“仁義道德”是“吃人”的教條。文藝方面,以魯迅《狂人日記》為代表的一批藝術作品,不但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標志出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而且對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變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雖然藝術與道德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但是,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它們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從范圍來看,藝術不僅可以反映人們的道德關系,而且可以表現人們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法律關系等等,所以,藝術是從更廣泛的范圍來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從方式來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則和規范來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藝術卻是以形象來具體地描寫、刻畫或表現這種關系。從評價標準來看,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之間存在著差異,前者常常以“善”為唯一標準,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統一作為標準,形成對藝術作品的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的歧異。此外,還應當看到,并非一切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道德內容,如風景攝影、花鳥畫、器樂曲等,許多都不涉及道德內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對于那些具有道德內容的藝術作品來說,也需要“寓教于樂”,也就是將道德內容有機地融合在藝術形象之中,使其化善為美,具有審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夠干巴巴的道德說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欣賞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真正做到化善化美,才能使藝術作品達到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具有極大的影響和魅力。
(四)藝術與政治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政治對于包括藝術在內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領域各部分的影響是最為直接和廣泛的。藝術要接受政治的制約和影響,同時也可以對政治產生影響,二者是相互聯系和統一的關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和引導藝術的方向,可以保障藝術得到更快、更健康的發展。藝術也可以通過自身顯現的審美情感和精神傾向,影響政治的方向和發展。
藝術與政治從來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就政治而言,它是上層建筑中作用于實際生活最直接有力的方面,具有強烈和鮮明的階級意識形態性,通常和國家政權的力量結合,對經濟、文化進行干涉和控制其他意識形態。就藝術而言,它也是一種觀念性的上層建筑,對社會大眾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甚至同樣能夠反過來作用于社會的經濟基礎。這種能力在反映現實社會的優秀作品里表現尤其突出。因此,政治對藝術會密切關注。
藝術不能像政治那樣與經濟基礎和物質生產發生直接的聯系,藝術與經濟的聯系往往需要一定的中介因素,在眾多的中介因素中,政治是最重要、最敏感的因素。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政治歸根結底是要為鞏固經濟制度而存在的,所以政治對于包括藝術在內的上層建筑各部門的影響是最廣泛的。在經濟與藝術之間,政治是最重要的橋梁,經濟基礎往往要通過政治對藝術進行制約和施加影響,藝術對于經濟基礎的影響和作用力,也往往要通過政治來實現。藝術與政治的關系,歸根結底還是藝術與經濟的關系。
政治與藝術雖然是相互影響的關系,但它們又不是一種平行的關系,它們在上層建筑所處的地位是不一樣的。政治在上層建筑中就處于一種關鍵的地位,它與經濟基礎的關系極為密切而不可分割,正如列寧所說:“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而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在上層建筑中則處于另外一種地位,即與政治相反,它遠離經濟基礎,不能直接反映經濟基礎,只有通過政治的中介才能聯系于經濟基礎。因此,藝術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強大影響,它不可能完全脫離政治。鄧小平說:“文藝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任何進步的、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不能不考慮作品的社會影響,不能不考慮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黨的利益。”實際上,在有政治的社會中,超越政治的藝術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藝術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藝術作品,都或多或少、或顯或隱、或直接或曲折地表現出一定的政治觀點或傾向性。如元代倪云林、清初朱耷等人,他們雖然表面上畫的是山水、花鳥,但隱藏在畫面后的政治傾向性卻是顯而易見的。即如一些竭力主張“藝術非意識形態化”的現代主義藝術家,其作品也反映或流露出對西方現實政治的不滿、厭惡或逃避,逃避也是一種政治態度。
在一些藝術作品,特別是敘事性的作品中顯露出一定的政治傾向性,也是正常的事情。藝術作品的傾向性主要是指藝術家思想情感與審美理想的傾向。一部作品可以沒有政治傾向,但不會沒有思想傾向和審美傾向,作為表現與政治生活有關的題材的藝術作品,則完全應該顯露出一定的政治傾向性。這種傾向性,應當是對生活的審美認識和藝術提煉,是藝術家崇高的思想情感和先進的美學理想的體現,而不應是藝術家附加在作品中的宣言、說教和信條。恩格斯認為,“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藝術家在創作中應使自己的政治傾向或思想傾向融入形象及審美創造之中,使之既是自然的,又是深刻的,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從歷史總體上講藝術作品往往帶有一定的政治傾向性或一定的階級性,但不能做簡單化、庸俗化的解釋,把藝術說成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因為藝術除了表現階級斗爭之外,也表現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也還表現人類的情感生活和審美理想;它除了反映社會的經濟關系和階級關系之外,也還要反映自然中一切與人類的社會生活有關的美好事物,但并不都是階級斗爭。藝術作品的政治傾向性在表現方式上也并不都是一樣的,有的比較明顯、直接,有的則比較隱晦、曲折。歷史上既有政治性很強的優秀藝術作品,如《馬賽曲》、《國際歌》、《義勇軍進行曲》以及大衛的《馬拉之死》、德洛克洛瓦的《自由神引導人民》、戈雅的《法國士兵槍殺西班牙起義者》、畢加索的《格爾尼卡》、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王式廓的《血衣》等;也還有許多不直接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優秀藝術作品,如山水詩、抒情音樂以及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齊白石的花鳥魚蟲以及中外大量優秀的風景畫、靜物畫、肖像畫、風俗畫等。
綜上所述,藝術要接受政治的制約和影響,同時也可以對政治施加影響,二者是相互統一和聯系的關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和引導藝術的方向,可以保證藝術得到更快、更健康的發展。藝術也可以通過自身顯現的審美情感和精神傾向,對政治施加影響。
(五)藝術與科學
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科學技術也是人類社會一項重要的文化現象。它與藝術在本原上有許多一致之處,但兩者又有本質的區別。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傳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美學觀念的變化。藝術也對科學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各種自然科學理論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又可以通過技術的形式直接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創造出人類的物質文化。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中,科技革命和科技進步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對人類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涉及到哲學、道德、宗教、藝術等各個領域。當代國際上許多著名的美學家、藝術學家,都在思索藝術與科技的關系問題,例如,日本當代最有影響的三位美學家今道友信、竹內敏雄和川野洋,就都曾經探討過藝術與現代科技的關系。此外,許多現當代著名科學家,也在思索二者的關系問題,如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日本著名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就不無憂慮地談到:“在古希臘,不但直覺和抽象是完全和諧的處于相互平衡中的,而且也不存在科學遠離哲學、文學和藝術的那種事情。所有這些文化活動都是和人心很靠近的。”他認為,“現代科學文化的問題就在于此——人們似乎普遍感到科學遠離了哲學和文學之類的其他文化活動。”
現代藝術學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藝術與科學技術的關系。由于現代新技術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已經極大地改變了現代文化的面貌,對于現代藝術的發展也產生了非常復雜的影響。
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有著漫長的歷史。在原始社會,人類對自然規律感到無法理解,嚴謹的科學當然無從談起。但必須承認,由于勞動實踐的不斷積累,合乎科學規律的活動增加著,這為藝術創作帶來一些靈感和可能性。例如,在史前造型藝術里,大多遵循正面、對稱的原則,可以看出,原始人是以剛剛獲得的幾何感覺理解把握物體的。隨著生產力發達,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增加和深入,藝術中開始出現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很長時期里,這些事物一方面是藝術的形象,另一方面人們在創作時也力求形態逼真。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與科學的融合與和諧進入了黃金時期,達•芬奇等眾多藝術大師同時還是杰出的科學家,他們的作品將科學和美感發揮得淋漓盡致。再后來,現代科學的發展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人的生存狀態發生空前改變。這些對藝術發起有力的沖擊,包括藝術觀念、藝術對象、藝術手段、藝術作品及藝術家等方面都遭遇深刻的變革,科學與藝術的舊有關系中某些分裂開來,某些依然并存,呈現復雜的局面。很多哲學家和藝術家面對這一局面感到迷惘,對科學的態度帶有消極、否定的成分。我們應該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待這一變革。高度發展的現代科學雖然給藝術帶來某些消極影響,但它對藝術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科學和藝術從未像現在一樣結合得如此緊密。不但藝術創作的內容和形式受到現代科學觀念的影響發生轉變,創作手段、傳播方式甚至選用的材料也都大大改觀,這是歷史的必然。
在藝術與科學二者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藝術與科學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終極目標都是要揭示真理,并且都要追求和諧對稱、多樣統一等美的形式。這種觀點尤其強調藝術創造與科學創造的同一性,并列舉不少科學家同時又是藝術家來作為例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藝術與科學是完全對立的,科學的發展會導致機器和技術的統治,從而使工業社會造就出一大批喪失個性的標準化的人,這是與審美和藝術背道而馳的。這種觀點強調,從本質上講,科學是理性的、客觀的、注重事實的,藝術卻是感性的、主體的、注重情感的。因而,這種觀點認為,科學技術只會加劇席勒當年所憂慮的人的“感性沖動”與“理性沖動”二者的分裂現象。
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過于絕對和片面。藝術與科學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既互有聯系,又有區別。
從人類文化史上看,藝術與科學聯系早就存在。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諧”的思想。畢達哥拉斯學派大半都是數學家,他們把數與和諧的原則當作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源。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了“黃金分割”的理論,以及音樂里的數量比例關系,并且將這些原則運用到建筑、雕刻、繪畫、音樂等各門藝術中去。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這種密切關系,自古希臘開始以來,在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高峰。14世紀到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期間,自然科學有極大的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沉重打擊了幾千年來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傳說,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以及伽利略在數學物理學方面的創造發明,使人們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形成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藝術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個時期的一些大藝術家,本身就是大科學家,他們把許多自然科學的方法和原理運用到藝術過程中,促進了藝術的完善與發展。
與其同時,藝術與科學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立現象又表現出極大的不同。從實質上講,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總和;藝術是人類進行審美創造的最高形式。從目的上講,科學求真,它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藝術求美,它的任務是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審美需要。從思維方式上講,科學主要運用抽象思維,強調理性因素;藝術主要運用形象思維,強調情感因素。從具體操作來講,科學應當客觀冷靜地對待事物,準確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藝術則是一種主觀色彩很濃的創造活動,它除了反映生活外還應當評價生活與表現情感。從成果上講,科學理論應當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藝術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從以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科學與藝術之間確實存在著根本的區別。二者之間既有一定程度的對立,又在很大程度上互相促進。這種狀況,從19世紀以來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得更加突出。
首先,現代傳播手段、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表現在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促使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美學觀念的變化。例如,電影和電視就是19世紀末以來現代科學技術在聲學、光學、電子學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礎上誕生的。
其次,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還表現在為藝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環境和傳播手段,為藝術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現代科學技術極大地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使人們比起從前有更多的時間、更多的閑暇、更多的資金和運費運用于藝術,為藝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環境。
第三,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又表現在藝術與技術、美學與科學的相互結合與相互滲透,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也促進了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自身的發展。現代生活和科學的高度發展表明,藝術和科學、美學和科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但是,這種科學藝術化、藝術科學化的和諧趨向,并不意味著兩者的獨立性會被取消。
第四,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更表現在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對藝術觀念和美學觀念產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例如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模糊數學等觀點和方法,已經運用到藝術創作和藝術研究中去,成為某些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的理論依據和方法。
二、藝術活動的基本特征
既然藝術活動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那么它就應與其他意識形態范疇具有一致性的同時,又呈現明顯的差別,這種差異和區別,凸現出藝術活動的基本特征。
(一)藝術活動的形象性
形象,即審美形象,在廣義上包含審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藝術活動特有的方式,是主體對于客體瞬間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離開理性,理性在分析時代氛圍、遴選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藝術形象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進行審美認識并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審美創造的結果,同時又是觀眾的審美對象。審美認識、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都涉及到感性,同時又涉及到理性。所以,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是藝術形象的一個重要特征。
藝術活動中的形象與理性統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作為藝術活動特有的存在方式的形象是主體對客體瞬間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這就是說,任何藝術形象都必定是以視覺形態、聽覺形態或通過想象能夠喚起感官印象的語言描述形態呈現于欣賞者面前,并且,這種感性形態總是極富特色。我們說,抽象的概念是不可感的,僅用純粹概念的形式就不能成為藝術。只有富于特征的、生動活潑的、具體可感的東西,才能喚起人的情感,讓人陶醉于其中,激發欣賞者的審美感悟。因為人畢竟是現實社會的人,他要求了解、觀賞與自己有關的時代、生活和人生,并且總是要求在與其相通而有別的感性對象中獲得交流,從而在審美觀中經歷一種新的感性體驗,進而領悟不可言傳的精神意蘊。
第二,藝術形象的創造不能離開理性,藝術活動是形象與理性的統一。在分析時代氛圍,選擇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時,理性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使藝術形象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濃縮性。藝術以形象來表現藝術家在現實生活中所產生的真情實感,顯現藝術家所感悟到的精神意蘊,決不是依樣畫葫蘆地照抄現實生活就可了事。不管藝術家采取具象再現還是非具象表現的方式來傳達內在的審美信息,他所創造的藝術形象都不僅應當是具體可感的,而且必須是高度濃縮的,以達到具體可感性與概括性高度統一。
總之,藝術形象必須濃縮生活,濃縮藝術家的審美感情,這一點與科學需要概括性是相通的。不過,科學概括最后總歸結為抽象的結論;而藝術的概括則始終不脫離具體可感的形象,它將具有普遍意義的本質特征集中體現在個別對象身上,通過個別表現一般。畫家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用照相寫實主義的手法,畫著一個放大了的典型的四川農民頭像。這位活生生的父老,正端著半碗茶水,貧窮、苦難和勞動的創傷被放大了,汗珠和茶水是那樣地分明,他正用憨厚的目光注視著你……。這個富有個性的大巴山農民形象,象征著以自己的艱辛勞動養育著千千萬萬兒女的中國的父輩,也濃縮了畫家在十年大巴山插隊生活中培養起來的對中國農民的同情、關注與深厚的感情。因而,當人們站在這幅畫前,總會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
(二)藝術活動的情感性
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藝術活動也包含認識因素,認識在藝術活動中意味著客觀的、理智的反映。在審美情感的深層往往隱含著理性的認識。任何藝術作品的形象都是具體的、感性的,也都體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有機統一。
藝術中的情感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不同,后者的產生有相當明確的現實原因和功利色彩,即根據自己的利害而決定情感傾向。前者則和現實有一定的距離,藝術創作者是以一種審美的態度審視和體會著世界,這種情感更持久,更深刻。比如,我們在看到一個游手好閑、好吃懶做的無業游民時大都會生出厭惡的情感,而魯迅從這些人身上發現了阿Q,創造了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對阿Q的情感是對中國國民的憐憫、難過和痛恨。
藝術情感有普遍性,雖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和創作者同樣的情感經驗,但通過藝術審美活動,卻可以同樣地感受到這種情感。好的藝術品總是為大多數欣賞者喜愛,就是因為人們的情感世界大致是相同的。所以,創作需要情感,藝術欣賞同樣需要情感,沒有情感也就沒有藝術。是否突出情感的表現,是藝術活動與其它意識形態活動的重大區別。
何謂藝術活動,托爾斯泰如是說:“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并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線條、色彩以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這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情感作為一種心理因素9在審美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活動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審美中,以及在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中,情感是同形象聯系在一起的,也是同認識聯系在一起的。審美情感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情感,不是純心理或純生理的反應,而是伴隨著審美認識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其基礎是審美認識。對于某些藝術作品,欣賞者必須經過審美認識,經過復雜的思想活動,否則難以把握作品的美,也難以產生美的感受和感動。在藝術的審美活動中,情感與思想(認識)是交織在一起的,在情感的深層,隱含著理性的認識。藝術活動是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
(三)藝術活動的審美性
所謂審美,即是對于美的欣賞。美則是客觀對象的某種價值或吸引力,就其存在形式來說,它是包含或體現社會生活的本質規律、能夠引起人們特定情感反映的具體形象。藝術美作為客觀存在的現實美的反映形態,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實質上是審美意識物質形態化了的集中體現,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統一。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予其他社會實踐以及意識形態活動的根本特征,但同時藝術又具有意識形態特性。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和多義的,它規范著藝術活動的基本傾向,其意識形態特性則是隱藏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內涵。
綜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文藝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社會概括性,正因為集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于一身,才使得這些藝術形象具有不朽的生命力。中外文藝理論對這個問題也早有許多精辟的論述。清代金人瑞在贊嘆《水滸》中的人物形象時曾經說過:“《水滸》所敘,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黑格爾也認為,荷馬史詩中,每一個英雄都是許多性格特征的充滿生氣的總和,“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藝術形象的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地體現為藝術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作家、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鮮明個性并體現出帶有普遍意義的共性的典型形象。例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藝術形象與藝術典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根本上講,二者都是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統一,具有共同的實質。但是,藝術典型比起藝術形象來,又具有更強烈的個性與更廣泛的共性。也就是說,藝術典型更加獨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藝術形象的凝煉與升華。典型性是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對藝術形象塑造提出的更高要求,它是對整個形象的要求,也是對形象中的人物、環境、情節、細節、情感等因素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優秀的作家、藝術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創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來,這些典型必定具有個性鮮明的藝術獨創性,往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意義來。
其他意識形態范疇也有一些具有一定的審美因素,但始終處于次要地位,不是主要功能所在。只有藝術活動可以而且完全應該將審美置于首要的地位,這也是藝術的本質意義所在。應注意的是,在藝術活動中,不必也不可能絕對排斥意識形態特性,意識形態因素對藝術的影響和制約是客觀和必然的,藝術也會或多或少帶有意識形態的因素,有時明顯些,有時隱蔽些。當然不可以過分強調意識形態因素,一旦意識形態壓倒審美因素,藝術就成為意識形態的傳聲筒。如何正確認識審美因素和意識形態的關系,是藝術理論的一個重要問題。
編輯推薦:
美好明天 在線課程 |
科目 | 主講 老師 |
直播 試聽課 |
教材 精講班 教材精講班 15課時
(1)對教材中所有知識點進行系統講解 (2)根據近年考試規律對知識點進行重要程度標注(必考/常考/可考或1星/2星/3星等,不同科目略有差異) (3)核心知識點配備模擬題和歷年真題進行實戰練習 |
重要考點 密訓班 重要考點密訓班 5課時
(1)總結、提煉重要、核心必考考點,剔除非重要考點 (2)配套密訓試題,將考點變考分 |
VIP密訓 密卷班 教學時長:3課時
(1)逐題精講3套核心試卷,列出涉及考點,學會利用知識點答題 預測考試重點方向,鞏固答題技巧 強化解題思維 構建成套解題思維 (2)歷年真題題庫:逐題配備文字、視頻解析,了解最新命題趨勢,實戰訓練鞏固知識點 |
考前5頁 A4紙 考前5頁A4紙密押:核心必考點精華集合,
5星重要,是老師們嘔心瀝血總結出來的, 全部背會,確定再次提分,你懂得! |
報名 |
---|---|---|---|---|---|---|---|---|
![]() |
![]() |
![]() |
![]() |
|||||
課程安排 | 15課時/科 | 5課時/科 | 3套卷/科 | 5頁紙/科 | ||||
專升本 | 政治 | 大雄 | 報名 | |||||
英語(專升本) | Oriana | 報名 | ||||||
高等數學(一) | 開耕 | 報名 | ||||||
高等數學(二) | 開耕 | 報名 | ||||||
民法 | 肖瀟 | 報名 | ||||||
大學語文 | 小元 | 報名 | ||||||
教育理論 | 五月 | 報名 | ||||||
醫學綜合 | 夢茹,鴻儒 | 報名 | ||||||
藝術概論 | 猗猗 | 報名 | ||||||
高起點專本 | 語文 | 小元 | 報名 | |||||
英語(高起點) | Oriana | 報名 | ||||||
數學(理) | 開耕 | 報名 | ||||||
數學(文) | 開耕 | 報名 |
在線課程 |
AI私塾班
56%學員選擇 |
簽約保障班
38%學員選擇 |
基礎提升班
6%學員選擇 |
||
適合學員 | ①零基礎/多次考試未通過 ②需要全面系統學習 ③自學能力不足/喜歡陪伴式學習(需要全程督學/希望名師領學的學員) ④希望一次順利錄取 |
①首次報考/往年裸考 ②備考時間緊張/答題無思路 ③需要快速提分和高效掌握考試重難點的學員 ④實務較弱,需要提升做題能力 |
①自學能力強 ②能根據老師講課內容自主總結考試重點 |
---|
在線課程 |
AI私塾班
56%學員選擇 |
簽約保障班
38%學員選擇 |
基礎提升班
6%學員選擇 |
||
適合學員 | ①零基礎/多次考試未通過 ②需要全面系統學習 ③自學能力不足/喜歡陪伴式學習(需要全程督學/希望名師領學的學員) ④希望一次順利錄取 |
①首次報考/往年裸考 ②備考時間緊張/答題無思路 ③需要快速提分和高效掌握考試重難點的學員 ④實務較弱,需要提升做題能力 |
①自學能力強 ②能根據老師講課內容自主總結考試重點 |
||
---|---|---|---|---|---|
VIP三位一體課程體系 | 學 | 教材精講班 | |||
重要考點密訓班 | |||||
練 | VIP密訓密卷班 | ||||
背 | 考前5頁A4紙 | ||||
VIP旗艦服務 | 人工助學服務 | 班主任微信1對1 | |||
授課老師微信1對1 | |||||
節點嚴控 | 考試倒計時提醒 | ||||
VIP直播日歷 | |||||
上課提醒 | |||||
便捷系統 | 課程視頻、音頻、講義下載 | ||||
手機、平板、電腦多平臺聽課 | |||||
無限次離線回放 | |||||
VIP配套資料 | 電子資料 | 課程講義 | |||
3年真題集錦 | |||||
考前5頁紙 | |||||
VIP配套保障 | 1年有效期! 有效期結束,未達到錄取線申請退費或終身免費學! |
1年有效期! 有效期結束,考試不過科目免費重學1年! |
1年有效期! | ||
套餐價格 | 全科:¥3980 | 全科:¥2680 單科:¥980 |
全科:¥1680全科 單科:¥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