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之概論和歷史,傳播要難以理解一點。尤其對于那些和筆者一樣,跨專業自學的考生,更顯得這門課難以弄懂。但是,如果仔細比較,耐心總結,你或許會發現,這門課雖然相對較難理解,不過它的內容或知識點也相對較少。筆者覺得,第一步就是把書按順序看幾遍,做幾本流水賬一樣的筆記,然后把核心理論重點理解、背誦一下。雖說傳播學的理論是用以解讀實際,考試也往往和具體的事件糅合在一起,但第一步沒有完成之前,基礎沒有夯實之前,沒有必要急著去用理論關照實際,因為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火候未到而揠苗助長只會平添急躁。第二步,就是嘗試打亂書本的章節,總結一套屬于自己的傳播學知識“網”。以下是筆者10年10月所做筆記的目錄:
(一)學派 1,經驗學派 2,批判學派
(二)學人 1,歐洲源流:a,塔爾德 b,西默爾
2,美國源流:a,杜威 b,庫利 c,帕克 d,米德
3,奠基人:a、b、c、d
4,學科創立者
(三)效果研究及其歷史與現狀
1,何為傳播效果
2,效果研究三階段及其代表人物和理論
(四)宏觀社會效果理論
1,議程設置 2,沉默螺旋 3,培養分析
4,知識溝 5,第三人效果 6,框架理論
(其中5、6是以前從復旦版的傳播學上看到的,舊的人大版書 上還沒有,但聽一同學說新版已經加上去了。)
(五) 重要概念補充(這就因人而異了,說不定你就漏了什么重要的內容,筆者這里寫的是“麥克盧漢”)
每個子目錄下面,基本就是照抄書上的定義、意義、評價、影響之類的文字。如此反復幾遍,就有了一套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網了,因為這里仍然要重復第一步中的抄書(也叫“做筆記”),所以很花時間,但其中妙處,無需多言。筆者是感覺,每做一次筆記(也叫每抄一次書)都有新的收獲!
此為拋磚引玉,其他的科目,各位也可以有屬于自己的知識網或框架!框架、網絡、結構、筆記、摘錄……冠以什么稱謂并不要緊,重要的是一定要自己動筆去完成這個過程,用兩個字概括這個過程就是:總結,用四個字就是:反復總結!
關于史論的答題技巧,直到2010年經高人點撥之后,筆者才發現,原來答題真的是有技巧的。以2010年史論第四題為例:
題目:建國六十年來,我們對中國新聞媒介屬性的認識經歷了何種重大變化?這種重大變化為當代中國新聞實踐帶來什么樣的積極影響?又帶來什么樣的新問題?你認為,這些問題在下一步的新聞改革中將如何解決?
如果是09年考研,筆者的答題方法就是這樣的:
答:(一)重大變化:123……
(二)積極影響:123……
(三)新問題:123……
(四)解決方法:123……
但11年考研時,筆者都是這樣答題的:
建國六十年來,我國新聞媒介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關于新聞媒介屬性的認識,則經歷了由“報紙是階級斗爭工具”到“社會主義新聞媒介是面向大眾以傳播新聞為主的傳播機構”,由新聞媒介只具有單一的上層建筑屬性到“雙重屬性”的重大變化,而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公民社會進程的加快,新聞媒介的“公共屬性”也已初現端倪。
1978年后,我國新聞界經歷了撥亂反正,高揚新聞規律的旗幟,否定了“階級斗爭工具”論,重新肯定新聞事業是……傳播機構,是……耳目喉舌,是……橋梁,從而從根本上防止、消除新聞媒介再次淪為……胡作非為工具……(見概論337頁)。1992年開始,我們重新認定新聞媒介的性質,確立了新聞媒介的“雙重屬性”,雖然這只是對已經開始市場化的媒介進行的理論追認,但卻帶來了很顯著的變化:123(見概論340頁)。新世紀伊始,“公共屬性”的提出,從而強調了媒介為公民提供自由表達和溝通的功能,使媒介功能定位更加明晰,這也推動了整個公民社會的構建,促使媒介由培養“受眾”,轉而培養“公眾”……
當然,這些變化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新聞四害、水軍泛濫、雙重屬性自身的矛盾、從業人員把權利當“權力”等)
而解決這些問題,無疑需要各個方面齊心協力,主要有……(政府方面、媒介自身、受眾自身、研究者的探索等)
正如施納姆所說“電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但人類能否享受到它的好處,主要取決于我們運用她的智慧是否能與發明它的智慧并駕齊驅。”當代中國如何既發揮新聞媒介的積極作用,同時又防止并解決各種問題,則依賴于你、我、他不斷提升“使用它的智慧”。
兩個版本的答案,其高下應該是非常明顯的。簡單而言,這道題目有四個“?”,那么用一段文字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四段,如果在四段之前可以加一段類似概括或總結的文字,則稱之“帽子”,在四段之后,若能加一段類似引申或闡發的文字,則所曰“鞋”。此例中答案共五段,第五段可謂典型的“鞋”,但第一段算不得嚴格意義上的“帽子”。由于此題的重要性,故舉此例。為了看完整的“帽子”與“鞋”,再舉一例:2009年第二題,“王韜與梁啟超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筆者所寫的帽子與鞋分別如下:
帽子:王韜和梁啟超都是我國近代新聞史中的重要報人,王韜是近代新聞史中的第一位杰出報人,而梁啟超是清末最杰出的報刊活動家、資產階級啟蒙宣傳家、近代政治家辦報的代表人物。二者比較如下:
鞋:從王韜到梁啟超,再到章士釗,他們都踐行著“文人論證”,開創并繼承了“政論報刊時代”。但由于他們個人訴求和政治身份認同的差異,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動蕩的近代中國,以王韜、梁啟超、章士釗為代表的知識分子,他們介入近代報業,從而大大促進了中國近代報業的勃興與繁榮;當然,近代報業,無疑也成了近代科舉制取消后,知識分子的一種歸宿。
(注:1.“帽子”和“鞋”不是筆者之語,更非故弄玄虛,而是他人之言,因曾受其指點,故在此引用此稱謂。
2.筆者水平有限,文中所涉及到的幾處真題相關答案,僅供參考,而非傳說中的“標準答案”。)
當然,內容是神,技巧是形,恰到好處的技巧能使內容錦上添花,而無神之行恐怕只能適得其反。所以,決定分數高低的關鍵是對知識的掌握,而非答題的技巧。
較之史論,實務更偏技巧,需要背誦記憶的東西少了,主要是理解,筆者稱之為“悟”。因為在學習實務過程中,總有那么幾次,一拍腦門,發出感嘆:原來就是這樣啊,我怎么沒想到啊?!看似不難,實卻不易。
采訪主要考一個采訪方案,可惜的是劉海貴老師的書上沒有現成的例子以供學習,關于采訪方案,也只是說了一個定義后,就一筆帶過了。09年考研的時候,筆者在這方面未能得到任何人的指點,僅僅是兩眼一抹黑的看書,最后導致,自己所寫的第一個采訪方案,竟是在09年考研的考場上完成的,而這個采訪方案,也是自己所看到的第一個。當年心中之忐忑與焦慮,今日真是無法想像!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