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采訪方案就是送分”,筆者雖不完全贊同,亦不徹底反對。因為它有著固定的結構,所擬方案的水平主要取決于所提的問題,以09年采訪劉翔為例:
答:采訪方案如下:
(一) 采訪主題
(二) 采訪對象
(三) 采訪準備
(四) 采訪提問
(五) 材料整理
以上就是采訪方案的完整結構,第五點可要可不要,并無大礙。決定得分高低的就是第四點。至于提問水平的高低,不僅僅是看提問是否尖銳、是否犀利,關鍵是看是否問出了受眾想知而未知的東西。那受眾都想知道什么呢?筆者覺得,記者也是受眾,而且大家作為新聞傳播專業的準研究生,身份應該更接近受眾,而非記者。那就讓我們按照常理去推斷,“劉翔退賽后,我最想從新聞報道中獲取什么信息”,這自然就是記者必需提的問題,那么以下提問就在情理之中了:“你受的什么傷?醫生的診斷是什么?”“你是突然受傷,還是一直都有此傷?”。當然,面對劉翔這么一個特殊人物,而且采訪主題是“劉翔的受傷狀況以及退賽的相關情況”,所以提問僅止于此肯定不夠深入。
因為事件的焦點是“退賽”,肯定得圍繞它做文章。家門口前的奧運會賽場退賽,如此重大的決定,是站在跑道上臨時做出的,還是早有打算?而劉翔作為一個體制內的運動員,退賽與否,決定權是否在他自己呢?所以這就有了以下提問:“退賽是臨時決定,還是早有打算?”“退賽是你自己的決定,還是其他方面的意思?”這里的“其他方面”用的極妙,既表達了記者的意思,又避免了對他人或任何機構的冒犯。當然,筆者可沒有這個水平,這是后來在別人提供的一份答案中看到的,所以就有了之前提到的“悟”。到此,已經問了四個問題,如果覺的不夠,還可以加上幾個無關痛癢的問題,如:“醫生的醫療方案是什么?”“退賽后的訓練安排?”“對于一直關注和支持你的人,你想說些什么?”這樣肯定就足夠了。
采訪方案的另一個得分點是“(二)采訪對象”,這在采訪劉翔中沒有體現出來。以08年的采訪方案為例,當年的題目是“安徽省考研計分劃入B區”(筆者到網吧發這篇文章時,才得知今年A區B區合并了,真是“世界變化太快”),這就涉及多個采訪對象,如果遺漏了關鍵的采訪對象,應該也是要扣分的吧。該題的采訪對象主要有:1.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2.高校研招辦相關工作人員。3.高校研究生導師。4.08年參加研究生考試的考生。5.準備以后報考研究生的人員。
然后在采訪提問部分,就要根據不同的采訪對象提不同的問題了。
新聞寫作方面,用的是戴振雯老師的《當代新聞寫作教程》。據筆者認識的一安大新聞學院女生說,“戴老師人非常好,大家都叫她‘戴媽媽’”,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實務試卷中關于消息,有兩大題。一是稿件評析,二是消息寫作。稿件評析一開始時筆者也是摸不著北,非常明顯的問題也看不出來。例如09年張藝謀的那道題,有兩個明顯缺陷,但在09年的考場上都沒看出來。一是標題有歧義,因為“婉拒倫敦奧運會開幕式邀請”,也可以理解為“婉拒參加或出席開幕式,而非擔任導演”;另外是消息來源單一,因為發出邀請的是倫敦奧組委,但文中沒有對其的采訪。面對稿件評析,后來沒有辦法的辦法,就是反復看書,將書中所提到的消息稿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全部羅列出來,和作品進行生硬的対照。從標題到導語,再到主體。
然后就是新聞語言、新聞來源、新聞精華之類。隨著重復的遍數越來越對,感覺慢慢就來了。因為逐漸的,筆者就發現,書中有特定的章節論述消息寫作要求,而把“寫作要求”反過來,就成了稿件可能存在的問題了。比如第二章第三節“新聞寫作基本要求”,該節第一條是“新鮮及時”,那么反過來想,稿件可能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新鮮不及時”,這就要看稿件是否突出時間的最近點,而不是像09年張藝謀的那道題,導語中用“日前”蒙混過關,這明顯使時效性打了折扣,這不就是“不新鮮不及時”么!再比如,第八章第五節“導語寫作基本要求”,第一條是“要突出新聞精華”,那反過來就是“沒有突出新聞精華”。例如10年考題中,稿件評析里的“市財政勞務輸出專項資金100萬元”是重要的事實,應加以突出并具體交代使用的方法、范圍等,但消息中卻放在最后,未做具體交代。09年考題中,張藝謀那篇稿子的精華自然是“婉拒邀請的來龍去脈”,但消息還沒把這個事情交代清楚,第二段就扯到別的地方去了。這些都可算作“沒有突出新聞精華(重點)”。
其次是消息寫作,這和稿件評析是相通的,將消息寫作的要點及可能出現的問題都弄清楚,然后按照要求寫作便是。當然,這說來容易,做起來的確很難,但筆者覺的,邏輯就是這樣:既符合書中的寫作要求,又規避了書中題到的一些毛病,自然就是好的作品。寫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倒金字塔結構,這一點書上說的很細致,在此無需多言。09年的考題,郵箱地址中文化就是倒金字塔結構的典型例子。筆者當年擬的標題,現在還印象很深:E-mail地址能用中文啦!導語是個提問式:E-mail地址也能用中文?——對!據本月發布的郵箱名稱母語化標準……該消息的新聞精華,應當就是郵箱地址能用中文這一事實,次重點應當是這一技術發展中,中國人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次次重點應當是郵箱名稱發展歷程的背景知識了。另外,導語之前的“本報訊(記者 XXX)”不能丟,說來慚愧,2011年考研,筆者就把消息頭忘寫了,當時也的確感覺像少了什么,但就是沒有發現。從考場出來,剛走幾步,突然記起,但為時已晚!現在想來,這應該就是所謂的低級錯誤吧。
對于跨專業的同學,領悟消息寫作的要領的確是個緩慢艱難的過程,在此可供參考的點子如下:在自己的圈子里,找一個懂消息寫作的人,將你寫的稿子拿給他指點,一般而言,你肯定會有撥開云霧見天日的感覺。筆者是覺得,自己一般難以看出自己的稿子有何紕漏,哪怕是非常低級的錯誤!這和英語老師,總能一眼看出我們英語作文的毛病,道理應該是一樣的。筆者在09年考研看書時,曾把稿子拿給校報編輯指導過,她是安大畢業的新聞學研究生,雖然她的批評讓人很是慚愧,因為筆者的稿子,當時竟是出現些低級錯誤,但在寫作水平上,筆者無疑往前邁了一步,而這則來自于她的指點。今日想來,她算是筆者學習新聞的啟蒙老師了,感激之情,無以言表。所以建議大家也尋找一位自己生活中的高人,相信高人的肩膀,定能讓我們看的更開闊走的更遼遠。
消息寫作再補充一點,參考書中第十一章開始,就不是講消息寫作了,這一部分,有時間的話瀏覽幾遍,沒時間的話,不看應該也無大礙。
實務試卷上還有一道大題,評論寫作。08年沒考,09、10年都考了。今年換了個形式,考的是評論的評析。這和消息的評析和寫作所遵循的邏輯也是一樣的。例如,吃透評論寫作的要求,弄清論證的方法,牢記評論寫作可能出現的問題等等。至于參考書,用人大版,還是用復旦版、高教版,問題都不大。評論寫作,筆者覺得關鍵是靠日常的積累,而這積累則主要來自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然,這可不是說評論寫作不用準備,或者是準備了也沒有用。較之以前的寫作文,消息寫作與評論寫作都有其特殊性,所以找本書研究一下,肯定是必須的,尤其是跨專業的同學。在此提供一下兩個具體建議:一、將某篇評論和教材中的寫作要求、方法之類進行対照,細細體會,這同消息寫作的學習是一樣。不同之處在于,當你看到一些貌似很優美或很有哲理句子,應當把它抄下來,偶爾看看,尤其考前要看看,以資模仿。咱水平雖然不高,但在考場上,借用幾個別人的句子,最起碼可以假裝水平很高的樣子!二、找本評論賞析類的書看看,無論對于評論寫作還是評析,都是有用的。至于評論的其他方面,什么角度、深度、論證方法之類,教材上都有論述,而且深入淺出,無需筆者在此瞎操心了。
根據安大官網10,11年的考試范圍,都包含編輯學,09年安大招生簡章沒有提到。但從10年的試卷來看,純粹的編輯學知識涉及甚少,基本沒有發現。今年實務第一大題變樣了,不是考需要死記硬背的名詞解釋,而是用一個關鍵詞概括采訪、評論、編輯.....并說明理由。這里算是考到了比較純粹的編輯學,但它也不是死板的寫在書上的某個明確知識點,也是仁者智者,各持己見。筆者10年考復旦新聞學時,看過復旦版的編輯,因為復旦是要考名詞解釋的。至今仍然記得,10年復旦實務試卷,共三大題,第一題名詞解釋,第二題論述,第三題評論寫作。第一題共四個小題,每題20分,其中一個就來自于編輯那本書。筆者手頭上有復旦版的評論和編輯教材,但今年考研準備階段,是沒有碰過這兩本書的,應對考試,未見有多大困難。所以,關于編輯學,建議大家找本書,大致做個了解,應該就足夠了。
學習新聞實務,不可不做的功課就是看別人的作品。除了書本,就是雜志報紙了。筆者考研期間,《南方周末》基本每周必買,當然,總是看不完,但頭版與評論版一般都會仔細看。其他如《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都值得一看。考研看書期間,總有走神、焦慮、糾結、壓抑的時候,這時,我們就可以打著學習專業課的幌子,堂而皇之的看報紙,何樂而不為呢?
復試,這是個綿長而復雜的話題,但筆者只打算用簡單而樸素的邏輯稍作論述。
筆者認為,如果初試被淘汰,那么備考期間用于關注復試的時間和精力,都將付諸東流,毫無意義。而如果將用以關注復試的時間和精力累積起來,用于看書,是否能為我們增加1~10分,甚至更多分呢?而這1~10分是否會起到關鍵性作用呢?——不得而知!
當然,相信現在作為準研究生的你,一定能夠順利進入復試。但安大一貫分數出來較早,今年二月底出分數,四月中下旬才復試,至少也有一個半月的時間,那時我們再去全方位的了解復試,既有更加豐裕的時間,又有更加充足的動力,不是么?所以,筆者建議,關于復試的一切,還是等初試之后再去了解!現在花大把的時間去了解復試,未免所得不抵所失。
以上只是筆者去年才產生的想法,因為前兩次考研時,筆者也和大部分人一樣,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復試,尤其是在“復試黑”“安大黑”“復旦也黑”“調劑更黑”的言論漫天飛時,又何嘗能夠按捺住自己。可現在回頭想想,那些功夫都成了白搭,只是浪費時間,同時也擾亂自己心緒罷了。如果連復試都進不了,復試的黑與不黑又與自己有何干系!
筆者和很多同學一樣,來自農村家庭,整個家族里,自己就是那個學歷最高的人,套用《裸婚時代》里的話說,“他們,有的是背景,咱有的,只是背影”。初試之后,很多同學都或明或暗的建議“攻關”,筆者倒不是要將自己標榜成不與所謂之黑為伍的清高之流,生在紅旗下,長在新社會,如果說既有“運作”的必要,也有“運作”的條件,關鍵時刻,吾如此之大國之智慧公民,縱是拼了血本,也絕對毫不含糊。可終究,怎奈何,筆者乃一介庶民,僅是個“只有背影”的人。所以,筆者能做的,只是亦步亦趨,按部就班,先是復試中的筆試,再是面試,最后是師生互選。
復試成績公布到師生互選之間那幾天,真可謂度日如年,亦可比熱鍋上之螞蟻,其揪心與焦慮,今日真是不堪回首……但最終,筆者被錄取了!如果你是屬于“有背景”的那一部分,自不在討論之列;但如果你同筆者一樣,只有孤零零的背影,也不用擔心,筆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你還害怕什么呢?而且,筆者堅信,當實力派的“背影”和花瓶式的“背景”狹路相逢時,勝出的必將是前者!因為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因為我們對新聞學院的老師有信心。所以,與其嗟嘆缺少那么一個“背景”,遠不如,靜下心來,全力充實自己的“背影”!這,才是天下之正道,盡管它滿是滄桑。
2009年5月,筆者來到合肥,開始了在合肥工業大學的校漂生活。那時,就和同學開玩笑說,你們畢業了,哥到合工大讀“大五”。未曾想,時光悄然,悠悠年華,筆者在合工大,一晃就是兩年,從“大五”讀到了“大六”。
一直以來,筆者都覺的,自己也勉強算是個學習刻苦的學生。通過求學,筆者從農村來到城市,所以對這條路,是心懷希望的,而這條路,也的確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了巨變。回想過去,自己的求學之路倒也一直順順利利,未曾有過什么大風大浪,但考研,算是徹底的栽了。現在見到讀研的大學同學,該叫他們學長學姐了,因為當筆者研一時,他們已經研三或研二了。當然,慶幸之處在于,盡管筆者跌倒了,但也爬起來了!
站在當下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所能做的只是回憶,或者是從當年零碎的日記中,去尋找那時內心深處的一些蛛絲馬跡。筆者始終以為,今日的回憶,多少夾雜著今日之“我”對昨日之“我”的臆想,再加上出于種種考慮,而對昔日感受的不自覺篩選,回憶大多難以完全還原當年的真實!所以,只選擇敘述記憶中些許深刻而不連貫的片段:
2009年6月,筆者回到學校答辯。也就在這時,昔日與自己一起看書一起占位的同學,陸續收到了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有安徽大學、上海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南京財經大學.......而不考研的同學,大多也簽了就業協議,或等待上班,或是業已在外上班掙錢。畢業了,或工作,或讀研,而自己,卻在一所原本與己無關的學校開始了所謂的“大五”。那年那刻,心中定是五味雜陳吧!
2010年1月,筆者在合肥市包河區某中學,參加了復旦大學10年新聞學研究生入學考試。面對政治試卷,三年的感覺基本雷同,即不覺難,也不覺易,反正渾渾噩噩的做完了。面對英語試卷,依舊是2009年的感覺,搞不清閱讀理解的講的是什么內容,作文也停留在湊字數的水平。而新聞史論,死記硬背的問答題答的磕磕絆絆,從未相見的專業術語,更是讓人望洋興嘆。相較而言,新聞實務111分,算是考的不錯了!
10年考試之后,言論一致認為“英語很難”。但筆者總覺得,當我們張口指責“xx很難”時,和承認自己“xx水平不夠”是一個意思。不同在于,前者把責任推給了其他方面。而且這樣的推諉,往往很能夠引起“共鳴”,且給彼此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臺階,因此“xx很難”得以大行其道,從而形成強大的輿論環境。而它,足以將每一個不同的聲音湮滅掉。作為新聞傳播學專業的準研究生,且不論你是否同意筆者的觀點,但不知你有沒有覺得,以上所述,是否就是傳說中的“沉默螺旋”?
2010年3月,復旦的分數出來了。坦誠而言,史論考試結束,筆者作為祖國之大好青年,就做好了支援祖國邊疆的打算。只是分數,比預想中更低。要不要第三次考研?對筆者而言,這不是一個需要太多權衡與考慮的問題。需要權衡與考慮的是:這一次,該考哪所學校?復旦,你敢么?安大,你就一定能考上?
彼時,筆者回到了就讀大學的江南小城xx市,成了一家火鍋店的服務生。這的確不是一個體面的工作,那時,和同學打電話,總是羞于啟齒,一說到工作,總是寥寥幾句,然后立馬岔開話題。不過,在那里,筆者拿到了生命中第一筆真正的工資,也度過了比較安逸和愉快的半年,直至10年7月。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