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詳解】(陳先奎教授特別提示:本題很有“味道”,特在此詳加分析。)
(1)(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失誤和錯誤是難免的”說的是實踐的探索性、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實踐本身是不確定的,任何實踐都不可能是完全正確、完全按照科學的模式進行的。實踐也有未知因素,任何實踐都是一定時間意識條件的產物,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認識和實踐具有不確定性,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實踐本身還具有探索性,具有反復性。反復性就是說,實踐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成功的實踐,也有失敗的實踐。一次成功往往需要反復的實踐才能夠獲得。所以說“無論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都是難免的”。比如,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它本身就具有探索性,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犯錯誤,鄧小平要“摸著石頭過河”,梅蘭芳也需要“摸”,都必須有一個“探索”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每一次實踐都是一次新的實踐,就像人不可能第二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樣,任何人的第一次實踐與第二次實踐都不可能完全是一樣的。
(2)(本題考查的是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材料中梅蘭芳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變為成功的“經典之作”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也屬非理性因素。“梅蘭芳入戲太深,把對許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頭上”,其中“入戲太深”、“恨”是情感,是非理性因素,梅蘭芳此次發生錯誤就是由于認識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這種情感上的強烈就是非理性,就像看戲的人也會“入戲太深”一樣。“梅蘭芳下意識地用雙手去扶許仙”,其中“下意識”也是非理性因素。“梅蘭芳馬上意識到……我去扶他不合常理”,“常理”是理性因素,是理論、規范。即,梅蘭芳犯錯誤時由于認識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改正謬誤則需要理性對實踐的指導與規范作用,需要理性對實踐的調節、調整作用。“馬上意識到”,上升到“意識”,說明梅蘭芳結合“常理”,根據自己對角色深刻的理性把握,能夠在一瞬間理性認識占主導地位,。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理性把握,能夠深入本質,把握規律。“隨機應變”,這是一種直覺、一種創作靈感,屬于非理性因素。在理性指導下,創作意識被激發,非理性因素發揮了正確的作用。由“推到”、“扶”到“輕輕的推”,不但將兩次錯誤全部轉化為正確,甚至成為了“經典之作”。“輕輕的推”一方面是由于理性指導,一方面則因為靈感,因為非理性因素的正確作用。梅蘭芳犯錯誤是由于非理性因素的錯誤作用,改正錯誤則是其正確作用。所以,非理性因素具有的這兩個方面的作用在材料中全部表現了出來,中間環節則是理性指導。非理性因素在有謬誤到正確的轉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概而言之,由謬誤到正確,一方面需要理性指導,把握本質規律。梅蘭芳對角色的深刻理性的把握,在關鍵時刻起到了“定心盤”、“主心骨”的作用。另一方面,還需要豐富到實踐經驗。梅蘭芳有著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才會出現那種“隨機應變”的直覺、靈感與創意。所謂“有準備的頭腦”一方面指理性認識,一方面就是指實踐經驗。非理性因素的正確作用建立長期的豐富的實踐經驗基礎上的,實踐基礎決定一切。由此,在一定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的檢驗條件下,正確與謬誤可以相互轉化,二者是相對應而存在的。
(3)(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方法論原理)當我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出現錯誤或失敗時,主要強調的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①強調實踐的精神。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是全部認識的基礎,要勇于實踐,大膽探索。梅蘭芳的“戳”、“扶”、“推”這一系列動作中的各個環節,如果沒有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想把錯誤變成正確,甚至是“經典之作”,是不可能的。實踐本身就具有探索性,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
②強調理性指導。在實踐中要改正謬誤,就一定要有深刻的理性把握,要有理論指導和科學規范。理論指導能夠使我們掌握本質規律,能夠使我們及時發現錯誤,及時調整錯誤,盡可能減少錯誤可能造成的損失。而且,犯錯誤以后,又能夠在理論指導下創造條件,使錯誤轉化為正確,使原來的失誤轉化為成功的探索與創新。
③強調創作、創新機遇只給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梅蘭芳的成功有兩個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是梅蘭芳深刻的理論造詣,對角色的深刻的理性的把握;另一方面是梅蘭芳有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為基礎。兩個方面相結合,才促成了梅蘭芳“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變為成功的“經典動作”。所以,具有了深刻的理論認識與豐富的實踐經驗,錯誤也能夠轉化為成功。
35.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60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發展事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廢除農業稅,使延續幾千年的“皇糧國稅”成為歷史。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吃穿住行用”水平顯著提高。從1949年到200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已分別從6.7平方米和8平方米增加到30.0平方米和32.4平方米。2008年城鄉居民你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4.8萬億元,比新中國成立初期1952年增加32.5萬倍。
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起點低,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造成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還有不適應之處,與人們的期望功能和需求還有一定差距。
摘編自《人民日報》,《理論熱點面對面•2009》
材料二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對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整體規劃。2009年四月,新醫改《意見》和《實施方案》正式推出。新醫改明確建立了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任務和工作。
國務院決定從2009年開始在10%的縣(市、區)實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2020年前將覆蓋全國農民。60歲后享有“普惠式養老金”,對廣大農民來說,是一條振奮人心的利好消息。農民在“種地不交稅、上學不付費、看病不太貴”之后,又向“養老不犯愁”的新夢想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摘編自人民網 中國網
(1)為什么在緊急發展的同時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2)如何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