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真題重現 |
第 6 頁:答案解析 |
以下為考研政治知識點精講第五期:歷史唯物主義歷年真題(分析題答案)
1.【答案要點】
(1)孟德斯鳩用地理位置和氣候狀況等物質因素去解釋民族的差別和社會制度的差別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種觀點不是從社會內部而是從社會外部的自然條件去說明的,是非科學的地理環境決定論。
(2)恩格斯辯證地看待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在肯定人類改造自然的勝利的同時,著重強調要尊重自然規律,保持人和自然環境的協調。恩格斯認為,構成自然環境的各種自然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壞生態系統,必將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3)人類社會同自然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必須協調發展。我國人口眾多并不斷增加,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處理好我國經濟、社會的當前發展與未來發展的關系。
【解讀】本題考查歷史唯物主義部分關于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觀點。出此題的背景是黨中央在1995年已明確提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因此,本題體現了中央精神、基本理論、社會熱點相結合的試題特點。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地理環境、人口、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即社會存在,它是任何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和基礎。地理環境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經常的條件和前提,其優或劣對社會歷史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這一觀點的方法論意義是:在理論上要反對“地理環境決定論”,在實踐上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本題在考前已有類似的模擬試題,較易回答:(1)評析材料1的合理性和“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錯誤觀點;(2)恩格斯的觀點強調人們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既要按照規律改造自然,又不能違背規律;(3)說明我國實行可持續發展的理由和重要意義。
2.【答案要點】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落后反動的社會意識則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密切相關的范疇,但不是完全對等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建設中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兩者互為條件、互為目的。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
精神文明重在建設。那種認為物質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的觀點,在理論上是否認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能動反作用的自發論;在實踐上否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是十分錯誤和有害的,是造成實際工作中“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在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同時,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戰略性方針,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解讀】本題考查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辯證關系的聯系,批評不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的錯誤觀點。這一試題的背景是在1996年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體現了試題以中央精神為指導。本題要評析的觀點是錯誤的,考生很容易辨別。回答的思路和要點是:(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2)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辯證關系;(3)所評析的觀點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錯誤;(4)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3.【答案要點】
把生產力的發展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標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內容。社會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的總和,其中人與自然的矛盾是最根本的,這個矛盾只能用發展生產力的方法不斷解決。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能力和實際狀況,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廣度與深度。
第二,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條件。
第三,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集中體現。生產力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力量,是一種可供測量的客觀標準。
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這是對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生產力標準在新時期的具體運用。
【解讀】本題是根據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當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關于判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于”的生產力標準而出的題。
回答本題的思路和要點:(1)生產力標準在唯物史觀中的地位以及理由;(2)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作用;(3)在我國現實生活中生產力標準的具體表現和要求。
4.【答案要點】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和變革的最深刻的根源。社會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辯證運動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性質是非對抗性的,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來解決。我國原有的體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條件的變化,這一體制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只有通過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教育、科技、文化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舊體制束縛的生產力。所以說,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十多年來,經過從農村到城市的各個領域的改革和對外開放,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推動了我國社會的歷史性交化。實踐證明,改革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解讀】本題考查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應用,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改革開放提供哲學的理論根據。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是馬克思提出并經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明確概括:“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罷了。”但在改革開放以前,由于對國情的認識不完全清楚,從對基本矛盾的應用中引申出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結論。鄧小平在總結以前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重新正確認識了我國國情,正確認清了社會基本矛盾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體現,進而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對我國在新時期的改革開放實踐作出了科學的哲學解釋與闡述,得出了我國當前的社會基本矛盾是我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本題屬于一般論述題,容易回答。答題的思路和要點是:(1)闡述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內容;(2)闡述社會基本矛盾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表現、性質和特點;(3)闡述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對象、目的;(4)闡述實踐證明改革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
5. 【答案要點】
(1)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已由原來的幾乎是清一色的公有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其原因是我國原有單一的所有制結構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我們遵循著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客觀規律,對其進行了改革,以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材料1反映了我國經濟基礎的變化,材料2反映了作為我國政治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憲法的修改。其理論依據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并服務于經濟基礎的客觀規律。
(3)保留的共同內容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其原因是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憲法必須反映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根本性質。
(4)我國憲法的修改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客觀事實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上升為國家意志,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的發展提供根本的法律保證,從而極大地調動全國人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各種所有制形式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 (2000年)
【解讀】本題考查對歷史唯物主義部分關于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分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和政治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修改。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包括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規律和原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變革要求的規律和原理。我國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就是以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為指導,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實際出發,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的部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做此題先看提問就知道是屬于哲學歷史唯物主義部分的考題,究竟使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什么原理,就必須從所給材料中找出相關概念,材料1給出了所有制,材料2給出了憲法(屬上層建筑)對所有制的修改,材料3給出了各種所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的狀態,也就是生產力發展的狀況。由此肯定所用原理是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然后聯系我國所有制結構、上層建筑的改革和生產力發展的實際,逐一分析闡述試題所提的問題。
這個材料題出的很好,體現了中央精神(1999年修改憲法)、基本理論、社會熱點相統一的素質考試,答案要點也寫得深刻簡明。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