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網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首頁 考試吧論壇 Exam8視線 考試商城 網絡課程 模擬考試 考友錄 實用文檔 求職招聘 論文下載 | ||
![]() |
2011中考 | 2011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訓 | 在職研 | 自學考試 | 成人高考 | 法律碩士 | MBA考試 MPA考試 | 中科院 |
|
![]() |
四六級 | 職稱英語 | 商務英語 | 公共英語 | 托福 | 雅思 | 專四專八 | 口譯筆譯 | 博思 | GRE GMAT 新概念英語 | 成人英語三級 | 申碩英語 | 攻碩英語 | 職稱日語 | 日語學習 | 法語 | 德語 | 韓語 |
|
![]() |
計算機等級考試 | 軟件水平考試 | 職稱計算機 | 微軟認證 | 思科認證 | Oracle認證 | Linux認證 華為認證 | Java認證 |
|
![]() |
公務員 | 報關員 | 銀行從業資格 | 證券從業資格 | 期貨從業資格 | 司法考試 | 法律顧問 | 導游資格 報檢員 | 教師資格 | 社會工作者 | 外銷員 | 國際商務師 | 跟單員 | 單證員 | 物流師 | 價格鑒證師 人力資源 | 管理咨詢師考試 | 秘書資格 | 心理咨詢師考試 | 出版專業資格 | 廣告師職業水平 駕駛員 | 網絡編輯 |
|
![]() |
衛生資格 | 執業醫師 | 執業藥師 | 執業護士 | |
![]() |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證) | 經濟師 | 會計職稱 | 注冊會計師 | 審計師 | 注冊稅務師 注冊資產評估師 | 高級會計師 | ACCA | 統計師 | 精算師 | 理財規劃師 | 國際內審師 |
|
![]() |
一級建造師 | 二級建造師 | 造價工程師 | 造價員 | 咨詢工程師 | 監理工程師 | 安全工程師 質量工程師 | 物業管理師 | 招標師 | 結構工程師 | 建筑師 | 房地產估價師 | 土地估價師 | 巖土師 設備監理師 | 房地產經紀人 | 投資項目管理師 | 土地登記代理人 | 環境影響評價師 | 環保工程師 城市規劃師 | 公路監理師 | 公路造價師 | 安全評價師 | 電氣工程師 | 注冊測繪師 | 注冊計量師 |
|
![]() |
繽紛校園 | 實用文檔 | 英語學習 | 作文大全 | 求職招聘 | 論文下載 | 訪談 | 游戲 |
考研網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六、關于建立國際新秩序
1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的基本特征與實質。
(1)國際秩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世界格局基礎之上的國際行為規范、保障機制以及它們的運行狀態。
(2)國際舊秩序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其在政治上的表現就是壓迫,經濟上的表現就是剝削,本質就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3)國際經濟舊秩序的特征有:以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以不等價交換為特征的國際貿易體系;以國際壟斷資本占支配地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主導地位的國際經濟組織和國際協調機制。
(4)當前,國際舊秩序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它給世界和平和發展事業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推動歷史的進步,必須加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2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不同構想。
(1)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基本內容為:改變以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打破發達國家對世界貿易、貨幣金融領域的壟斷;擺脫國際壟斷的控制與剝削,實現經濟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關系。
(2)中國提出的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其核心是所有國家獨立自主,一律平等。
(3)美國、西歐、日本都提出的關于國際新秩序的構想,雖然具體內容不同,但實質上都是打著建立新秩序的旗號,維護舊秩序。這些構想在具體內容上雖然有所不同,但其本質是相同的,即都是要建立一個以西方大國利益為基礎的,由西方大國為領導的,以確立西方模式、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為目標的“國際新秩序”。它們之間的分歧,主要原因在于爭奪建立所謂的“國際新秩序”的主導權。
3國際新秩序的基本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安全等。
國際新秩序與國際舊秩序是完全對立的,其實質是各國的平等,其基本目標是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和繁榮。國際新秩序的基本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安全等廣泛的內容,其架構和面貌需要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摸索、創造。
(1)政治新秩序基本要求是使各國相互尊重,共同協商,避免將某個國家的意志強加給別的國家。
(2)經濟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避免貧富懸殊。
(3)文化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國相互借鑒,共同繁榮,避免文明的排除和沖突。
(4)安全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國相互信任,共同維護,實現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最終達到集體安全的目標。
(5)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4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建立國際新秩序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但最核心的問題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這是因為: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正確處理國家關系的最基本的國際關系準則,反映了新型國際關系的本質特征,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一套完整的行為規范,比其他國際性、區域性的法律原則更全面、更合理,是國際社會普遍能夠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原則。
(3)它是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的要求,是由多極化趨勢和多樣化世界的現實所決定的,是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針鋒相對的,最能反映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愿望,最符合所有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國際關系的歷史和現實證明了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的國際新秩序是完全可行的。
5建立國際新秩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因為國際新秩序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非短期所能實現;建立國際新秩序涉及各國的國家利益,各國都希望建立有利于自己國家利益的新秩序,這就需要有一個斗爭和協作的過程;從根本上說,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取決于各種力量的對比及其相互間的分化與組合。今天,要立刻消除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打破和結束西方國家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優勢,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應當充分發揮聯合國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方面的作用。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完全應當而且有可能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方面
作出較大的貢獻。
6《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
2005年7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舉行會談后簽署了《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聯合聲明》闡明了中俄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的共同主張。在《聯合聲明》中,雙方對新世紀人類面臨的中心任務、如何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聯合國改革、全球化的影響、消除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展水平差距、建立新型的安全構架等問題表明了共同的主張。《聯合聲明》顯示出中俄兩國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的堅定決心,對深化兩國在國際領域的戰略協作、促進國際形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聲明》指出:一、當今世界正經歷歷史性的變革。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過程將是復雜而漫長的。二、只有以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準則為基礎,在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下,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世界各國應嚴格遵守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三、聯合國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國際組織,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聯合國應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制定和執行國際法基本準則的核心。聯合國維和行動應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必須嚴格遵守安理會相關決議,開展聯合國與區域、次區域組織的合作。聯合國在研究全球經濟和發展問題上應發揮更大作用。聯合國改革的目的,應是加強其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作用,提高效率,增強應對新挑戰與威脅的潛力。推進改革應以協商一致原則為基礎,充分體現廣大成員國的共同利益。四、全球化進程的積極意義是,借助空前活躍的經貿關系和極為廣泛的信息開放,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發展很不平衡,發達國家和地區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拉大。為使全球化進程健康發展,應加強國家間和地區間的協調與互利合作,消除經濟關系中的一切歧視,縮小貧富差距,通過擴大和深化經貿、科技交流促進共同繁榮。五、占世界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六、人權具有普遍性。各國應尊重《世界人權宣言》中規定的人權和基本自由,根據本國國情和傳統促進保障和維護人權,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分歧。國際人權保護應建立在堅定維護各國主權平等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基礎之上。七、必須尊重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及其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努力。八、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應成為相互充實而不是相互沖突的基礎。九、雙方呼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型安全架構。十、區域一體化是當前國際形勢發展的重要特征。十一、中俄新型國家關系正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出重大貢獻。十二、建立合理和公正的21世紀國際秩序是一個不斷尋求各方都可接受的立場和決定的過程。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