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國際部分 |
第 3 頁:國內部分 |
第 4 頁:第一部分(理論創新) |
第 7 頁:第二部分(經濟建設) |
第 10 頁:第四部分(科技創新和文化) |
第 11 頁:第五部分(文化道德建設(思修)) |
第 13 頁:第六、七部分 |
國際部分
美國的外交的核心目標:稱霸全球(稱霸世界,建立單級世界)
一、美國的外交戰略(國際)
具體步驟:—1、日韓2、東南亞3、中日
布什:過分依賴軍事主義
奧巴馬:巧實力;軟硬兼施;利用國家的一切資源重點
重點掌握“巧實力”:
1、 補充:總結克林頓的軟實力經驗,吸取布什的硬實力教訓,軟硬兼施,利用國家的一切資源來達到其外交目的。
2、 目的:重新提升美國的國際影響力,來修復美國的國際形象,來重新確立(繼續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和領導地位
3、 戰略舉措:由反恐到亞太中心的轉移,
總結:巧實力的形成
美國外交戰略的核心:稱霸全球
奧巴馬的外交戰略——“3D”戰略(共同防御,全球發展戰略,民主的外交和“巧實力”外交。
外交戰略的總目標——修復美國由于“反恐戰爭”、伊拉克戰爭和虐囚丑聞而受損的國際形象與道義地位,改善對外關系,重新樹立美國的領導地位。所謂“巧實力”,意即將美國硬軟實力結合起來,一體化地運用國家的所有資源為美國的戰略目標服務。“3D”是三個英文單詞——diplomacy(外交),development(發展)和defense(國防)的首字母。
巧實力與前任布什的單邊主義和“非友即敵”不同——奧巴馬的外交戰略是盡可能地結合最廣泛的“伙伴關系”,以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克林頓在參議院作證時將美國的“伙伴關系”分成三個層次:一是強化與歐亞傳統盟國的關系,即歐洲與日韓等國;二是深化與有地區性影響的國家的關系,即印度、印尼、巴西和埃及等國;三是與兩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即中國和俄羅斯,結成“坦誠而富有建設性”的關系。此外,還有第四層關系,就是要“有效地利用國際組織”。
外交重點的轉移——由反恐到以亞太為中心。
阿富汗撤兵、伊拉克撤兵、重返亞洲的戰略。
2、美國外交戰略的具體實施
(1)重返亞洲戰略——以反恐為中心轉向以亞太為中心
A、日韓聯盟——方面是加強三國之間的合作,另一方面是有意借朝鮮問題將中國設定為這一聯盟的“假想目標”。形成日韓的聯盟由來,由頭:借助于朝鮮問題,來加強日韓的聯盟。朝鮮問題的實質就是大國的經濟博弈。對于朝鮮問題,我國的主張是朝鮮半島無核化。朝鮮問題的實質是:大國博弈。
B、重返澳大利亞——美國近來一系列的“搭臺布陣”緊鑼密鼓,第一步是在APEC峰會上力推一個新的自由貿易協定——“跨太平洋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第二步是在軍事上,訪問澳大利亞,第三步是奧巴馬訪問印尼——重返澳大利亞完善對中國的島鏈與日韓聯盟。
C、與東南亞緊密聯系——
經濟上拉攏:TPP協定;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PP協定,環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或稱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由新加坡、新西蘭、智利、文萊等4國于2006年發起。因4國經濟總量有限,起初并未引起過多的關注。隨后,澳大利亞、秘魯、越南等國先后表明參加意向。美國也表示要加入。隨即該協定才開始引起世人關注。其中包含兩個方面。
——南海《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東南亞的戰略地位:a、地理位置:扼守了西北太平洋的主要通道
b、能源資源十分豐富
在南海挑起爭端:旨在遏制中國。
中國與東南亞的關系:中國與東南亞已經形成了自由貿易區。人口最多。提升了東南亞、亞洲、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東南亞對中國態度:既懼怕有依賴——大國平衡戰術。
美國宣稱在南海的利益,引起東南亞爭端,維護霸主地位。
我們對南海爭端的主張:
1、主權在我。2、擱置爭端。3、共同開發。
4、要遵守南海各方業已形成的行為準則。
希拉里提出的理由,一是南海爭端阻礙了地區的穩定,解決這一爭端有利于地區的穩定;二是南海爭端已經影響到了這一海域的國際海運;還有就是南海爭端涉及了美國國家的國家利益。
美國重返亞太表明了:美國現在由以反恐為中心,轉向以亞太為中心。
(2)、對“中東”格局的認識——阿拉伯之春
1、 中東問題—“阿以”問題,其中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
2、 中東動蕩原因:
A、外部(國際)原因:大國角力
B、內部(國內)原因:兩極格局瓦解后,民族、宗教、教派、地區間的矛盾凸顯,水資源問題
3、 中東劇變的特點:
起始點(突發點、起點、導火索):從突尼斯開始:“城管”事件——體現哲學必然性和偶然性。(偶發的事件引發了迅猛的革命)
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伊朗
中東劇變的特點:
A、草根性B、革命性
C、內生性D、突發性
E、迅猛性F、傳染性
F、持續性
4、評價一下所謂的“阿拉伯知之春”。
1)原因:
內部:a集權統治,專制腐敗,喪失人心。b經濟危機以來,失業率、物價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尤其對年輕人。因而,在網絡影響下的年輕人成為了這場革命的主要力量。
外部:西方借助于網絡的滲透,扶持反動力量,甚至進行空中打擊。
2)阿拉伯之春說明了什么?
1、中東——從“遏制”發展到“利用一切方式改變政權,實質(目的)是:控制中東石油命脈
2、西方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旗號,輸入民主;實質是:引起動亂,行使霸權。
中東——從“遏制”發展到“利用一切方式改變政權從而控制中東石油命脈”,目的在于控制中東石油命脈。
西方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旗號,輸入民主;實質引起動亂,行駛霸權。
奧巴馬的這些動作,被視為在高調的宣揚重返亞太,亞太地區將是美國今后外交戰略的重心,21世紀將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
希拉里.克林頓在夏威夷的演講中說,在因中東地區而“分心”十年之后,美國政府的“重心”轉向亞洲。奧巴馬在13日峰會說:“美國歡迎中國的崛起,中國的成功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多少是希望遏制中國利益的,非常清晰地體現在中國缺席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所謂的“中國威脅”,在一些美國政客眼里,從來不曾消失過。
目的:遏制中國,維護他在亞洲的霸權地位
3)、俄羅斯—借助于北約和歐洲反導系統來遏制俄羅斯來縮小俄羅斯的國際空間。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