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意識的本質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但意識本身不是物質,意識的本質是人腦的機能,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意識的能動性是意識能動地反映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識能動性的特征是:意識形式的主觀性;對同一對象的意識存在個體的差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事物反映的近似性、虛幻性和創造性。但是,意識的內容和造成意識主觀性的原因卻是客觀的。意識的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三思而行;工程師設計圖紙) 二 意識活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胸有成竹) 三 意識通過實踐對客觀世界具有改造作用。四 意識對生理功能的調節和調控。 五 意識活動具有自身發展的前進性。
意識的能動作用畢竟是第二位的,要使意識的能動性變成顯示必須有一定的途徑和條件:(1)實現意識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是實踐。(2)意識能動作用的實現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3)實現意識能動作用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情況明、決心大、方法對)意識的能動作用具有兩種不同的性質;其一,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使人們的實踐活動獲得成功;其二,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使人們的實踐活動遭到失敗,意識的這一作用是意識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分析題)
物質決定意識,這是意識問題上的唯物論。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這就是意識問題上的辯證法。(現實工作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為)在意識的能動性問題上,要反對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錯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否認了意識的能動性,認為意識是大腦的分泌物,把意識等同于物質(無所作為)。唯心主義則夸大了意識的能動性。否認物質的決定性,主張意識是人腦主觀自生的(為所欲為)。
6.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辯證統一的原理
工作中,要把工作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既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揚大膽創新精神,保持旺盛的工作干勁,高度的工作熱情和工作責任感,又要有嚴肅的科學態度,嚴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相信個依靠科學,只有這樣,我們的各項工作才能取得勝利。
反對兩中片面性,一種是宿命論。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借口,否認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在實際工作中表現為“等”、“靠”、“要”,不去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種是唯意志論。片面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置客觀規律于不顧,單憑個人熱情和勇氣盲目蠻干,這是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
7.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區別
1 | 2 | 3 | 4 | |
唯物辯證法 | 聯系 | 全面 | 發展 |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
形而上學 | 孤立 | 片面 | 靜止 | 否認矛盾,確信外力推動 |
8.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
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過程是主體通過工具、手段作用于客體,實現主體目的的過程,概括來說,是目的――手段――結果的過程。實踐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實踐是主體與客添相互作用的基礎和中介,實現著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體現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的改變的一致性。其主要環節是:
(1) 實踐決策。正確的決策是“合目的”和“合規律”的統一。(2)實踐目標的制定。實踐目標是實踐目的的體現。目的是實踐結果預想和超前反映 (3)實踐的組織和管理。(4)實踐結果極其檢驗。實施過程在客體身上實現了對象化,就產生實踐的結果,要對實踐結果作出評價和檢驗。
9.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唯理論只承認理性認識可靠,否認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表現為教條主義。經驗論只承認感性認識可靠,否認感性認識有待于升華成理性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表現為經驗主義,唯理論和經驗論全部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他們各持一個片面,在思維方法上屬于形而上學。唯理論有唯物主義唯理論和唯心主義唯理論之分;經驗主義也有唯物主義經驗論和唯心主義經驗論之分。
感性認識(低級階段) | 理性認識(高級階段) | |
1.認識的形式 | 感覺-直覺-表象 | 概念-判斷-推理 |
2.認識的內容 | 對事物現象、片面、外部聯系的反映 | 對事物本質、全體、內部聯系的反映 |
3.認識的特點 | 形象性、直接性 | 抽象性、間接性 |
10.聯系與系統
聯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統的形態存在著。系統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穩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相對穩定的有機整體。即“有組織的和被組織化的全體”。系統是普遍存在的,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統的本質特征是整體性、動態有序性、最優性。其中整體性是系統的最根本特征。
整體性原則,即系統的有機整體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機械之和。
動態的有序性原則。系統的聯系是有序的,這種聯系存在于發展變化之中。
最優性原則。即系統在一定條件下大道總體目標實現的最佳狀態。 系統由要素構成,系統和要素的關系,是整體(全局)與部分(局部)的關系,同樣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對立表現為整體是整個事物及事物發展的全過程,而部分是構成整體的各個組成要素和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它們的聯系表現為:
整體與部分相互依賴。沒有部分,不會有整體;沒有整體,也無所謂部分。但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
整體對部分起支配、統帥、決定的作用,而部分處于被支配、被決定的地位。
整體是各個部分有機的結合,整體不等于部分的總和,其功能大于各個部分機械相加之和,整體具有部分所沒有的新功能。
部分影響整體,對整體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況下,當某一部分成為整體的主要環節時,對整體起決定作用。
整體和部分相互轉化,整體和部分是相對否認。高一層次系統的部分,可以是低一層次系統的整體。則成為高層次系統的部分。正確處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必須在分析問題時要著眼于整體,要求局部服從整體,反對片面強調局部,以局部利益損害整體利益的分散主義和個人主義。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