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認識論的不同主張
辯證唯物主義 | 舊唯物主義 | 唯心主義 | |
主體 | 人(實踐的、社會的) | 生物學意義上的抽象的人 | 精神 |
客體 | 主體認識的對象 | 整個自然界 | 精神的外化 |
12.科技發展與“全球問題”
科學技術的本質特征是,始終以客觀事實和規律為依據,以實踐為準繩,始終以繼承為基礎,以創新為靈魂,它是一項特殊的社會事業,具有特有的社會建制。
“全球問題”的出現,是科學技術廣泛運用而失去控制造成的。因此,讓科學技術為人類造福而不是造禍。取決于科學技術的合理使用,取決于人類在追求利益的時候,要尊重自然規律,要把人的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
物質文明的建設解決不了社會領域內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自然科學本身并不對使用它的成果的人的智慧和能力負責,它的發展及對社會的作用并不預先考慮社會后果。在人類還沒有學會控制自己之前卻已經掌握了對自然的控制權,這使得人類面臨空前的兇險。人類的大敵不是術而是非理性,不是科學而是戰爭,不是資源稀缺,是貪得無厭。
13.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
1.對立:(概念不同)
A.相對真理之中有絕對真理的顆粒
2.聯系: 滲透
B.無數相對真理總和構成為絕對真理
3.轉化: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的一個環節
4.絕對性和相對性是由思維能力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決定的
5.方法論:反對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14.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區別
決定力量 | 歷史發展動力 | 有無規律 | 歷史的創造者 | |
唯物史觀 | 社會存在 | 社會基本矛盾 | 有 | 人民群眾 |
唯心史觀 | 社會意識 | 主客觀精神 | 無 | 少數英豪 |
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1)宿命論主張歷史發展由某種神秘的精神力量決定,而少數英雄人物則是這種精神力量的體現者、(2)唯意志論主張人的主觀意志特別是英雄人物的主觀意志決定歷史發展的進程。
15.短缺與過剩的辯證法(分析題)
前些年,我國電力一度出現過短暫過剩,一些地方為了賣電做起了廣告,號召市民多用電,甚至鼓勵上馬高耗能產業。和西方核電不同,我國電力作為最重要的二次能源,80%多是人多,人均資源相對匱乏,而能源更是緊張,為了賣電,怎么能號召甚至鼓勵大家多用電呢?
果不其然,沒幾年光景,新的情況出現了,各地先后由賣電難到電力供應緊張再到出現電荒。當然,并不是說今天的電荒完全禍起于當初的鼓勵多用電政策。之所以重提舊事,就是希望通過此事引起有關方面忠實一個問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特別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決策更要有長遠眼光。比如目前,由于電力緊張,各地又掀起建設電站新高潮,上千億金往電站上投。如果我們總是這樣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過不了幾年,恐怕又會回吆喝著買電的局面。此種發展思路不改,不僅擺脫不了惡性循環的怪圈,而且會把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資源糟蹋。
對于企業,降低消耗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對于個人,節水節電體現著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對于社會,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才一個健康的社會。因此,對于一時的能源過剩或緊張,即使調整也應該認真分析原因,在供需兩個方面來調整,而絕對不應該知識簡單地多了就讓大家多用,少了就多建。
16.為什么說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發展“趨同論”是錯誤的理論
“趨同論”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社會是工業社會的兩種形式,兩者將遵循“趨同”的道路,共同進入“后工業社會”時代(信息社會)。“趨同論”的錯誤之處在于片面夸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聯系,實質上是只承認兩者的統一,否認了兩者的區別(對立),是形而上學的片面性。抹殺了兩種不同制度之間的本質區別。“趨同論”混淆了社會技術形態理論和社會經濟形態理論的區別。
社會技術形態屬于社會生產力發展范疇,而生產力只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區分社會形態的質的標準。社會形態是以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不同而區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而資本主義社會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法律及意識形態,而資本主義社會是少數人對多數人進行統治的所謂“民主”。按照社會運動規律,社會主義社會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社會,而決不可能是兩者最后“趨同”。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