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在线观看视频-黄色在线免费看-黄色在线视频免费-黄色在线视频免费看-免费啪啪网-免费啪啪网站

首頁 - 網校 - 萬題庫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導航
熱點搜索
學員登錄 | 用戶名
密碼
新學員
老學員
您現在的位置: 考試吧 > 考研 > 考研復習指導 > 考研專業課復習指導 > 考研專業課 > 正文

2015考研:現當代文學各題型復習方法

來源:考試吧 2014-7-14 16:53:33 要考試,上考試吧! 考研萬題庫
2015考研:現當代文學各題型復習方法,更多2015考研資訊、考研資料等信息,請關注考試吧考研網或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考研”。

  在具體談現當代文學的復習經驗前,先就幾個問題簡單發表一下看法。首先是學校的選擇問題,定學校的客觀標準無外乎兩條,其一,學校的綜合實力;其二,學校的專業實力。在此基礎上,結合個人的自身情況再做出抉擇。現當代文學專業實力強的有好幾所“師范”院校都值得一試,如果對“師范”類院校不感冒的話,綜合實力強的院校也有很多。兩點兼備,像北師大這類名校,如覺得自己實力可以,未嘗不可一戰!總的來說,好的學校相對而言更具有讀研的價值。

  談到這里就又涉及到一個名校競爭大不大,是否難考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確實不好下結論,因為每個人水平各異,一年復習后的進展空間也各有不同。但是還是要本著客觀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競爭哪里都有,招生人數的多少,報錄比的高低并不能說明全部的問題。

  大家可以找一些學校的報錄比數據來了解一下,剔除一波醬油選手,再根據自己的能力和一年后的預期給自己定一個最低分數線,剩下的那批人才是你的競爭對手。所以說不要被那些低至十分之一的報錄比嚇倒,真正的競爭就只是存在于那部分沒有被嚇到,堅持到底的人之中。考研大軍中,二本學校的學生是主力軍所在,最終笑到最后的出身二本的同學也居多數。大家的初始水平其實差不多,你有什么理由覺得自己比別人差。在考研這種基本靠自主學習的情況下,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其實是很小的。最大的差距不過就是情商的差距,所謂“情商的差距”又莫過于“堅持”二字。所以說,堅持下來,你真的就已經擊敗很多人了。

  考研過程枯燥而漫長,這期間要抵抗的誘惑和承受的煩惱很多:同學找到工作;英語閱讀理解一團漿糊;你在學習,別人在快樂地玩耍……總之一路走下來,勿忘初心,謹記你為何考研,迷茫了,想想它,前方會有光!

  一、專業課

  復習的時候還是應該確定一個大致的時間表。以2015年考為例(倒推來看),基本上進入2015年的1月,一星期之后就是考試時間,這個星期可以用做查缺補漏、放松身心的安排。從9月至12月可以用作專業課的第二輪復習,這之前的時間作為第一輪復習時間。當然這個時間表只是一般性而言,各人情況有異,復習節奏不一樣,具體操作起來肯定不一樣。但是第一輪復習的后期和整個第二輪復習期間肯定是專業課的質變階段。

  不管是文學本專業還是跨專業考現當代,一年的復習時間是足夠讓你通過專業課考試的。所以,哪怕是小白,都要有信心。第一輪的復習是漫長的,如果學校提供的參考書多,難免給人心生畏懼且時間不夠用之感。這個時候就需要自己好好把握復習節奏,趁英語還在打基礎,政治還不用復習的時候,多挪出一點時間給專業課。同時還得提高看書的效率,保質保量。

  專業課的復習應該怎么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絕對不能無視真題,真題是風向標,通過研究真題,才能更好地把握復習的大方向。就一般情況而言,現當代文學的真題基本包括填空題、名詞解釋和大題(簡答題和論述題)這三類題型。

  (一)填空題

  各個學校填空題的側重點不同,只需找到近5—10年的真題,大致地看一遍,基本上就心里有數了。是側重于主要作家、主要作品的小知識點的考查,還是一些較偏的知識點,理清之后,平時的復習中注意識記就是了,填空題一般都不是大的問題,就不贅述。

  (二)名詞解釋

  關于這道題,真不像部分同學所想的那樣——需要寫很多,考試的時候只需簡單、概括性敘述,答到要點即可。2014年南師大現當代方向改革了,只考現當代的內容,出了9道大題,如果這時候還花大力氣去答名詞解釋,實在得不償失。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每復習完一個文學史章節,首先總結出該章節涉及到的重要的名詞解釋(肯定是要包括真題中出現的),然后在網上或者其他途徑找些名詞解釋的資料(主要是為了節約時間),在這份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修正錯誤、查缺補漏等等。很多名詞解釋是有規律的,比如社團類(文學研究會),整個內容只需囊括時間、地點、主要人物、主要刊物、主張、簡要概括貢獻,這樣就可以了。

  2.當第一輪復習完,所有章節的名詞解釋也都羅列完了。等到考試前的兩個月才開始背,這樣復習量就減輕了,分散記憶、個個擊破。這樣分配下來每天也就5—8個名詞解釋的任務。而且沒必要特意地花時間去記,分成小紙片,每天去圖書館,晚上回寢室,晚飯后散步,睡覺前等等零碎時間拿來反復記憶,效果特別好——你看到我在走路,其實我在記名詞解釋。

  (三)大題(簡答題和論述題)

  專業課分數的高低直接取決于大題。或者說,辛辛苦苦看那么多專業課的參考書和資料就是為了對付它。現在考研的題目越出越活,許多同學在初期甚至會產生“拿著參考書都找不到答案”憂慮之感。這其中的原因,題目較活是一方面,初期自身修煉不足也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就是“參考書所給的”和“考試所需要的”這兩者之間有矛盾。

  摘抄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前言中的部分文字,如下:

  對于具體的文學現象的選擇與處理,表現了編寫者的文學史觀和無法回避的價值評析尺度。但在對這些文學現象,包括作家作品、文學運動、理論批評等進行評述時,本書的著重點不是對這些現象的評判,即不是將創作和文學問題從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抽取出來,按照編寫者所信奉的價值尺度(政治的、倫理的、審美的)做出臧否,而是努力將問題“放回”到“歷史情境”中去審察。也就是說,一方面,會更注意某一作品、某一體裁、樣式、某一概念的形態特征的描述,包括這些特征的演化的情境和條件;另一方面,則會關注這些類型的文學形態產生、演化的情境和條件,并提供顯現這些情境和條件的材料,以增加我們“靠近”“歷史”的可能性。

  其實洪子誠老師在這段文字中所傳達的態度代表了國內大部分編者在編寫文學史時的態度——重描述,而輕判斷。習慣于給讀者描述文學史場景、演化過程、條件等等,卻很少直接的給出判斷。而就考試的實際情況而言,不管是初試還是復試,“結合材料∕作品…,談談你對…的看法”,這類問題大行其道。也即是摘錄材料中所謂的以你“所信奉的價值尺度”對問題“做出臧否”,這就是前面所說的矛盾。

  之所以花這么多篇幅來闡述這個問題,就是想大家認識到,參考書所給的大多數時候只是一個引子、線頭,要想取得專業課上最終的勝利(直至復試),就必須去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在復習中最好不要只盯著學校所要求的參考書看,要拓開自己的視野,找找其他參考書,資料、筆記等等來看,不同資料上的知識點之間進行類比,等等。總的來說,解決的方法就是多看、多借鑒、多分析總結、多思考,直到自己也能對一些問題“做出臧否”,也能提出些看法。這個目標,難不難?說難也不難,畢竟這只是研究生的入門考試,要求并不會那么高。

  回到具體的復習操作上來談——對于很多基礎不好或者是無基礎的同學而言,第一輪復習就是一個不斷地接受新知識的過程。此時,切記要做筆記(勾勒出簡單的框架,不必面面俱到,扣扣七三九八零六二六四),不要只簡單的在書上勾勾畫畫。這個階段的筆記主要是為了理清“文學史講了些什么”,通過筆記對知識框架進行梳理,可以很清晰地把握到參考書講了些什么,也有利于在平時鞏固復習前一天的內容時,更加高效。

  現代文學史的復習,強烈推薦《中國現代文學史三十年》這本書,相信基本上也沒有哪個學校能繞過這本書。《三十年》體例清晰,觀點新穎(其中很多地方借鑒了夏志清的觀點,頗具啟發性),每十年按照思潮、小說(主要作家)、詩歌、散文、戲劇幾大板塊編寫,方便進行橫縱比較。但落到各個章節內部而言,又多少有點顯得“太過板塊化”了,很多知識點揉到一起寫,細分得不是很清楚。這個時候就要用到另外一本書——《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學習指導,這本書也是其編者專門為《三十年》而編寫的。

  舉例闡述,如下:

  在《三十年》中,談到“京派小說”時,對“京派小說”的特點,書中沒有進行具體的細分闡述,而是直接寫在一塊。而《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學習指導這本書就給出了如下精確的概括:

  這一派的特點可概括為文化保守主義的立場,遠離政治斗爭和商業勢力的態度,鄉村中國和平民現實的題材,從容節制的古典式審美趨向,和比較成熟的抒情體諷刺體小說樣式。

  以上就是關于“京派小說”特點的概述。通過配合這本書進行復習,在總結筆記時可以節約很多時間,也可以很清晰地把握到《三十年》這本書的脈絡、重難點。另外書中的思考題、知識點、評論節選等方面的內容對于復習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當代文學史的復習,洪子誠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一定要看一看。提到這本書,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艱澀難懂,而情愿把它束之高閣。這也不奇怪。洪老這本書脫胎于他上課的講稿,作為老一輩的泰斗級人物,授課方式嚴謹有余而稍欠生動,我們不必苛求太多。但是,我一直認為,正因為洪老的這本書,才使得其他當代文學史相關參考書有了一個進一步闡述的基礎。

  既然是“文學史”,這就使得這個科目多少帶點歷史學科的特點。現代文學擱下不表,當代文學要是脫離歷史來看,估計大家都得“呵呵”了。當代文學因此特殊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受到過多政治話語的干涉。要想全面地讀懂當代文學,就必須了解很多文學之外的知識,尤其是歷史知識。洪老的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做得就是這樣一件事情。初看這本書,有一種看歷史書的即視感。除此之外,書中還對當代文學中的生產機制、出版機制、作家身份的更迭等等方面做了補充闡述(很多當代文學史的參考書都較少這方面的介紹)。所以說,這本書值得一看,在此基礎上再看其他書,會更容易理解。與《中國當代文學史》相關另外一本洪老的書——《問題與方法》,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借來看看。某一年浙大的復試中,有一道關于“文學生產與出版體制”的問題,在這本書中就有較詳盡的闡述。

  第一輪復習是一個“被動吸收”的階段,此時的你就是不停的看參考書,吸收每一個新知識點;第二輪復習時一個“主動思考”的階段,在占有一大堆感性材料之后,進行理性分析,主動思考,打通關節,這樣才足以應對大題。這兩個階段之間的轉換是沒有太明確的界限的,覺得知識儲備夠了,就可以試著開始。在復習中,一開始要強迫自己去發現,去思考,去探究,慢慢地就會融會貫通。總之,學會思考很重要。舉些例子來談,如下:

  1、學會從原點來思考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關于魯迅的章節有這樣一段:

  這里表現的是一種更深沉的無家可歸的懸浮感,無可附著的漂泊感。它既表明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與“鄉土中國”“在”而“不屬于”的關系,更揭示了……,兩極間搖擺的生存困境。

  什么是“在”而“不屬于”,為什么知識分子(魯迅)會覺得“在”而“不屬于”,為什么又會產生“兩極間搖擺的生存困境”?

  有了疑問之后,學會嘗試著去解決。根據本人學習中的經驗,一個問題想不通,就試著找到其原點,從原點倒回來看。聯系這個問題來看,說的更俗點,就是從作家的思想入手。如胡適信奉“實用主義”,所以他做學問的方法,抑或如新文學運動后期“唱反調”的“整理國故”的行為都可以從其思想中找到根源。回到魯迅來看,通過查閱一些資料,魯迅的思想從他留學日本期間開始形成,慢慢走向成熟。后期,他曾提出過“中間物”的概念。

  魯迅曾說過自己只是歷史“進化”鏈子上的中間物:“一切事物,在轉變中總有多少中間物……在進化的鏈子上,都是中間物。”“中間物”概念是魯迅在感覺到歷史和社會的變化時精神上的分裂感、邊緣感,感覺到歷史和社會的夾縫之后提出的。對他而言,“中間物”是他對處于社會大轉型時期的歷史個體“在”而“不屬于”兩個社會的歷史地位的一種確認。

  換個直白一點的說法:作為留過洋,接受過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是“新”的。當他們回國后,這個國家是“舊”的,他們試圖改變著什么,而這個國家卻因為舊的慣性抵制著,甚至試圖同化腐蝕他們。所以說,知識分子在這種情況下,不免會產生“在”而“不屬于”,“兩極間搖擺的生存困境”之感。

  再往前延伸一點來看,既然魯迅認為自己是“中間物”,人的存在不是以發展成為一個完美的范本為目的,那自然很好理解魯迅“甘為孺子牛”的奉獻心態,在認識到“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的情況下仍然不斷堅持以及魯迅一生的“吶喊”與“彷徨”。

  一個問題牽扯出的知識點,最終達到了理解一系列問題的目的。養成這樣一種思考與探索的習慣,自然能慢慢達到融會貫通的階段。

  2、學會橫縱向思考

  這是一種在考研中很常見的復習方法。簡單講一,在談到茅盾的小說時,《三十年》中用了“開創新的文學范式”的字眼。何為“新的文學范式”,具體而言就是指書上所提到的歷史性的內容、宏偉的結構、時代典型形象的創造等等方面。往前聯想,有“新”就有“舊”,“新”總是相對于“舊”而言的,“舊”的小說形式是怎樣的(即第一個十年),因為哪些缺陷才使其不能成為“范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缺陷……這樣就自然聯想到了第一個十年中小說的知識點。往后聯想,所謂“范式”必然會有追隨者,不然不足以稱之為“范式”。這就自然串聯起葉紫、吳組緗等人,可以把他們同茅盾進行比較。

  以上描述的只是一個大概,還可以向更深、更廣的層面進行延伸思考。但是切忌流于表面,應將延伸到的每一個知識點了解清楚,這樣才會有效果。

  3、遷移與類比

  前面談到了考試中更需要的是判斷性的觀點,想要得高分,觀點更要出彩。而對一個普通的本科生而言,一年的復習時間和知識儲備顯然是比較難達到這個水平的。所以要學會借鑒,當看到一個視角很獨特的觀點時,試著想想是否可以遷移引申到其他文學史現象上去,或者從中得到啟發,學會分析類似的問題。同時,對同一個現象(或作家作品)在不同參考書中的評價進行類比,從中學會看問題的多元化角度。舉例如下:

  【類比】

  朱棟霖《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

  楊朔散文是瑕瑜互見的。其思想內容不可避免地為時代所局限……因刻意求“詩”,慣用比興和卒章顯志的手法,在藝術表現上則留有雷同化的傾向和求工的斧跡……總之,這些藝術上的缺陷均來源于作家思想觀念的偏頗,其根源還是缺乏對現實生活的真誠感受。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

  楊朔的散文在實施這種從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政治性主題的“詩意”模式時,靠某種帶有“個人性”特征的取材,也靠與古典散文建立的聯系,增加一些“彈性”,使觀念的表達不致那么直接、簡單。這種“彈性”,在當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因此受到廣泛的贊揚。但在寫作的個人想象空間有了更大拓展的80年代中期以后,楊朔散文的“生硬”在閱讀中便急速凸顯……轉而為人們所詬病。

  吳秀明《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

  在楊朔寫作的年代,日常生活只有與宏大的意義聯系在一起才具有抒寫的價值。楊朔的散文既認同這種寫作模式,同時又能獨創性地借鑒和融會古典詩文的藝術表現手法,從而使抒情散文這種文體不至于過于乏味,也是難能可貴。

  三段關于楊朔散文的敘述,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三段和第二段觀點其實是一樣的,因為洪老說的太繞了,故摘錄第三段下來以作解釋)。第一段的觀點稍顯“一棍子打死”,而洪子誠的觀點就更讓人覺得全面些——在承認楊朔散文有不足的情況下,肯定了楊朔在那個時代的文學體制下所作出的個人努力。同時和文學史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凸顯出一種發展而全面的眼光。在當代文學中,尤其是十七年文學,洪的這種看問題的角度可以延伸運用到很多地方去。也有部分編者的觀點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中的“民間隱形結構”等等,在此就不贅述了。

  所以說在復習中,要多多涉獵規定的參考書之外的書籍、資料等等。在比較中,學會看問題的角度。多思考,多總結,慢慢為自己所用。

  【遷移】

  “精神勝利法”折射出阿Q在一個文化斷裂時期進退無據的悲劇處境。阿Q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構型頹塌而新的文化構型又未建立的亂世。其悲劇在于,首先,他承襲了舊文化構想體系而形成的“自我”構想體系與社會嬗變格局相抵牾,這使他在不自覺中成了一個替舊文化構型衰靡而不平不滿,義憤填膺的角色。其次,阿Q時代原有的社會文化構型的約束力已大為削弱,阿Q的“自我”開始萌醒,這種更貼近于真實的自我構想與現實也是矛盾的。阿Q因為犯禁(向關媽求愛,自稱姓趙等)受到主體文化的放逐,又沒有找到可以安身立命得反文化構型,因此,他就必然成為流離失所的文化斷帶上的游魂。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路遙說過,他始終關注的焦點是“城鄉交叉地帶”。其實,他所說的“鄉”固然是名副其實,“城”卻并非“城市”而只是“城鎮”,但與鄉村相比,兩者的文化落差還是十分明顯的。

  高加林與傳統道德觀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在變動的現實中……,他被實現個人愿望的可能而引起的騷動所折磨:一方面他留戀鄉村的淳樸,更留戀與巧珍的感情,另一方面又厭倦農村傳統落后的生活方式,向往城市文明……,他與劉巧珍的分手標志著與土地和它象征著的傳統鄉村生活的決裂。

  但作者并沒有回避高加林選擇的合理因素,高加林的悲劇同樣給讀者這樣的氣勢:倘若古老的而淳樸的鄉村文化不能產生更高的物質和精神的要求……,那么傳統的生活哲學如何說服他、束縛他?……從一個年輕人的視角切入社會……,又把社會變遷的觀察融入個人人生選擇中的矛盾和思考當中。

  以上的摘錄,一部分關于阿Q,另一部分關于《人生》中的高加林。兩個主人公都可以說是處在一個文化轉換時期。阿Q在“中國傳統文化構型頹塌而新的文化構型又未建立的亂世”,最終成為一個進退無據的悲劇。回到高加林來看,其人生路由鄉到城,這個過程其實可以視作兩種文明在他身上的轉換過程。然而農村代表的“傳統文明”和城鎮代表的“現代文明”,這兩者之間的轉換是不可能一刀切的。如編者陳思和所說:城鎮代表的“現代文明”是有其“合理成分”的,農村代表的“傳統文明”也有不能滿足高加林“要求”的地方。

  高加林選擇了一刀切(與劉巧珍的分手標志著與土地和它象征著的傳統鄉村生活的決裂),最終成為一個悲劇角色。所以說,通過前面那段關于阿Q形象的論述帶來的啟發,我們可以遷移引申到處于類似情況下的高加林身上。在分析高加林形象時,我們可以認為他是一個進退失據的悲劇(扣扣七三九八零六二六四,阿Q完全沒有清醒的自我意識,所以說是“進退無據”,高加林對此還是有一定的認知,只是未處置得當,所以說是“進退失據”)。這就是在復習中的一種遷移引申的思考方法。以上所講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同一個重要的前提下——學會思考。

  至此前面所講的都是關于怎么復習的問題,也就是關于怎么“進”的問題。然而肚子里有貨還要學會倒出來,要解決“出”的這個問題還要訴諸于研究真題。當然,真正的學到知識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研究真題只是起個“錦上添花”的作用,切忌舍本逐末。

  在研究真題這個問題上,首先可以對真題進行一個定量的分析——哪些作家常考,哪些不常考;哪種類型的問題常考,哪種類型不常考……具體操作時,落實到每個章節,把真題一一分類就是。比如魯迅很重要吧,但是從浙大近幾年的題目來看,卻基本沒考過(這樣說絕不是暗示考浙大的同學魯迅不需要看,只是為了舉例說明,畢竟還有復試,保不準明年就考了)。還有如浙大關于文學與影視的知識的考查,在2014年前,浙大曾出現過“文學與影視的關系”,“戲說”現象這樣的題目,恰巧在浙大提供的參考書中,關于這部分的知識是空白的,這種情況下,是很有必要去看看相關的書籍的。果然,在2014年的真題中,華麗麗的出現了一道——新感覺派的電影特征表現在哪里。

  再看近幾年南師大的部分真題:

  1.分別以《傷逝》、《家》、《青春之歌》、《綠化樹》、《廢都》為例,分析現當代文學史中知識分子題材小說(圍繞一問題深入)。

  2.請就不同時期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論述中國現當代小說對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

  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農民題材的小說對國民性的批判及這類作品的特點。

  通過上面的幾道題,我們可以發現,類似于“知識分子題材”、“農民題材”這類可以歸為一個群體概念的題目,南師大很喜歡考。類似的題目還有很多,在此不再贅述。

  一般來說,各個學校還是有“出題風格”這一說(當然,這個問題上不要盲目堅信,畢竟這是一個比較玄的事情),同樣舉例說明,如下:

  浙大

  1.怎么理解張愛玲的反傳奇的傳奇。

  2.新感覺派的電影特征表現在哪里?

  3.評析莫言的苦難敘事(或暴力敘事),結合文學史評價。

  4.如何看待艾青對“散文美”的提倡。

  南師大

  1.比較論述《紅旗譜》與《紅高粱》的歷史書寫。

  2.分別以不同時期有關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為例,論述中國現當代抒情小說的藝術發展。

  3.比較論述冰心、丁玲、蕭紅、張愛玲和王安憶幾位女性作家的異同。

  4.從對地域文化表現的角度,分析比較中國現當代文學各個時期的小說創作。

  通過兩者的比較可以看點所謂的“出題風格”。浙大側重“縱向”考查——考得深。張愛玲作品的藝術特征參考書上有所提及,但也是點到即止,所謂“反傳奇的傳奇”必然和張愛玲“新”與“舊”交織的藝術風格有所關聯;艾青的“散文美”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上是有那么一小段的敘述,但想要答好這道題,“那一小段”中包含的內容肯定是不足以闡述清楚的。探究南師大的出題風格,之前提的那幾道題目可以放到一起來看,結論就是“橫向”考查——考得廣。很多題目涉及的內容都特別多,一道“論述中國現當代抒情小說的藝術發展”的題目將現當代文學史各個時期都牽涉到了。

  對學校出題風格有大致的了解,對復習中肯定是有一定的幫助的。像南師大這種橫向考查型,復習中就要注重把同一個知識點在各個時期所涉及的內容串聯起來思考,答題時做到全面,不疏漏。

  再談具體答題方面的問題,真題中有些題目問法直接干脆,有些題目問得文縐縐的,要想答好這類題目首先就得學會審題,你得知道題目到底問得是什么,考得是哪方面的知識。舉例如下:

  1.從《邊城》看沈從文獨特的愛情悲劇觀。

  這道題應該算是浙大2013年的真題中最難的一道題目。咋一看,整個人都是懵的,這題目到底在問個“啥”啊!給的參考書里面壓根就沒提過沈從文的“愛情悲劇觀”,而且還是“獨特”的。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回想到上文學史課的時候,老師肯定都應該講過《邊城》是個悲劇。可在你課前預習的時候,除了最后“翠翠”那“無望的等待”給了你一點淡淡的憂傷之外,整部作品看下來感覺多唯美小清新的,硬是要和“悲劇”這么慘痛的詞匯聯系起來真點牽強(至少大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是這樣認為的)。這就是問題所在了——為什么老師們覺得是個悲劇,自己讀下來卻覺得略顯夸大其詞了,難道是因為自己太學渣?

  還是那句話——想不通的時候就試著回到原點去思考。沈從文窮其一生都在追尋和謳歌他心目中那理想的人性。對鄉村和抹布階級的描寫是為了直接傳達未被現代文明浸潤扭曲的人生形式;然而在此之外,他還對都市文明的病態景觀進行了諷刺。為什么一個一直以“鄉下人”為角色認知的人要諷刺“都市文明”呢?其實這兩者本身就是合二為一的,后者只是作為前者的陪襯,以便更加凸顯前者而已。那么把一個“悲劇”寫得讓人讀起來“不覺得那么悲”的原因是不是出于類似的目的呢?

  其實是的,張愛玲的“悲壯是一種完成,而悲涼是一種啟示”可能有人沒聽過,但魯迅那句“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肯定聽過吧。為什么要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因為要給人“啟示”。沈從文要給讀者的“啟示”也就是他一直都在追尋和謳歌的理想人性、人生形式。也就是說其意不在于展露悲劇,讓讀者沉溺于悲劇之中,而是希望讀者看到這背后的東西。沈從文說過這樣一些話:“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神圣偉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灘血、一把淚,一個聰明的作家寫人類痛苦或許是用微笑來表現”。至此,應該能理解何為沈從文《邊城》中“獨特的愛情悲劇觀”。

  前面談到了怎樣審題,怎樣揭開題目的面紗從而導向書本知識進行解答的問題。但是在考試中還有另外一類問題容易困擾大家:題目是千變萬化的,關于同一個作家都可以衍生出許多問題(如下面的例子),而書本上給的知識點只有那么多,怎樣以不變應萬變呢?其實參考書中的知識就好比水,要學會運用,給水一個杯子,水就能變成杯子的形狀;給水一個碗,水就能變成碗的形狀。也就是說,同樣的知識點,在論述時側重點不同,方式不同,自然就能變成不同的題目的答案。

  1.怎么理解張愛玲的反傳奇的傳奇?

  2.張愛玲對人性的逼視。

  3.張愛玲的小說為什么能雅俗共賞?

  三道不同的關于張愛玲的題目,其實是有相交性的。題三談到“雅俗共賞”必然和藝術手法的知識有關。張愛玲的小說在藝術上是中國傳統小說與西方現代手法之間的巧妙融合。在結構上,既有傳統小說的縱式結構,也有截取生活橫斷面的西方小說結構形式,如《傾城之戀》、《金鎖記》等雖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情節,但并不同于中國傳統的情節小說,因為作者在情節安排、人物設置、場景描繪、細節處理上又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心理刻畫等等。所以說能“雅俗共賞”。試著轉換思維一想,這一點用來回答題一也是合適的。傳統的“傳奇”的寫作手法也就是指前面所說的中國傳統小說的縱式結構,但在此之外,張愛玲又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心理刻畫,所以說是“反傳奇的傳奇”。再接著看題一,傳統的“傳奇”故事其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是真愛,然在徒有“傳奇”之名的《傾城之戀》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卻不是因愛情而結合,是因為生活的交易走到了一起。此類“無愛的婚姻”在張愛玲的作品中還有很多。這也是“反傳奇的傳奇”其內容的一方面。接著看題二,眾所周知,張愛玲描寫“人性”是很深刻的。所謂“對人性的逼視”無非就是指張愛玲是通過哪些方法來深刻地透視人性的。說到這里,寫“無愛的婚姻”絕對算是“對人性的逼視”的方法之一吧。婚姻中沒有“愛”,只剩下“飲食”兩項,直指人性至深至痛之處。

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考研"

  相關推薦:

  2015考研:熱門專業備考常見問題答疑

  2015年考研金融學暑期復習:保持專業熱情度

  2015考研名師暑期保錄班:暑期集訓 全精英課程最新文章熱點文章

  2015考研:詳細解析應用心理學考研學校排名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
文章搜索
萬題庫小程序
萬題庫小程序
·章節視頻 ·章節練習
·免費真題 ·模考試題
微信掃碼,立即獲取!
掃碼免費使用
考研英語一
共計364課時
講義已上傳
53214人在學
考研英語二
共計30課時
講義已上傳
5495人在學
考研數學一
共計71課時
講義已上傳
5100人在學
考研數學二
共計46課時
講義已上傳
3684人在學
考研數學三
共計41課時
講義已上傳
4483人在學
推薦使用萬題庫APP學習
掃一掃,下載萬題庫
手機學習,復習效率提升50%!
版權聲明:如果考研網所轉載內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800@exam8.com,我們將會及時處理。如轉載本考研網內容,請注明出處。
官方
微信
掃描關注考研微信
領《大數據寶典》
下載
APP
下載萬題庫
領精選6套卷
萬題庫
微信小程序
幫助
中心
文章責編:zhouxin187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好黄好猛好爽好痛的视频 | 国产凹凸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视频在线a| 婷婷伊人久久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 | 天天射寡妇射 | 中国女人三级在线播放 | 欧美亚洲一级片 | 涩涩免费网站 | 亚洲激情小视频 | 放荡的美妇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 成人 在线播放 | 欧美大交乱xxxx | 亚洲一区 在线播放 | 精品中文字幕制服中文 | 免费黄色在线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 | 丰满老妇猛交视频 | 精品卡1卡2卡三卡免费网站 | 午夜剧场免费看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 亚洲手机看片 | 黄色一级视频片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本 | 日韩高清的天堂在线观看免费 | 一本大道道香蕉免费 |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 成人动漫视频观看免费 | 日韩一区二区不卡中文字幕 | 波多野一区 |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 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 美女私密福利第一导航 | 特黄特黄aaaa级毛片免费看 |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 色淫影视|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视频精品 | 大陆黄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