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述題
1、試論建設班集體的關鍵問題。(P301)
每一位班主任都期望把自己的班級建設成班集體,這就應當從以下幾個關鍵問題上著手:
(1)集體目標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它制約著群體的心理,確立正確的集體目標對于個體的形成和鞏固有關鍵作用。班主任應在深刻理解教育方針的基礎上,把它的精神實質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開展集體活動,使學生在具體而有意義的集體活動中體會到集體協作的必要性和樂趣,然后逐漸明確班集體的總目標及其社會價值。具體方法有兩大類:直接以完成學習任務為目標。這一方法要求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而后不斷提出全班完成這一共同目標的近期任務。間接過渡的方法。先開展學生樂于參加,短期見效的集體活動,使學生認識集體的力量,形成集體意識。然后再把它遷移到搞好學習或創建先進班集體的目標上。
(2)規范是建設班集體的又一最關鍵因素。群體規范是其每一成員必須遵守的已經確立的思想、行為和評價標準。它是群體的支柱和評價標準,對群體成員的行為進行引導,使成員的價值觀和某些心理特征、心理狀態彼此接近,在行為、認識乃至情緒上表現一致,體現群體的力量和價值。要建立班集體就要確定積極的規范并使成員對規范的遵從達到內化的水平,也就規范成為個體成員穩定的觀念和行為習慣。建立并維持積極的群體規范要抓住以下幾個環節:首先,組織全班學生討論,達成共識,制定具體規章制度。同時,規定保證措施,組織落實和獎懲辦法等。其次,班干部以身作則并形成積極分子隊伍,利用群體壓力使其他同學產生從眾行為,達到對班級規范的一致遵守。再次,避免形成消極的非正式規范,尤其是對已形成的消極非正式規范要予以糾正。建立群體規范后,要引導形成正確的輿論來發揮規范的動力功能。
(3)群體內聚力是影響班集體的重要因素。它是群體對個體的吸引力。使群體成員愿意留在群體中,也是成員之間的吸引力,表現為認同感、歸屬感和力量感。群體內聚力的增強過程也就是集體形成的過程。內聚力受四個因素的影響:第一,成員對群體目標的認同。認同感高則內聚強。第二,群體的領導方式。采用民主式的領導有利于提高內聚力。第三,群體內的目標結構和獎勵方式,建立合作式的目標,采作集體獎勵有利于增強內聚力。第四,外部影響。可以開展班級間競賽,利用外部威脅的力量來增強內聚力。
(4)心理氣氛的士氣也影響班集體的形成。心理氣氛指群體中占優勢的態度和情感的綜合表現。確立正確的班風有利于凝聚學生,形成集體的工作精神。士氣是群本在完成任務時的工作精神,高昂的士氣可以提高集體活動的效率。
2、班集體對學生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P297)
班級群全的活動和氣氛對學生的行為、認知能力和個性特征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1)對學生社會化的影響。班級是學生活動微觀而最直接的社會環境,是學齡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媒介。教師是其中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因素。一方面教師通過制度、評論、控制和討論等把自己的價值標準傳遞給學生。他對學生的表揚、批評、獎勵和懲罰影響學生的情感和自我概念,教師的期待甚至可以決定學生的理想和價值觀。另一方面,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同學關系是又一重要因素,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學生學習人際交往技能,學會獨立、競爭和合作,并學習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此外,學生在班級生活中認識個人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的關系,學習社會價值,學會遵從規范。因此,班級在學生社會化過程中有重要的培育訓練作用,甚至有篩選、塑造的責任。不良的班級環境會造成個體社會化水平低,社會適應不良的后果。
(2)對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影響。學生的自我意識形成有兩個途徑。一是將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內化。在班級里,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其評價是學生認識自己的“鏡子”;其他學生的評價也很重要,而學生對他人的評價也受教師影響。第二個途徑是通過與他人的比較,做出判斷。顯然,班級群體可以為學生進行社會比較提供最全面的信息。
(3)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班級群體環境和教師的教學能力、態度都制約著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學生對班級或教師的積極情感受是其學習積極性的情感基礎。良好的班級氣氛則能使學生情緒平和、心情愉快,有利于學習活動的開展。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可提高學習效率。研究發現,班級群體的發展程度與學生學習的總體水平高度相關,風氣不正的班級成績也差。
3、試論班級紀律不良的原因及解決方法。(P317)
原因:
(1)與課程有關:課程內容貧乏,缺乏趣味,或教法呆板等造成學習困難。
(2)教師與班級群體關系不好。
(3)班級缺乏良好的規范和健康的輿論。
解決辦法:
(1)重建班級規范,形成健康的輿論。由于班極紀律不良主要是因為沒有建立好規范,所以要重新建立規范。建立規范不是簡單地公布新規范,關鍵在于怎樣建立和維持規范,要調動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覺主動性。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步驟:首先,發動全班學生討論,激發其集體榮譽感,實事求是地分析班級現狀,形成解決問題的共識,尋找辦法。這時要允許對課程、教師、教學提出批評,使之暢所欲言。然后,引導學生制定共同遵守的規則,規定執行辦法,建立起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機制并嚴格執行。重建規范時要明確既往不咎,一切從頭開始,給每人個以平等的機會。
(2)切實解決與紀律有關的具體問題。如果紀律問題與某一具體問題有關,如課程質量,就要有針對性地解決該問題。這時要明確具體問題與紀律的因果關系。
(3)面臨班極紀律問題的教師要自己解決問題,不要借助其他人的權力。如果是由于教師本身與班級群體有矛盾而造成紀律問題,教師一定要通過自己與學生之間的意見溝通來解決。如果是由于教學水平不高造成的就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4)教師要以身作則。言語說服固然重要,而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的影響力更加強大。教師以身作則可以使學生相信教師的要求是正確合理、可信可行的,出于內心地遵守紀律。師生相互作用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然,解決紀律問題應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4、試述競爭和合作的心理效應及其對學生學習和個性發展的影響。(P294)
競爭和合作是兩種不同的人際相互作用情境,在其中個體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完全不同。競爭和合作的不同心理效應包括:競爭中個體行為積極動機強,同時對失敗的恐懼。而合作中的個體安全感強,行為主動積極;競爭中個體常采用輻合思維方式,而合作個體常采用發散思維方式;競爭中沒有分工和有效的信息溝通,個體間相互不信任、不支持、不喜歡,易產生消極情緒;合作時個體相互分工,溝通信息,相互信任、支持、喜歡,容易產生積極情緒。
競爭和合作通過自我知覺、信息交流、情緒狀態等方面影響學生的學習和個性形成。具體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對學習動機的影響。競爭使學生的自尊心、精力、注意和思維得到高度激發,學習動機強,效率高;但也使個體動機傾向于外部動機,同時部分自認無競爭力的學生熱情減退,動機削弱。合作則使學生的成功期待提高,積極投入,以內部動機為主要學習動機。但也會使部分學生依賴他人。
(2)對學習能力發展的影響。競爭可使學生主動培養能力,挖掘潛力,但思維方式以車輪事思維為主,不利于創造。合作鼓勵創新,以發散思維為主,但由此產生的依賴心理不利于能力發展。
(3)對信息交流的影響。競爭阻礙個全間交流信息。合作中學生互相幫助,信息共享,對雙方有利。
(4)對自我情緒體驗的影響。競爭使個體感到不安,怕受人排斥、打擊,被嫉妒或受輕視。合作中學生受到他人接受、信任和幫助,有安全感,也愿意關心幫助別人。
(5)對自尊的影響。競爭能激起自尊心,成功可增強,失敗容易貶低自我。合作時個人被他人接受多,也有更多的自我接受,可提高自尊水平。
(6)對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的影響。競爭排斥他人,容易造成相互間消極的心態和情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合作有利于培養與他人交往的能力,使學生易于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