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了在抗日的條件下與民族資產階級重建統一戰線的新政策,批評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冒險主義、關門主義的錯誤傾向。瓦窯堡會議為迎接全國抗日新高潮到來做了理論和政治上的準備。
15、四項保證: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五項要求;四項保證:停止武力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方針;蘇維埃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特區實行徹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6、八路軍和新四軍:1937年 8月,國共兩黨達成協議: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不久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由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隨后,南方的紅軍和游擊隊,除瓊崖紅軍游擊隊外,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
17、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講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
18、國民黨在戰略防御階段的主要戰役:淞滬、忻口、徐州、武漢會戰等一系列大戰役 。
19、臺兒莊大捷:1938年3月,李宗仁領導的第五戰區在臺兒莊戰役中,殲滅日軍1萬余人。
20、國民黨在抗戰中犧牲的將領: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
21、八百壯士守四行:淞滬會戰中,國民黨軍隊謝晉元團長率軍據守四行倉庫,被譽為“八百壯士”。
23、相持階段到來后日本對華政策的調整:從速戰速決到對國民政府采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
24、相持階段到來后國民黨的變化:1939年1月召開五屆五中全會確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針;對日作戰則趨向于消極,保存實力。標志國民黨從片面抗戰到逐步消極抗戰。
25、中國戰區與中國遠征軍:1942年成立中國戰區,蔣介石任最高統帥。同年2月,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師長戴安瀾在緬北殉國。曾經救援出被日軍所困的英軍7000多人。
26、豫湘貴戰役: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軍發動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的作戰。戰役中,國民黨軍隊損失50多萬兵力,丟失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對蔣介石集團的嚴重不滿,國民黨政府在軍事、政治、經濟各個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機。
27、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1944年9月,中共參政員林伯渠在國民參政會上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召開各黨派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
28、《抗日救國十大綱領》: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洛川會議上通過。反映了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具體內容(1)強調使抗戰成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與國民黨政府包辦的片面抗戰相對立的。(2)指出必須實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必須改革政治機構,給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權利,并適當改善工農大眾的生活。
29、《論持久戰》所預測的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戰略相持階段,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最關鍵的階段。
30、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所發動。這是全國性抗戰開始后中國軍隊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31、在敵后戰場捐軀的將領: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等。
32、1937年太原失陷后的華北抗戰情況: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取代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而上升到主要地位。
33、三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進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陜甘寧邊區,和太行山的新軍和八路軍總部。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變”),針對南方的新四軍。1943年春,國民黨頑固派策劃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未遂)。
34、三三制政權:抗日根據地的政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在政權機關工作人員的名額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
35、精兵簡政:1941年黨外人士李鼎銘提出“精兵簡政”的提案,中共中央立即采納,在各根據地實行。
相關推薦:全國2010年7月自考考場查詢時間 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