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2012年自考“毛鄧三”考點串講(9) |
第 2 頁:2012年自考“毛鄧三”考點串講(10) |
第二節 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與經驗
一、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和道路
1、新民主主義社會與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1)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和毛澤東按照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和《共同綱領》精神,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認真實踐新民主主義的社會構想。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開七屆三中全會,會議的主題是: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確定黨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中心任務是要在三年左右時間內,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毛澤東在會上作了《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指出不要四面出擊,樹敵太多,造成全國緊張,應該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出當前最主要的敵人。
(2)新民主主義社會在政治上,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在經濟上,實行在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在文化上,實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既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獨立的社會發展形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帶有過渡性的社會。
(3)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依據
第一,是迅速發展國營經濟,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順利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客觀要求。
第二,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三,是土地改革后,發展農村經濟政治的必然趨勢。
第四,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條件。
(4)1953年9月,黨中央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形式把過渡時期總路線確定下來,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就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以“一化三改”為核心內容的總路線,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總路線的兩翼。這兩方面互相促進,互相制約,體現了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
這一路線,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社會發展和開創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創造性貢獻,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
2、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中,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毛澤東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了列寧的合作化理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點的農業合作化的理論。
第一,把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二,堅持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與發展農業生產同時并舉的方針。
第三,堅持自愿互利的原則,反對強迫命令。
第四,采取秩序漸進的步驟,逐步實現過渡。第一步,號召農民組織帶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農業生產互助組;第二步,在互助組的基礎上,組織以土地入股和統一經營為特點的小型的帶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級社的基礎上,組織大型的集體所有制的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2)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黨和政府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從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到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逐步前進的步驟和方式,走生產合作化的道路。
(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我國,主要是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途徑,采取和平贖買的辦法逐步解決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過了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兩個發展階段。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對私營工商業實行了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使私營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納入了國家發展的計劃軌道。
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公私合營。它又經過了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兩個階段。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的利潤分配,按國家稅收、企業公積金、工人福利費和資本家紅利四個方面進行分配,即所謂的“四馬分肥”。
全行業公私合營后的贖買政策是:對私股實行定息制,統一規定為年息五厘,長達十年。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意義:
第一,經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到1956年底資本主義企業不僅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企業,而且資本家本人也進行了改造,為他們安排適當工作,原有工資不降低,使他們由剝削者變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樣就在中國大陸基本上消滅了剝削階級,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政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為我國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關于國家資本主義的學說;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個創舉,也是毛澤東思想在社會主義時期的一個重要發展。
3、社會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1)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已經占絕對優勢,社會主義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的經濟基礎。
伴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建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精力解決這個矛盾,發展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
(2)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深遠意義第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它為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制度條件;第二,它使廣大勞動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極大地鞏固和擴大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第三,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是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又一歷史性的偉大勝利;第四,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在中國的正確運用和創造性的發展。
二、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意義和基本經驗
1、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意義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第一,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它為解放生產力、在我國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可靠的基礎。第二,我們黨在過渡時期中,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即創造了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逐步過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避免了社會動蕩和沖突。第三,在社會主義改造中,把經濟制度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相結合,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列寧關于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設想。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偉大創舉,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方針,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實現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并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二,采取積極引導、穩步前進、逐步過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會動蕩和生產力的破壞,又使被改造對象逐步提高覺悟,愿意接受改造,變成社會主義勞動者。第三,運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國家幫助、說服教育等原則實現了和平過渡,不僅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