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識:我國的流動性監管要求
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的貸款余額和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流動性資產余額與流動性負債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25%。
流動性比率/指標法的優點是簡單實用,有助于理解當前和過去的流動性狀況;缺點是其屬于靜態分析,無法對未來特定時段內的流動性進行評估。
6.2.2 現金流分析
通過對商業銀行短期內(例如未來30天)的現金流入(資金來源)和現金流出(資金使用)的預測和分析,可以評估商業銀行短期內的流動性狀況,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的差異可以用“剩余”或“赤字”來表示。根據歷史數據研究,剩余額與總資產之比小于3%~5%時,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是一個預警。實踐證明,為了合理預計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需求,應當將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剩余”或“赤字”與融資需求在不同的時間段內進行比較。
6.2.3 其他評估方法
1.缺口分析法
缺口分析法是巴塞爾委員會認為評估商業銀行流動性的較好方法,在各國商業銀行得到廣泛應用。
為了計算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缺口(亦為融資需求),需要對資產、負債和表外項目的未來現金流進行分析。
融資缺口=貸款平均額-核心存款平均額
融資缺口=-流動性資產+借入資金
融資需求(借入資金)=融資缺口+流動性資產
積極的流動性缺口分析的時間序列很短,大多數商業銀行重視對四五周之后的流動性缺口分析。
2.久期分析法
久期缺口=資產加權平均久期-(總負債/總資產)×負債加權平均久期
①當久期缺口為正值時,如果市場利率下降,則資產價值增加的幅度比負債價值增加的幅度大,流動性也隨之加強;如果市場利率上升,則資產價值減少的幅度比負債價值減少的幅度大,流動性也隨之減弱。
②當久期缺口為負值時,如果市場利率下降,流動性也隨之減弱;如果市場利率上升,流動性也隨之加強。
③當久期缺口為零時,利率變動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沒有影響。這種情況極少發生。
6.3 流動性風險監測與控制
6.3.1 流動性風險預警
①內部指標/信號主要包括商業銀行內部有關風險水平、盈利能力、資產質量,以及其他可能對流動性產生中長期影響的指標變化。
②外部指標/信號主要包括第三方評級、所發行的有價證券的市場表現等指標的變化。
③融資指標/信號主要包括商業銀行的負債穩定性和融資能力的變化等。
背景知識:國際最佳操作實踐
從審慎的角度出發,香港金融管理局要求商業銀行根據本行的風險狀況制定目標流動資產比例(高于法定最低流動資產比率水平,例如30%),作為流動性風險預警信號。
6.3.2 壓力測試
除了監測在正常市場條件下的資金凈需求外,商業銀行還有必要定期進行壓力測試,根據不同的假設情況(可量化的極端范圍)進行流動性測算。
6.3.3 情景分析
①正常狀況。
②商業銀行自身問題所造成的流動性危機。
③某種形式的整體市場危機,即在一個或多個市場,所有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6.3.4 流動性風險管理方法
1.對本幣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第一步,設立相應的比率/指標,判斷流動性變化趨勢。
第二步,計算特定時段內商業銀行總的流動性需求。
(1)商業銀行負債的流動性需求
通常可以將商業銀行的存款分為三類:
第一類,敏感負債
第二類,脆弱資金
第三類,核心存款
(2)商業銀行總的流動性需求
商業銀行總的流動性需求=負債流動性需求+貸款流動性需求
第三步,根據現金流量計算特定時段內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缺口。
2.對外幣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高級管理層應當首先明確外幣流動性的管理架構;其次是制定各幣種的流動性管理策略;最后,商業銀行應當制定外匯融資能力受到損害時的流動性應急計劃。通常包括兩種方式:
①使用本幣資源并通過外匯市場將其轉為外幣,或使用該外匯的備用資源。
②管理者可根據某些外幣在流動性需求中占有較高比例的情況,為其建立單獨的備用流動性安排。
3.制定流動性應急計劃
①危機處理方案。
②彌補現金流量不足的工作程序。
商業銀行除了應當逐步借鑒和掌握先進的流動性管理知識和技術外,針對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市場發展現狀,還應當重視以下流動性風險管理工作:
①提高流動性管理的預見性。
②建立多層次的流動性屏障。
③通過金融市場控制風險。
巴塞爾委員會關于銀行流動性管理的穩健原則
1. 建立流動性管理架構
2. 計量和監測凈融資需求的能力
3. 管理市場進入的能力
4. 應急計劃
5. 對外匯的流動性管理
6. 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
7. 信息披露
8. 監管機構的作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