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穩定狀態:在一定強度的周期運動中,當進入工作狀態結束后,各器官系統的機能活動(就達到一種穩定狀態,工作能力也穩定在一個相應的水平)這種機能狀態就稱穩定狀態。
真穩定狀態:進行亞極量運動時,攝氧量可滿足需氧量的要求,運動中依靠有氧供能,幾乎沒有氧債的積累,這時器官系統的機能活動水平所處的穩定狀態稱為真穩定狀態。
假穩定狀態:當運動的需氧量超過人體實際攝氧水平時,盡管呼吸與循環系統的機能活動也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機體攝入的氧量仍滿足不了需氧量的要求,有氧債積累,在這種缺氧條件下無氧酵解參加供能,使乳酸大量產生,這時雖然各項生理機能仍能滿足運動的需氧量,故稱假穩定狀態。
137.疲勞:機體不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維持某一預定的運動強度。
138.疲勞產生的原因:a“衰竭”學說b堵塞學說c內環境穩定性失調學說d保護抑制學說e突變學說。
139.判斷疲勞的方法:a生理學指標(肌力、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肺活量、血壓體位反射、皮膚空間閾、視覺閃光融合閾等測定)b運動醫學檢查(臺階試驗、聯合機能試驗)c教育學觀察與自我感覺
140.恢復過程運動中所消耗掉的物質和器官系統下降了的機能,通常經過一段時間休息都能恢復到運動前的水平,這段時間所發生的機能變化叫做恢復過程。
141.恢復過程的階段性:第一階段,運動時物質消耗過程占優勢,恢復過程雖也進行,但當時是消耗大于恢復,所以使能量物質減少,各器官系統的工作能力下降。第二階段,運動后消耗過程減弱,恢復過程占明顯優勢,這時能源物質及各器官系統的機能能力逐漸恢復到原來水平。第三階段:在這個階段運動時消耗掉的物質及各器官系統的機能恢復得超過原有水平,這個階段也叫超量恢復階段,超量恢復保持一段時間又回到原有水平。
142.運動效果:是指經常從事運動練習的人在重復運動的影響下各器官系統形態、結構和機能所產生的適應變化及良好反應。
143.評價訓練程度時應注意:a運動員的個性特點。B運動項目的特點c運動年限特點d生理指標“變異性”特點e生物節律特點。
144.安靜狀態時訓練程度的生理指標(某一系統評價)A運動系統a骨骼與關節b肌肉B氧運輸系統a血液b心臟血管c呼吸。
145.不同訓練程度的人體對定量負荷的反應。A有訓練者工作開始時的機能動員快B有訓練者工作時生理機能反應較低,而且是穩定狀態C工作結束后的恢復階段明顯縮短a中樞神經系統b運動器官c心肺功能。
146.最大運動負荷時訓練程度的標志:a最大攝氧量和氧脈搏b氧債和無氧閾c連續心音現象。
147.連續心音:運動員在進行特殊的劇烈的機能測驗時,在恢復期內呈現1-3分鐘的動脈血壓的“零點”現象。即動脈血壓的“零點”現象。
148.為什么要對運動員進行機能評定。如何進行運動機能評價?
A生理指標檢查;晨脈、血壓、體重、心電圖、肌電圖、腦電圖、定量負荷b運動員的自我感覺及教育學觀察。
149.心率和血壓在實踐中的運用。(心率控制強度)P105-106
150.兒童少年解剖生理的一般特點和體育教學與訓練?P262
151.兒童少年身體素質的發展規律:a身體素質的自然增長b身體素質發展的階段性(速度素質最先-耐力素質次之-力量素質最晚)c各項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或增快期。D各項身體素質達到最高水平的年齡。E力量素質和耐力素質發展與年齡特征。
152.瓦爾沙瓦現象:體操練習中靜力性工作產生憋氣,血壓隨動作的進行和恢復出現特殊變化的規律,其特征表現為:血壓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復到運動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現先少、后多,再恢復常量。稱這種變化為瓦爾沙瓦現象。
“林加爾德”現象:在體操練習中,有很多支撐、懸垂,折體、回環等動作,常常要求胸廓與腹壁等部位同時或交替固定,因而使呼吸肌的活動受到限制,造成運動困難,丹麥生理學家林加爾德發現,在進行靜止用力動作時,呼吸和循環機能變化沒有運動后明顯,這種生理方應稱為林加爾德現象。
重力性休克:
153.高原訓練P340(新)
154.短跑和馬拉松比較。P281。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