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行政組織理論的現代發展
(一)系統權變組織理論出現的歷史背景
1、“管理理論叢林”的由來
“管理理論叢林”這一術語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Harold Kootz)于1961年發表的《管理理論叢林》一文中首先提出來的。孔茨認為,在管理理論還處于不成熟的青年時期(泰羅、法約爾等古典管理理論時期),各理論觀點之間就“存在著巨大的分歧和明顯的混亂,就能通過林林總總的管理理論學派和學者看到各種管理理論的早期萌芽已枝節交錯,簇葉蔓生”。產生于30、40年代的霍桑實驗結論基礎上的人際關系學說和行為科學理論,因其理論基礎是新的和尚未充分發展的心理科學的一些實驗性原則,決定了各種管理理論學說多彩紛呈的局面。一些人把管理理論只看成是社會學的制度與文化方面的表現;有人認為管理的核心是決策,從這個核心朝各個方向伸展出去的分支包含著組織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還有一些數學家認為管理主要是對以符號和無所不在并永受推崇的模型表示的邏輯關系的演算!爱敼芾淼难芯勘豢闯墒菍σ恍┫到y和分系統的研究時,枝蔓纏繞就達到了頂點,管理理論步入了叢林時代”。
2、管理理論各主要“學派”
哈羅德·孔茨(Harold Kootz)把當時的西方管理學派大致劃分為6個學派。
(1)管理過程學派:
這個學派把組織管理看作是一個過程,認為,管理就是組織中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完成工作的過程,其目的在于通過對組織的職能進行分析、歸類,來分析這一過程,為它確立一個概念范疇,確定一些作為依據的原則,并由此建立一種管理理論。
(2)經驗學派:
經驗學派把管理看成是對經驗的研究。這個學派所依據的前提是,如果對成功的管理人員的經驗或管理的失誤進行研究,或者嘗試著解決管理中的問題,就能理解和學習如何應用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3)人類行為學派
人類行為學派是基于這樣一個前提依據:由于管理就是通過別人并同別人一起把工作做成,所以對管理的研究必須以人際關系為中心。這個學派也被叫作“人際關系學派”、“領導學派”和“行為科學”學派。
(4)社會系統學派
社會系統學派是人類行為學派密切相關并常常與之混淆或交錯在一起的一個學派,它包括那些把管理看成是社會系統及文化的相互關系系統的研究人員。
(5)決策理論學派
該理論是以西蒙為代表、以社會系統論為基礎、吸收了行為科學、系統論的觀點,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統籌學的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
(6)數學學派
孔茨把那些認為管理是一個數學模型和程序的系統的理論家歸為一個學派。數學學派所遵奉的信念是,如果管理、組織、計劃或決策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過程,那么它就能用數學符號和關系來表示。
(二)系統權變組織理論的內容
1、組織系統觀
柏森斯認為,組織本身就是處在各個社會系統中的分系統。任何處在社會分系統的組織必須具備四種特質:適應環境、達成目標、統一協調和形態維持。這四個方面的特質主要通過組織的三個層級即決策層級、管理層級和技術層級來體現。這三個層級各有“界線”標志,工作性質各不相同:決策層級負責決策,管理層級負責協調,技術層級具體執行。各層級職權分明,各司其職,不得相互干涉、越俎代庖。
(1)環境分系統:
(2)組織目標和價值系統
(3)技術分系統
(4)結構分系統
(5)社會心理分系統
(6)管理分系統
相關推薦: